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2015-02-13文,虹,2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内容

魏 晓 文, 李 晓 虹,2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2.沈阳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辽宁 沈阳110034)

一、引 言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1]。新媒体环境则是由各类新媒体工具所构建的信息发布、传播与接受的环境。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智能手机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社交类综合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2],而大学生则是手机及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较高的一个群体。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敌对意识形态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的全方位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当务之急。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提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受众研究方面,学者郑永廷提出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调节机制,切实掌握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特点[3];传播方法方面,有学者强调利用网络论坛互动、问题探究式、实践性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非语言符号传播与传播效果呈密切的正相关,建议教师多使用非语言符号进行教学以增强传播效果[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成立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努力培养一批网络“舆论领袖”[6],并加强辅导员的博客建设[7];传播环境方面,强调加快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建设[8],以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衡量,目前学界并无一致观点。为此,本文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特点、传播内容及方法这三个维度,调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而就增强传播效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育传播是指“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10]。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在信息稀缺的20世纪初期,强调传播媒介的作用“靶子论”盛行;20世纪40年代提出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有制约作用,出现了“有限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把关人”、“议程设置”、“知识沟”、“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等传播效果理论,强调合理运用传媒来增强传播效果。随着信息社会到来,受众对信息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得到重视,“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的,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11]。于是对传播信息反应的受众理论成为主流,主要有:强调个体认知差异的“个性差异论”、将受众按照社会因素分为不同类型的“社会分类论”、注重受众社会关系影响传播效果的“社会关系论”(以意见领袖论为代表)、主张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的“社会参与论”、强调传播内容具有影响受众道德观形成的“文化规范论”、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强调传播内容多样化的“受众中心论”。综上,从信息稀缺到信息爆炸时代,传播效果理论主要围绕着受众、传播内容与方法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播效果的优化。

本文以教育传播效果的受众理论为研究工具,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成果,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需求特点出发,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及方法的认同程度作为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

2.问卷编制

本文研究目的是在实证调查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对策,因此问卷设计为单选题与多选题的混合形式:单选题调查大学生价值需求程度及特点、对传播内容与方法的认同程度,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现状;多选题调查大学生对传播内容与方法的喜好及期望,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奠定实证基础。

根据传播效果的受众理论及相关文献,以大学生价值需求程度及特点、传播内容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题的调查问卷。第一个维度是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程度及特点,调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话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对传播内容的喜好,共3道题;第二个维度是传播内容,调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程度,共5道题;第三个维度是传播方法,调查大学生对理论课教学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同程度,共5道题。

调查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与分析;问卷以专家法进行内容效度检验,整体内容效度为0.83;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8~0.925,整体信度为0.972。

3.样本选择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考虑到高校所在区域、学校、专业、年级、性别等分配情况,样本以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0%、35%、15%,大四及研究生比例分别为10%、10%;理工类占62%、文科类占38%;男性占59.4%,女性占41.6%。就样本关键人口变量分布而言,此次抽样保证了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需求程度及特点

(1)对意识形态话题关注度及参与度较高、价值需求强烈

价值需求指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塑造时对意识形态内容的需求,一般通过其对意识形态话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而呈现。通过单选题“您平时上网会关注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吗”与“您会参与网上与意识形态相关话题的讨论吗”的构成比(人数/总样本数)(见表1和表2),调查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程度。

表1 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话题的关注度

表2 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话题的参与度

从表1和表2可知,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话题关注度及参与度较高,其价值需求强烈。就调查样本特征言,以大一至大三年级大学生为主,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渴望与人交流,所以会利用网络积极关注并参与意识形态话题的讨论。

(2)喜爱生动有趣的意识形态网络文化产品

通过多选题“在含有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产品中,您比较喜欢哪几类形式”,得出大学生对文化产品喜好的频率(次数/总样本数),以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喜好特点(见表3)。

从表3可知,大学生明显偏好生动有趣的网络文化产品,如易于网络传播的漫画、微视频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利用了网络传播的快捷,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既快又方便,故深受其喜爱;二是网络文化产品的直观性与趣味性,符合青春期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故易于为其所接受。

从管理上,霍尼韦尔也在加强。要确保设备安全可靠,靠专职人员的巡查也是不够的,更需要全面的管理。由此,结合霍尼韦尔运营系统HOS,公司要求员工每个月都能找到5个可供改进的地方。经过努力,6家工厂共找到了1600多个和安全环保相关的可供改进的地方。目前这些问题95%以上已经实施了改进。战略调整使公司取得了很好的业绩,特别是去年达到三位数增长。环保技术和工艺正在成为霍尼韦尔未来发展的支柱,并有可能在中国连续实现双位数的增长。

表3 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的喜好特点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现实性与适应性不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的现实性不足

