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5-02-13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江苏徐州22100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探究

秦 璐(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2)

例谈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秦 璐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2)

高中思想政治课系列主题情境的建构是指借鉴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制作的经验,关注学生对主题情境后续情节发展的兴趣,以整本教材为单位,围绕一条主线,以某一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生活遭遇为中心,打造连续情境,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延伸。本文结合案例说明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价值和具体实施要求。

情境教学 系列主题 高中政治 现实价值 实施要求

源自美国的探究教学,上世纪70年代末被正式推介进入我国教育界。多年来,无论是理论层面的剖析还是实践层面的操作,都验证了其确是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谋略。在统一“科学探究” 理念统摄下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是其成功原因之一。新课改视阈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几经摸索,在其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方面颇有建树,即教师惯常搭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题脉络去创设情境背景,帮助学习者启用自己的“潜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进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业已成熟的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基础之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系列主题探究教学模式。那么,其与主题探究教学的区别为何?在教学中又有何价值?其实践操作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将一一陈述。

一、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内涵及特质

当前的高中政治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以一框题为教学单位,每节课精选一个主题作为线索,将学科知识点穿插其中,以不同质感的情境呈现,课课独立成章,如同一出独幕剧。然而,学科知识其实是整体性、体系化的,是由众多“点状”的学科知识点串联成线、交织成网的,在这个意义上,现有的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在知识的联系上是有弊端的,作为解决之道,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构建系列主题情境,旨在避免如同“独幕剧”的单独主题情境在呈现学科知识时的点断性。为此,笔者尝试在自己执教的高中政治课上,借鉴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制作的经验,以整本教材为单位,围绕一条主线,以某一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生活遭遇为中心,进行整体情境的创设,打造“多幕剧”,意即系列主题情境。基于以上定义,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具有如下鲜明特质:

1.同一叙事主体

这一探究课程的设计,始终围绕同一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展开,以此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经历为载体,贯穿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经济生活》为例,教材所呈现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都可以结合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创设出不同主题的情境。为更能够激起共鸣,笔者将其主人公设定为我校07届毕业生,亦即笔者的第一届学生汤圆(代名),一名普通三星级高中普通班的毕业生,上的大学也是当地的普通高职院校,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人物,但是相似的学业背景、学习经历甚至是所思所想都让学生心生亲近。

2.情境创设联通生活,体现时代气息

杜威强调“做中学”,陶行知实施 “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教学与生活的接轨:改变传统授受式的知识大纲化教学,而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情境的引入是活化课堂教学、使之取得现实意义的关键之一。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当然要数其自己的生活了,因而在创设情境时要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而系列主题情境探究的主人翁本来就定位于我校往届学生,展现的又是其求学时如何做好消费管理、就业应聘乃至就职后的各项遭遇及应对解决等原始素材,他所经历的是学生将来可能经历的,因而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而在情境的编制中,也注意到如“网上投递应聘材料”、“百度查询信息”等细节的添加,关注时代剪影的同时,在融入学生的内心上更近了一步。当然,系列主题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贴近教师的生活背景,只有自己亲历的、感兴趣的才能为我所用、得心应手,点拨起来也更能够一语中的、妙趣横生,激起学生的向学之心和探究热情。

二、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价值

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是否有其存在必要?现就其教与学的现实价值做如下分析:

1.基于学生学科兴趣的延续

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却发现影响学生学习的要素纷繁复杂,即便如此,依然有迹可循。根据影响其发展的直接要素,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彬教授提出了“考试成绩=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的公式。公式中的三个变量中,学生智商几乎无从改变,学习方法在迁移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可一概而论,唯有学习兴趣,是比较容易改变,且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影响较大的,故此将其排在首位。

由于江苏省现行高考体制对政治等选修科目只是等第要求,这就导致了众多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学生对这一学科关注度的锐减,加之政治学科传授的知识、呈现的方式都比其他文科科目要来得晦涩,这就导致了高中政治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现状。这种情形之下,学科兴趣的地位已是举足轻重了。教师们对此了然于心,使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问题并不在于一瞬的火花,而是怎样才能将其延伸下去,引领学生长久的学习?

