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互补”

2015-02-13刚,陈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政治

徐 刚,陈 勇

(华中师范大学a.研究生院;b.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其中首要的就是人才培养。高校培养的人才群体简称大学生,主要包括二级(本科、研究生)三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高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各自为政”、彼此分割。本文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基础,探讨研究生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探究构建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动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便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含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本科教育是基础和起点,研究生教育是发展和升华,二者本应是有机衔接的过程。但在实际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本科生而忽视了研究生,导致二者在衔接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一)教育目标模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总体质量标准,具有方向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它制约着教育实践的基本过程。其目标的制定,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也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德育目标,但是没有进一步细化本科和研究生这两个层次的阶段目标。本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衔接与连续性,然而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生源结构、年龄构成、培养模式、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者教育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本科阶段应该是在中小学德育的基础上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研究生阶段则是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总体目标的实施,忽视了研究生阶段德育目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本科阶段教育目标取代研究生阶段教育目标,这就导致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模糊、重叠,缺乏层次性和衔接性。

(二)教育内容相近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阶段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体现差异、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这样才符合大学生思想认识规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过较大调整,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硕士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博士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本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后,既强调各层次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又强调各层次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各层次相连接的整体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因始终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目的展开而具有相对稳定性,一定程度的重复交叉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同时承担研究生公共政治课,他们容易忽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差别,而习惯采取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甚至将本科生课堂内容简单地复制到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这就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近、效果欠佳。

(三)资源分配不均

自1999年起,随着本科生扩招和紧随其后的研究生扩招,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和实验设施以及学生生活条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日益突出,甚至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的需要。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属研究生工作部(或研究生院、处)和学生工作处、团委等不同校内管理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分属不同校领导分管,缺少常态化的沟通和协调,导致教育资源的封闭。长期以来受到本科生在校人数比例较大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忽视,高校在分配相关资源的时候容易产生厚此薄彼的现象,往往在经费划拨、工作队伍建设、活动场所安排、贫困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乃至生活设施提供等方面,优先照顾本科生的需求,却忽视研究生的需求。这导致一些研究生对学校失去信心,很多应届生对考研表示怀疑,以致对学校产生较多不满情绪,从而给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困难。[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造成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呈现一强一弱的态势,本科生大多对母校怀有感恩之心,研究生往往对母校的感情淡漠,这从各高校校庆时返校的绝大多数是本科生而研究生极少可以窥见。

二、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原因

(一)实践发展失衡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是从本科生开始的,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仅有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招收少量的研究生,由于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比例太小等原因,国家和高校的教育资源投入的重点就放在本科生阶段。200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然而此时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改革的探索之中:2002年部分高校探索研究生学制改革;2006年开始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9年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稳定性较弱、持续性较差,不易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思政工作体系。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后,高校陆续按1:200师生比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岗位,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态势才逐渐好转,但是相对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而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始于本科生,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和总结起相当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变化大、受重视程度不高,在发展模式上也往往陷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窠臼。[2]

(二)思想认识偏差

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本科生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是目前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文件中的大学生理应涵盖所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高校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思想认识偏差,往往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狭义的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前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要求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如1987年国家教委和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2000年、2010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这些文件的出台,极大改善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从政府获得的办学经费中主要源于本科生教育,有关本科生培养所涉及的范围也最大,所使用的资源也最多,导致这些文件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受重视程度均低于本科生。

(三)理论研究差距

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失衡,关于两者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也就体现出明显差距,呈现一强一弱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1979~1999年20年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有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献仅有46篇;同期收录有关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献有314篇。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有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逐年增加。这些论文主要涉及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2000~2014年15年间,三大数据库收录了有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献1062篇;同期收录了有关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献30334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会导致二者在实践中衔接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

(四)教育效应差异

经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存在类似经济活动中的“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即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的效果也会随着增强,但是当投入增加到一定量时,教育的效果将不再增加,若再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教育效果反而会下降。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小学和中学初始阶段学生接收教育信息的效率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效果会逐渐降低,最后在大学学习阶段会达到一个信息饱和点。越过这个点,学生将对同类信息产生抑制反应,并由此对教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本科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研究生则已接近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饱和点,两者不同的特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时效均有差异。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具有生源结构复杂、社会阅历丰富、思想认识复杂、价值取向多元等特征。研究生在入校前大多已经基本形成了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得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自觉性不高、可塑性不强。这些差异,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本科生存在更大的困难,也影响了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导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避难就易”的倾向,容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可操作性较强的本科生方面,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构建“联动互补”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提高思想认识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短板”。而研究生在高校学生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研究生较多的高校中,抓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整体学生思想政治面貌的变化,促进高校局势稳定。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985”院校研究生人数已经开始超过本科生,“211”院校研究生人数也超过或接近本科生,其他高校也由于学位授权点批准范围扩大使得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超过180万人。2013年7月,全国研究生全面综合改革会议再次要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真正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动互补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为培养社会主义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重要基石。

(二)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总体设计和科学规划,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构建“联动互补”的保障机制。在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指导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加强协调沟通,改变以往彼此分离、各自为战的状况,形成“联动互补”的组织保证;高校可以借鉴“大部制”成立包含研究生工作部、本科生学生工作部以及团委、教务处在内的虚实结合的“大学工”部门;改变资源分散的现状,优化整合资源面向全体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实现资源共有共享。研究生的资料室、实验室、学术讲座、读书会等均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的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也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在分配工作经费、安排活动场所、贫困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要通盘考虑到全体研究生和本科生,改变过去厚此薄彼的倾向;加强研究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重视和加强研究生辅导员培训,将其纳入到全校辅导员培训的整体规划中;同时要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在院系层面,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学院可设立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研究生、本科生的副书记和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交流和协作。

(三)推进教学改革

要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将两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首先,要体现层次性,在不同阶段安排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教育内容,本科生课程要体现吸引力和丰富性,研究生课程要体现思想性和学术性。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要体现出一定梯度,硕士生课程要为博士生课程预留空间。其次,要体现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要吸收这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再次,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从以往灌输式枯燥的教学转向启发式、探讨式活泼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理论难点和时事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教育模式

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搭建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交流、“联动互补”的平台。一是思想教育互动,通过研究生和本科生党团组织共建、理论社团结对等途径,在思想政治和理论修养上促进共同进步;二是学习科研互动,通过研究生引导本科生参与各类学习科研活动,在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上促进共同发展;三是文体活动互动,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四是教育主体互动,研究生和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借鉴对方好的经验和做法,将本科生中的学长制、朋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教书又育人的作用、辅导员骨干力量作用、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和示范作用,形成合力育人良好氛围。一方面选聘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在学业、思想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另一方面选拔优秀的高年级研究生担任学长,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低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帮助;还可以选拔特别优秀的研究生担任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让研究生在参与本科生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素养也得到提升,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共同成长。

[1]杜林.关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1):102.

[2]马化祥.论本科生与研究生德育衔接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0,(7):24.

猜你喜欢

本科生研究生政治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