单选题“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开设的必要吗”的调查结果显示:61.2%的大学生选择“有必要”,25.3%选择“无所谓”,14.5%选择“没必要”,这符合前述大学生价值需求较强的调查结果;但在单选题“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的兴趣如何”的调查中,仅有17.6%选择的是“有兴趣”,37.1%选择了“一般”,45.3%选择的是“没兴趣”。

为了解大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期望,问卷设计了多选题“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改进”(见表4),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期望教材内容能够贴近社会现实、满足其对个人发展及价值观塑造的需求,同时,期望减少抽象的纯理论内容,并解决大学与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单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认同程度不高,理论课的传播效果偏低。导致理论课传播效果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与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脱节、现实性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强的价值需求;并且,教材内容与高中存在重复现象,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表4 大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期望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的适应性不足

目前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以党建网或红色网站为主。单选题“您对贵校红色网站的访问浏览情况”的调查显示(见表5),绝大部分学生几乎不访问红色网站。可见,目前以红色网站为主要传播内容与方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传播效果较低。

表5 大学生对红色网站的访问浏览情况

在多选题“您为何不愿意浏览红色网站(经常访问者不作答)”的调查显示,缺乏互动性、内容陈旧,是红色网站吸引力欠缺的主要原因(见表6)。

表6 大学生对红色网站关注度较低的原因

红色网站的内容传播,是互联网早期的一种单向度传播形式,已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喜爱互动的特点;并且红色网站更新缓慢缺乏时政热点,与大学生关注现实、喜好生动有趣的网络文化产品的价值需求特点不匹配,从而导致传播效果欠佳。

3.新媒体环境下教育传播方法的互动性不足、网络传播主体缺位

(1)理论课教学方法互动性不强

单选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您是否具有吸引力”的调查显示:66.7%学生选择的是“没有”,22.5%选择的是“一般”,10.8%选择了“有”;多选题“您期望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改进”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案例式、互动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成为主要选择。

单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理论课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影响了理论课的传播效果。可能的原因如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价值观及意识形态,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迫切需要与人交流讨论、答疑解惑,所以案例式、互动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青睐。但是,由于当前理论课教师对新媒体工具及资源使用的欠缺、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理论课吸引力不高、传播效果偏低。

表7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缺位”现象普遍、话语权偏低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辅导员等传播主体进入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话语权,才能够有效实现传播效果。本文设计了2道单选题来调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结果如下:一是“您与辅导员或教师是否通过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显示,14.5%的学生表示“经常有”,42.8%表示“偶尔有”,42.7%表示“没有”,这说明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不足;二是“贵校是否开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调查显示(见表8),大部分高校未利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可见,大部分高校缺乏专职人员进入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呈现传播主体“缺位”现象。

表8 开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为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缺位”造成的后果,本文以多选题“大学生针对时政热点讨论获取不同观点的渠道”来调查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话语权情况(见表9)。结果显示,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价值观激辩的思想舆论场中,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权较大,但是这些意见领袖并非出自高校,而是持有或商业、或政治等动机的个人或组织所培养。

由于高校缺乏专职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因此导致当前网络思想政治领域里缺少自己的“意见领袖”、网络话语权不足,无法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的实现。

表9 大学生针对时政热点讨论获取不同观点的渠道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及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需求较强,对意识形态话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较高;并且,当代大学生是偏好生动有趣的网络文化产品。第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内容及方法上,因与大学生价值需求特点的匹配性不足,故传播效果偏低。具体表现在传播内容的现实性与适应性不足;传播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尤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目前高校缺乏专职人员,以致传播主体缺位现象普遍,网络话语权偏低、传播效果不佳,面临着失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危险。

据此,本文从传播环境、内容、方法及大学生四个方面,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对策:第一,加强监管,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建构具有归属感的和谐式校园文化环境。在优化传播环境的宏观层面,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的监控预警机制,对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言论及文化产品,要敢于“亮剑”、依法治理;微观层面,开展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各类校园文、体及学术活动,建构具有归属感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二,增强理论课内容的现实性,组织专人设计大量隐含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教师应结合大学生所关注的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增强现实性,以弥补全国统编教材的不足;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设计大量隐含社会主义价值观且具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有计划地投放于网络。如2013年网络上流传甚广、好评如潮的微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12],便是以新媒体环境下适合受众特点的传播形式,对我国政治体制及领导人形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第三,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资源,建构参与性与互动较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探究式学习,以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组织专人积极参与网络思想领域里的竞争,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获取更多网络话语权,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13]。第四,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分析大学生价值需求及传播效果反馈的机制。通过定期的调查与分析,就能够以可靠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设计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内容及科学的传播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2014.01.16,2014-09-30.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丹华,顾晓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武文颖,原茜,方明豪.教师非语言符号运用的教育传播效果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105-110.

[6]严冰,郭沛,张玉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13-114.

[7]白荣宝.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8]廖扬平.刍议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的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6):67-69.

[9]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10]董露.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

[12]复兴路工作室.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EB/OL].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3-10-17/095363029875.html/2013.10.17,2014-12-10.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主要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