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水县巴阿泽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2015-02-13刘波张姚梁宇肖博之

四川地质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含锰锰矿变质

刘波,张姚,梁宇,肖博之



黑水县巴阿泽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刘波,张姚,梁宇,肖博之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四川郫县611730)

巴阿泽锰矿位于瓦钵梁子—四美沟复背斜东部倾没端。通过对黑水县巴阿泽锰矿床的综合研究,该矿床的含矿层位为菠茨沟组中段(PTb2)。矿区共圈定2条矿体。同时对该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矿床属于沉积-受变质型矿床,并归纳总结出三条找矿标志。

锰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四川黑水

矿区处于巴颜喀拉褶皱带东部,石大关弧形构造带西段之瓦钵梁子—四美沟复背斜东部倾没端。属扬子地台西缘之松潘—甘孜地槽马尔康拗陷盆地,系重要铁、锰成矿带之一。巴阿泽锰矿成因类型属沉积—受变质锰矿床。锰矿体产于中生界二叠系~三叠系菠茨沟组中段(PTb2),展布于瓦钵梁子复背斜西部北翼。

1 区域地质构造

1.1 大地构造位置

在1∶20万区域地质龙日坝、松潘、马尔康和茂汶图幅的接图部位。矿区处于巴颜喀拉褶皱带东部,石大关弧形构造带西段之瓦钵梁子—四美沟复背斜东部近倾没端。属扬子地台西缘之松潘—甘孜地槽马尔康拗陷盆地,系重要锰成矿带之一[1]。

1.2 区域构造及控矿构造

该区具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二元结构,基底由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地层,盖层为各种形态的褶皱,以带状、斜列式、弧形等组合形式出现。黑水地区褶皱构造带属松潘—金汤—甘孜弧形构造的组成部分,区域构造多属印支运动发展起来的线型—紧密褶皱。区域构造可划分为四组:Ⅰ知木林弧形构造,Ⅱ石大关弧形构造,Ⅲ四美沟—瓦钵梁子复背斜,Ⅳ北北西向褶皱构造带(图1)。

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四美沟—瓦钵梁子复背斜,该背斜构造呈北西向展布,全长45km。复背斜西段倾没端呈指状裙边褶皱,其核部为古生界(D、C+P)地层,两翼对称分布三叠系(PTb、T及T)地层。该背斜控制了黑水地区含锰层位的空间分布,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2]。

在瓦钵梁子复背斜中—西段,低序次断裂较多,以反扭斜切地层走向的逆断层为主。巴阿泽锰矿受区域瓦钵梁子—四美沟长垣状复式背斜控制。该背斜展布于黑水县的瓦钵梁子四美沟一线,由上古生界地层(D等)构成背斜核部,中生界三叠系中、上统底层为翼部“裙边”。背斜总体呈长垣状,其两向延长的倾伏端,东部为色尔古,西部为德石沟的草地梁子,全长45km。地质构造沿轴线延伸可分为三段,即西段呈北西西向,中段呈东西向,东段呈南东向,总貌呈平卧式“S”形。背斜北翼宽3~5km,展布于黑水县芦花、红岩、木苏、维古、热河和瓦钵梁子,区内已知的16个锰矿床(点)均受控其间;背斜南翼的主体展布于茂汶县赤不苏境内。轴面产状:西段向南西倾斜,倾角60°~80°;中段倾向北,倾角15°左右;东段倾向北北东,倾角12°~20°。枢纽脊线总貌:中段高,向东西两端递降,褶皱主轴呈波状蜿蜒伸展。

1.3 地层

该地区按1984年版龙日坝幅区测报告,区域地层属马尔康地层分区金川小区。本区地壳总厚度46~55km。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泥盆系危关组(Dw)、石炭系西沟组(Cx)、二叠系三道桥组(Ps)、二叠系~三叠系菠茨沟组(PT)及扎尕山组(T)(扎尕山组在矿区缺失)、杂谷脑组(T)、侏倭组(T^z)及新都桥组(T)、新生界第四系(Q)(表1)。其中菠茨沟组(PT)为本矿区含铁锰岩系[3]。