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在学习兴趣的延展方面是一大进步,因着情境是连续的,情节是逐步展开的,故此就有了学生追看追问的可能性,兴趣就在这不经意间被激发和延续了下来。以笔者的教学设计为例:仅《经济生活》课程脉络,主人公就经历了几段较为曲折的人生沉浮:从找工作到从业后通过缴纳个税来实现自身对国家职能和服务的理解;从主人公消费观的转化到工作几年后另起炉灶下海自组公司竞争工程的招投标等,将一个普通少年从涉世之初的青涩到进入象牙塔后的眼高手低,再到历练后的豁达进取,这样一个从“云端”到“地上”的转变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没有硬性说教,却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将就业、消费、税收、科学发展观等学科知识涵盖其中,无形中还塑造了高中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理念,正如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为着正确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的确立

教材是“教学之本”,什么样的教材观就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观。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教材观,区分了新旧两种本质对立的教学观。毫无疑问,基于“知识本位”的教师“告知式”的教学方法是“教教材”的旧教材观的外显,这种观念之下的“教学”就是为教而教,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接受和记住印在书页之上的现成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陈述性知识,这种观念引导之下的教学,其机械教条可想而知;这种观念之下的学习,其无趣痛苦可想而知。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不是教师借助片面传递信息而强制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儿童自身以及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和发现意义的过程。”这种观念之下的教学是一种对话性实践活动,意即教学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和学的活动”。为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挖掘、驾驭、重构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教材丰富的知识内蕴并对之发生兴趣。在这一层面下,教师集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筛选合适的素材,创建丰富而连续的主题情境,将问题隐藏与情境之中,正是对教材的重塑和打造。同时,引领学生自我质疑、自主学习、合作释疑、建构加深,正可谓“在对话中教、在对话中学”。所以,“学习就是‘形成世界’、‘形成伙伴’、‘形成自我’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

3.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学科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将与情境中发现的问题相互作用并进行意义建构,形成新的科学概念。

同时,以“主题”、“探究”、“对话”为操作核心的系列主题探究教学模式,一改应试教育将教学内容碎片化、知识点式的处理方法,有机、系统的组织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单元设计理念。它帮助教师在思维上跳出单一的课堂教学,从整体来规划整个政治学科高中学段的教学体系,教师有选择性的结合个人特色开辟教材和施教内容,增加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自由度和开放度,鼓舞了教师的教学勇气,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使得教师不断地反思教学、审视教材,将关注范围扩容向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实现了儿童研究、教师研究、教学研究的教学三大要素的交互,引领着教师朝着更深的专业领域发展。身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我们必须真正的读懂课堂,理解课程,运用适恰的学习和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开展学科教学。

三、高中政治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实施要求

作为探究教学丰富内容体系分支的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经与高中政治学科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上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1.依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

课程体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脱离课程体系的设计必然是盲目、低效的。因而在实施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时,必须依据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如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可以归结为“生活与消费”,其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等。在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考虑该系列情境的“主人公”参与何种情境的演出。

2.兼顾学习者的发展性和空间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研究表明: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创设系列主题情境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能够带来他们疑问的情境,亦即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探究欲望。由于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有限,若情境中涉及的问题难度过大,势必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若问题太过容易,又会使学生觉得没必要探究,从而意兴阑珊。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具有发展性;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即具有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3.把握导向,崇善扬美

思想政治课堂是高中德育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学生丰富的学科知识,更以帮助其构建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己任。在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在情境的创设和案例、素材的选取等方面都要把握好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崇善、扬美。

高中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都限制了其看待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往往不够全面,不能够正确揭示出事物的真实本质。举例不慎会影响其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影响其客观的认识社会,更有甚者会影响其性格的养成。因而,崇善扬美首先要精选素材,在诸多反映现实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素材,以供使用。

系列主题探究教学还要将课堂变成美的阵地。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站高望远,把握情境之间的主线,有逻辑之美;在设置探究活动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体现教育之美;各种素材的呈现方式如表格对比、文字信息筛选等展现思维之美;各种课后探究任务的解决,体会行动之美;学生的合作、讨论体验协作之美。系列主题情境探究贵在“以美动人”。

正如“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这一学校改革的定律所言,学校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课堂,而要真正的实现课堂的革命就必须落实教学模式的转型。故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在系列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上的摸索终将推动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变革,朝着教学的本真目标迈进。

[1]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2.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82.

[4]佐藤学.教育方法[M].左右社,2010.98.

[5]李梅主编.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7.

[6]钟启泉.课堂转型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2015-04-16.

G633.2

A

1673-4564(2015)06-0067-04

2015—08—20

秦璐(1982— ),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