APP下载

我国当代文化转型中的代价思考

2015-02-14高海娥李宏斌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代价转型

高海娥,李宏斌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我国当代文化转型中的代价思考

高海娥,李宏斌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依据代价理论,任何社会、事物的发展都是创价和代价的统一。文化转型既是创价的过程,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文化危机的代价。将代价弱化到最小是代价论的理想状态,也是我国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文化转型;社会转型;代价;价值

一、文化转型与代价概述

文化转型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和过渡。按照汤一介先生的理解,“所谓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或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种作用进行的。特别是“离异”,主要“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兼容被排斥的、释放被压抑的能量,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1]文化转型都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文化危机、文化批判和文化创新,其中,文化危机既是文化转型的开始阶段,也是文化转型最为重要的阶段。回首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文化转型。第一次文化转型发生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而文化转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至今我国依然经历着第二次文化转型。以下将以第二次文化转型中的代价为中心进行思考。

代价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实现发展进步的实践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消极后果。目前,学界对“发展代价”的研究争论很大,有的认为代价泛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中所消耗了的、对象化了的既有事物和条件;有的论者认为代价是与发展无必然联系而由主观因素所造成的某种损失;还

有的学者指出,代价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为换取某种目标的发展而对其他价值目标付出的牺牲,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历史进步所必然要消耗的成本;其二是人们为实现社会进步所必须承担的消极后果。[3]但无论如何,代价的内涵是和付出、成本、风险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代价的形态而言,一般将社会发展分成高代价、低代价、无代价三种发展状态。[4[5]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都伴随着一定的代价的产生,文化转型也不例外。

二、我国当代文化转型中的代价问题

据前可知,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背景下,社会转型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文化即“人化”,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政治环境。所以,文化转型必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独立载体,而是受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等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和其他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我国文化转型从总体上促进并影响着现代化进程,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范式、生活方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作用得以凸显。然而,其文化代价也逐渐显现,这些代价问题主要突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文化的传承“若隐若现”,道德滑坡,人际关系疏远、冷漠

文化转型总体趋势和规律是对陈旧的、落后的、与时代精神相悖的文化陋习的“淘汰”和“舍弃”,是对现代新的价值观念的“输入”和“应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加之,受西方“利益至上”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见利思义”等优良传统美德“口号化”。现代化带来了科学进步、科技发达、生活质量提高等可量化、利益可观的物质方面的改变,但是道德的构建和传承性却没有被真正重视,从而使文化传承意识淡薄,人文价值关怀缺失。道德滑坡,人际关系冷漠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违背和抗衡,更是文化转型过程中我国作为“外源”型后发国家在文化领域所付出的代价。

2、文化的盈利化、产业化,使交易领域进入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领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邓小平早就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主张。但是,就我国的社会转型而言,是以“追赶型现代化”表现出来的:单纯经济指标的追求,市场化、商品化的全方位覆盖,使得“资本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迅速凸显。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的这杆秤上,由于严重倾向于经济发展这一侧,使文化发展也严重的盈利化、产业化了。这种尺度过大、速度过猛的经济化,无疑使人们尝到利益的甜头而忽视了文化对经济乃至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过分强调和追求“利益至上”价值观,市场交换的原则“理所当然”地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和道德领域,导致金钱和良心、尊严和权利的交易,也导致用金钱和权利破坏、践踏伦理道德和人格的现象滋生。这些现象必将导致社会不公平、腐败等负面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的盛行。文化领域经济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有力保障,但是不能协调和权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必然偏离社会转型的目标。