表1 黑水区域地层简表

1.4 岩浆岩

本区岩浆活动总体不强烈。矿区外围,有印支晚期的花岗岩,岩体呈岩基或岩株产出,最大者为羊拱海—三打古岩体,出露面积达980km2。在瓦钵梁子—四美沟复背斜的边缘地带,如北部地区的木须坝、泽盖等地有燕山期花岗岩侵入,西边及南部地区有峨太基和道公花岗岩(γ51-2、γ52-1)侵入。岩体呈岩株(体)状产出,与三叠系地层呈侵入接触。岩体年龄为205~65百万年,相当于松潘甘孜地槽系褶皱回返时的区域变质期。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复背斜”南翼上的印支晚期道公花岗岩与扎尕山组含锰岩系的接触带中,有可能出现岩浆改造型富锰矿。

1.5 区域矿产

黑水地区矿产除锰矿、铁矿外,还有金矿、白钨矿、石灰石矿、花岗岩建筑石材等。区内的Cu、Pb、Zn、B、Ba、V、Ni等元素异常和相应的矿物重砂异常[4]。

2 矿区(床)地质

巴阿泽锰矿成因类型属沉积—受变质锰矿床。锰矿体产于菠茨沟组中段(PTb2),锰矿展布于瓦布梁子复背斜北翼西部近转折端。

2.1含锰地层特征

锰矿体(层)赋存于菠茨沟组泥砂质碎屑岩层中,按岩性组合及单层锰矿出现频率,由下至上分为三层:

第一层菠茨沟组下段(PTb1),由两个含铁锰质、泥质和粉砂质沉积韵律层构成,即下部为褐绿色铁锰矿层过渡为浅肉色贫锰矿,中上部为磁铁绿泥岩夹肉红色锰质条纹、条带的粉砂岩。

第二层菠茨沟组中段(PTb2),为含矿层,工业矿体(层)赋存其间,厚度19.47~74.44m,全长大于3 000m,由上、下两个含锰韵律层构成,下部韵律层中赋存工业锰矿体。

第三层菠茨沟组上段(PTb3),为含锰岩系顶部地层,中、下部为紫色含锰粉砂岩灰绿色含锰绿泥千枚岩,上部为浅灰、绢云钙质粉砂岩与千枚岩互层,厚2.41~60.27m。

2.2 构造及岩浆岩

矿区内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不发育,对矿体影响较小。矿区内没有岩浆岩出露。

2.3 变质作用

矿区属于印支松潘—甘孜褶皱系的组成部分,变质作用表现强烈,泥盆系—三叠系各套地层均发生变形或变质,主要变质岩类有:变长石石英粉砂岩类、绢云母板岩、千枚岩类、结晶碳酸盐岩类。岩石中除少量石英(岩屑)外,其余矿物经变质出现新生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等。岩石具变余砂状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微粒镶嵌结构,及碳酸盐的重结晶。构造上有定向条带状、块状、板状及千枚状构造。

该区岩石组合多为变砂岩、千枚岩、板岩及结晶灰岩。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矿物主要有绢云母、石英、绿泥石和锰铝榴石,偶见蔷薇辉石和红帘石,由变质热液形成的石英—方解石(锰方解石)脉发育(锰矿与石英脉伴生出现富锰矿)。变质矿物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故变质(矿物)带应属绢云母—绿泥石带。为此,区域变质岩相为低绿片岩相。该区菠茨沟组含锰沉积岩系中的铁、锰、硅、铝等基本组分,在区域变质过程中曾发生迁移,出现“脱硅、聚铁、聚锰”作用,特别是在地应力集中的断裂破碎带,往往有变质石英脉和锰、铁的局部富集,甚至形成锰的变质矿物系列。

松潘—甘孜地槽变质岩系,以形成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为主体的浅变质岩石,遭受劈理化和重结晶的程度大体一致,以北西西向为主主体的线型构造及各种弧形构造,显示以褶皱变形为主。变形与变质同步发生,从地层的时代和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205.9百万年)可以大致判定,区域变质—岩浆活动时期发生于三叠纪诺利期之后,侏罗纪沉积之前。这是一期十分强烈的构造岩浆运动,由此而形成区域变质岩。

