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系探析

2015-02-13邓新荣

关键词:创新人才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系探析

邓新荣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诸多优点。学分制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并非是线性因果关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完全是由学分制决定的,实行学分制有益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学分制改革解决不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所有问题。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教改课题“学分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析”(JGY1420)

作者简介:邓新荣(1971—),女,四川安岳人,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1.02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不同的本科高等院校在培养对象、办学层次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面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要,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措施上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创新,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已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因此,推行学分制改革,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

一、美国和我国的高校学分制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教育教学制度,它是以每个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其学业完成情况的一个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学分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校学生某一课程成绩合格,就取得了这门课程的学分,不同课程的学分累加在一起,若能达到学校规定的总学分数,就准予学生毕业。学分制的特点是:从教学思想方面看,有利于因材施教;从管理制度方面看,有利于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激励机制方面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学资源配置方面看,有利于教学管理资源的充分使用。它的优势在于,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允许学生在一特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时间、课程、学习进度,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但在现阶段,学分制改革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大多数高校只注意到学分制的这种形式要求,很少去关注学分制的实质要求,所以,现阶段学分制的深化改革工作比较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有力保障。学分制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教学制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它以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学分绩点考察的精确性以及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特点,显示出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方面的诸多优越性,从而被现在各国广泛采用[1]。

美国是推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相对来讲也是学分制的实施比较成熟的国家之一。当前,美国高校的学分制已体现出多样灵活的特征,是我国进行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很好的学习典范。在美国的高校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一般由普通教育、主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有代表性的、广泛的一些知识;主修课是在校学生的主要学习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和较为系统专业知识;选修课则是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的课程。在美国的高校教育中,学生选课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为了满足一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自主选择,有一些高校还实行双主修制或者主辅修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跨学科进行课程的学习,有的学校还允许学生能随时改变选修专业。此外,美国的学校大多数采取了“集中分配”的课程选修形式,既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来学习基础教育知识,必须修够由自己所选专业的规定的学分数,还要保证学生吸收不同学科领域内所应掌握的选修课程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高校的教学计划充满弹性,学生在求学期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自己的知识水平,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在学习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要求延长求学年限,以求获得规定的学分。与此相对应的,提前完成最低学分量的学生也可以提前毕业,使学业年限能够得以灵活处理。

关于学分制问题,我国学术界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择其要者,涵盖了“教学制度说”“教学管理制度说”“测量工具说”“教学管理方法说”“人才培养模式说”等。“教学制度说”,檀仁梅认为,“学分制就是一种教学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定义是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包括才能、特长、爱好、学习基础同勤奋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要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2]。“教学管理制度说”,张浩明认为,“就像学年制一样,学分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3];蔡国均认为,“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去因材施教[4]”。“测量工具说”,周锐认为,“学分制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工具,而选课制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有一定的选择自由”[5];刘丽娟、高山、杨威则认为,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Flexible)教学管理制度[6]。“教学管理方法说”,甘连生认为,学分制的本质是衡量选修制下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度的一种管理方法,只有将它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够避害趋利,发挥其应有的效益[7]。“人才培养模式说”,张士杰、谢咏才、刘尚民认为,学分制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具有灵活、快速、方便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优越性[8]。

以上观点揭示了学分制在某些方面的功能,对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理论似乎都没有深入到大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些核心问题中去。学分制是高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一种教育教学制度,极具现代性,创新了大学教学管理的评价尺度,其意义在于使高校拥有了新的学生学业计量标准和方法,但其本质上的意义并不在于此。用学分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尺度,使大学教育教学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由此可以超越由具体的知识领域、学习年限、教师、课程等来协调组织全部教育教学工作。高校的使命不仅是专业教育的使命,还要满足社会需要,承担塑造学生优秀人格、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即高校要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学分制的采用对协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钥匙。所以,学分制是高校在新的时代所采用的一种旨在协调社会需要、知识以及学生发展和学时之间关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任何将它理解为只是具有某种单一目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认识都是片面的。

二、我国高校学分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在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其诸多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高校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促进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对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诸多优点,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也普遍受到高校的广泛接受和推崇,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改革,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学分制因人而异地分配受教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效率,降低了教育成本。学分制改革,同时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选择机制和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推行选课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重修制、学业导师制、弹性学制等,运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选择机制、具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按学分缴重修费用,按学分毕业,按绩点评奖”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改革激发了师生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师的忧患意识,激励教师提高授课质量,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分制改革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但在推行学分制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学分制要求高校教师开出足够数量的课程来供学生选择,以学生选择教师作为前提,同时还要求教师开设大量的广泛的选修课和基础课程,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学分制实行后,要求学生有较高层次的自我管理能力,从选课开始到最终的成绩查询,都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做。从高校的教学管理角度出发,会对学生在选课程序、选课倾向以及学科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但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三,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学分制在实施时,会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务管理出发,学生在校的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要根据学分制的实行要求做相应的变动。学分制弱化了班集体、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学分制下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实行学分制后,计算机机房和实验室等学习场所将进行开放式管理,那么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在工作方式上就要做相应的适应和调整,需要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学分制是极具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制度,是高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际要求的一种选择,高校在推行学分制改革时,都希望它能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痼疾,有利于培养高校的创新人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分表明,学分制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并非是线性因果关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完全是由学分制所能决定的,但实行学分制是有益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这点是毋容置疑的。换句话说,学分制改革解决不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所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辈出的局面”。同时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二是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好奇心,养成去自由探索未知、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行,不仅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更应是人才培养观念上的改革,也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实践形式、质量评价体系的一次全面改革,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就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赛,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兼论美国学分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J].高教探索,2009(1):70-75.

[2]檀仁梅.谈谈大学试行学分制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82-85.

[3]张浩明.实事求是建立符合中国高校的实际的学分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17):35-37.

[4]蔡国均.谈改学年制为学分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85(4):18-20.

[5]周锐.对学分制的某些提法的浅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1):43-46.

[6]刘丽娟,高山,杨威.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89-90.

[7]甘连生.探索我国学分制的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1):65-67.

[8]张士杰,谢咏才,刘尚民.充分发挥学分制的灵活性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1988(6):37-39.

〔责任编辑:朱根〕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