3、文化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出现文化认同危机、信仰危机

如前所述,无论是社会转型还是文化转型,都是由文化危机开始的。文化危机是种种时代问题的集中表达,是复杂社会矛盾的深层演示,它必然要通过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呈现出来。“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有两种力量在斗争,一种是传统的力量,另一种是现实的力量。传统的力量要求人们保持传统,现实的力量要求人们告别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内心出现了价值矛盾,若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就会丧失许多利益,若背叛传统又要受到原有道德的谴责。”[6]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是对传统闭关自守狭隘思想的打破,也是文化新血液注入的渠道,有利于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文化危机、价值多元的现状以及主流传统文化这一主流价值观没有得到巩固的现实条件下,很容易造成人们价值选择的混乱,从而使人们在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念问题上陷入失范、冲突、裂变、离散、怀疑和迷茫,最终导致人们的精神信仰危机和文化认同危机。

三、弱化我国当代文化转型中的代价对策

1、树立代价意识,将代价弱化到最小

社会转型总体上是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这一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是这种以人的道德滑坡、意义和人文价值缺失的文化“堕落”为代价,那么这种代价必将是一种高代价的付出。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如果发展忽视了人,以人的精神空虚、信仰危机和人际关系的疏离为牺牲,那么这种“手段伤害目的”的方式,最终导致发展也失去了其价值基础和意义。所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综合权衡各个因素,争取把代价降到最低,不能顾此失彼。

2、辩证地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与时俱进的过程。其价值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更加凸显,绝不是传统与现代的择其一而舍其次的泾渭分明。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存,不免会使人产生短暂的迷茫、空虚,但是要立足于我国优秀文化,应有文化包容意识和文化精华的选择意识,不盲目文化崇拜或者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注重工具性,而传统文化注重宗法、血缘等人文性,各有其特点,而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的本、根。文化转型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本土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发挥作用。

3、文化必须对经济起指导作用,而不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

我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提高生产水平和发展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经济的基础性地位的要求。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劣势:经济的转型先于、快于文化的变革。文化的转型滞后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价值的扩张缺乏人们价值的规范、约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文化发展速度的矛盾,也是“后发”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的文化代价。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类生存的价值却关涉到经济领域之外的人生意义世界的追求。吸取“先发”国家的经验,文化的发展必须领先于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意识形态的指导和作用,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得以和谐。当然,基于我国社会转型起步晚,成熟度不够,所以这一和谐必将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伦理道德约束机制

作为“外源”型国家,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以至于交易的范围和文化的盈利化扭曲,进而“侵入”道德领域。过于突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而使“利己”主义肆虐,使经济的发展顾此失彼。然而市场的合理、有序运行,需要道德的规范,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需要道德、价值观、乃至整个文化的约束。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伦理道德约束机制,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诉求同时也是社会和谐运行的有力保障,更是社会转型时期弱化代价的需求。

5、巩固主流价值,践行核心价值观

从古到今,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身体里的血液,是我国的文化主流。但是,长期以来它一直都以一种枯燥、说教的方式单调的传授和灌输,缺乏一种接地气、近人文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亲近感”。使得主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践行和巩固。

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育人的过程。可以说,核心价值观是实质性、灵魂性的信仰和追求。但是,其实质和意义在于践行——使它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所以说,把价值观融入生活、日常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文化信仰。从而使人们在各种文化冲突时坚定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作用人们的理性选择。

[1]汤一介.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J].21世纪,1991(7)

[2]颜善文.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目标[J].江西社会科学,2005(8)

[3]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4.

[4]邱耕田.简论低代价发展[J].哲学研究,2005(8)

[5]冯东飞,刘飞轮.科学发展观:一种低代价的发展观[J].理论探索,2008(5)

[6]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Consideration of the Cos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ransition

Gao Haie,Li Hongbin ngbin
(Marxism College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

Based on theory of the price,the development of any society and things is a unity of value creation and cos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both the procedure of value creation and the cost of many cultural crises.Weakening the cost to a minimum is the ideal state of the price theory,and also the necessary means for our social scien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price;value

D61

A

1674-6198(2015)02-0003-03

2015-04-14

高海娥(1988—),女,陕西延长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代价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爱的代价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代价
《双城记》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成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