2.4 矿体特征

矿区共圈定2条矿体,通过地表探槽解剖追索Ⅰ、Ⅱ号矿体,分别揭露Ⅰ号矿体长1 120.93m;Ⅱ号矿体长1 401.80m,探获(334)锰矿资源量165.97万吨(表2)。

表2 资源量估算总表

Ⅰ号矿体施工探槽3条,矿体品位15.38%~22.30%,矿体平均品位16.96%,厚度0.73~1.71m,平均厚度1.10m,控制矿体长度1 120.93m;探获资源量(334)76.45万吨。

Ⅱ号矿体施工探槽4条,矿体品位18.44%~23.47%,矿体平均品位20.99%,厚度0.60~1.49m,平均厚度 1.03m,控制矿体长度1 401.80m,探获资源量(334)89.52万吨[5]。

3 成矿规律

巴阿泽锰矿在区域变质过程中,经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形成的沉积-受变质型锰矿。其成矿规律为:

1)锰矿层产出在固定层位菠茨沟组中段(PTb2)中,且沿层位矿体走向及倾向延伸稳定。

2)磁铁矿、锰矿在沉积序列上关系密切。磁铁矿层常构成锰矿层的顶、底板或二者互层出现,构成复合矿体,但二者的边界十分清楚。

3)锰矿石质量随碳酸盐岩的厚度增大而增大,且品位较富的变化趋势明显。

综上所述,巴阿泽锰矿不但严格受层位控制,而且还受含锰岩系厚度及磁铁矿层的制约。

4 找矿标志

1)地层及岩性:锰矿赋存于菠茨沟组中段(PTb2),泥砂质碎屑-碳酸岩层建造中。

2)控矿构造:锰矿展布在瓦布梁子复背斜北翼西部近转折端。

3)地表:由于磁铁矿层与锰矿层关系密切,因此,磁铁矿露头是矿区内寻找锰矿的直接找矿标志。

5 结论

通过对黑水县巴阿泽锰矿床的综合研究,并对矿床成因、成矿演化进行了分析,黑水县巴阿泽锰矿为沉积-受变质型矿床。受中生界二叠系~三叠系菠茨沟组中段(PTb2)含锰地层控制,巴阿泽锰矿矿层层位稳定,矿体内部结构及顶底板在走向和倾向上均很稳定,矿体品位和厚度变化系数均较小,说明矿体较稳定。并在野外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找矿标志,为该矿区以后扩大找矿范围提供依据。

[1] 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2] 姚冬生,方飞龙,李朝阳.四川省区域地质概况及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0,1.

[3] 赵友年,陈斌.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09,29(1):88~94.

[4] 王晓刚,邓霜岭,等.四川黑水县徐古锰矿徐古矿段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J].四川地质学报,2009,29(4):431~434.

[5] 李晨亮,刘春.四川省黑水县巴阿泽锰矿预查年度总结[R].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2009.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Ore-forming Regularities for the Bar Azeri Mn Deposit in Heishui, Sichuan

LIU Bo ZHANG Yao LIANG Yu XIAO Bo-zhi

(Hydro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arty, Sichuan Bureau of 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hengdu 611730)

Bar Azeri Mn deposit occurs in the plunging end of the Waboliangzi-Simeigou composite anticline. The deposit consists of 2 orebodies which are confined to the Lower Triassic Bocigou Formati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its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believes it is a sedimentary-metamorphosed deposit.

Mn ore; geological feature; Heishui, Sichuan

P618.32

A

1006-0995(2015)01-0030-04

10.3969/j.issn.1006-0995.2015.01.007

2014-02-12

刘波(1987-),男,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固体矿产工作

猜你喜欢

含锰锰矿变质
生物沥浸含锰烟粉尘中的锰及其浸出机理研究*
广西天等—德保地区三叠系含锰岩系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
锰矿渣制备多孔整体式催化剂探究
国外某铁锰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变质
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采用稀土-B复合变质剂提高ZG30MnSi力学性能
冬小麦施用控释尿素、含锌尿素和含锰尿素的效果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
刘冲-蔡田洞碳酸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