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中心主义
2015-02-14欧阳承御
欧阳承御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中心主义
欧阳承御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干预人们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几大类负面影响之一。本文探讨了文化中心论的定义、形成和特征,指出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文化中心论将是中西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最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只有克服不平等的文化心态, 才能真正实现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历史使命。
文化中心主义;跨文化翻译;主要障碍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构成世界丰富多彩性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条件,这也是跨文化交际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能够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各具特质的多样性文化都有着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理由,它们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下和优劣之分。(Samovar & Porter,1994)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就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看作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加以比较,给予平等的地位。
一、文化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不平等的心态反映在跨文化交际的外在行为上就是民族文化优越感的流露与宣泄,这种情绪就是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产物,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了促使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心态发展的社会过程。人们在自己特定的生活范围和文化场景中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行为准则,形成了本民族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对本民族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和自恋心理,容易产生对异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等方面的陌生感,再加上各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的利害冲突,更使这种陌生感上升为民族偏见,甚至上升为像宣传种族优劣论那样的强化民族偏见的理论体系,出现及其荒谬的西方文化优越论、美国中心论等带有强烈的本族文化至上的民族主义情绪,严重妨碍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应该自以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是绝对优越的,而将别的文化说的一无是处,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标准。费孝通先生说得好,对待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费孝通语,1997)只有经常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才能加深对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性的事实的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换位思维,对客体的目的、需求和价值观有更加敏锐的察觉,使自己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能被对方愉快地接受,消除偏见和思维定势力等妨碍双向沟通的不正常心理,使跨文化交际以主体与客体友好合作为基础,步入建立亲密无间的良好关系的崭新阶段。
“文化相对主义”是194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梅尔维尔·斯科维茨(Melville Jean Herskovits)在他发表的《人类及其创造》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由文化相吻合的东西。”文化相对主义者认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是该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社会制度的成员没有权利去评判其他社会制度的成员。文化相对主义曾经被认为是消除文化中心主义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方式,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就是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有利于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因此,我们要将文化相对主义进行审视、探究,在肯定其一定进步性的同时克服一定程度的极端片面性,这样这一来文化价值观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地指导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了“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如何才能和平地一起住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必须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跨文化交流’”。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任何一种行动,如信仰、风俗等等都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要主张多元文化主义,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以平等的地位。多元文化主义以承认文化差异为基础,倡导文化上的平等、宽容与尊重,同时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翻译
翻译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解码和编码的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给翻译下的定义是: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现在, 翻译界对于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尤为关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 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 就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文化中心论——中西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最主要障碍。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个过程。译者在两种文化中间扮演着文化协调人的角色。译者的作用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交际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障碍, 以帮助交际者实现交流的目的。那么, 在交际过程中, 译者要克服哪些文化障碍呢?
(一)客观方面的障碍。它包括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一个文化里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这种客观性的文化障碍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的人们通过不断了解(假设不受民族中心论等文化观念支配)之后, 这种客观存在的障碍往往可以被克服或理解。
(二)主观方面的障碍, 它包括思维方式、文化态度、定势、偏见、民族中心主义等等(在文化态度上为文化中心主义)。它们中有的可能有积极作用, 但常常阻碍跨文化交往的发生。尤其是民族中心主义, 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的消极因素。这是因为民族中心主义论者往往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世方式视为应当的、自然的, 比别人要高明的观点或方式。民族中心主义直接影响跨文化的质量, 甚至走向交际目的的反面而导致文化冲突和对抗。德国汉学家卜松山认为, 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最大障碍是种族中心主义的看问题方式(卜松山2000: 98)。他举例说, 西方人不了解伦理上的根源, 而将中国人的礼节习俗按照西方人的时代精神看作消极的东西, 这是用自己的理想衡量别人的文化,是把文化现象看作表面现象, 忽视思想上的背景因素的结果。
正如民族中心主义一样, 文化中心主义在中西文化语境中均有表现。中国文化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虽有许多相同点, 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中国文化中心主义一般不否认西方文化的存在, 而是否认它对中国现实的价值和相关性, 它基本上根植于一种文化自足的体认, 即中国不需要西方文化。这是文化自恋的表现。而西方文化中心论建立在普遍主义的信仰之上, 它通常带来某种普遍主义的标准, 否认任何形式的文化可比性。西方文化中心论者把自己当作上帝的使者, 肩负着向整个世界传播西方文化的使命。这种不顾其他文化的具体情况, 凭借自己经济或军事方面的优势向其他民族输出、渗通文化,正是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就中西两种文化中心论的不同点来看, 西方文化中心论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西跨文化交际翻译的主要障碍。
结语
文化中心论对中西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在文化中心论大行其道之时, 文化相对主义就应运而生。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心论, 文化相对主义显然有其进步的一面。它尊重各族文化的独特价值, 维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反对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判断他者文化, 反对以自己的文化解释他者的文化现象。
在多元文化语境中, 翻译应该体现开放和交流的文化心态; 在翻译活动中, 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善待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要从跨文化交流、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和平文化建设的高度去认识语言的多元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去理解翻译在当今世界肩负的历史使命(许钧2005: 44)。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97.
[2]何云波. 跨越文化之墙[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卜松山. 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M]. 北京: 中国书局出版社, 2000
[4]Samovar,L.A.,Porter,R.E.&Stefani,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乐黛云.文化相对应主义与“和而不同”原则[A].乐黛云,张辉.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陈建平.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H315.9
A
1671-864X(2015)11-0089-02
欧阳承御(1990—)女,汉族,湖南汨罗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