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进与流变:西方奇幻文学话语发展四十年

2015-02-13廖建乐王宁川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托尔金奇幻奇迹

廖建乐,王宁川

(1.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00;2.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

演进与流变:西方奇幻文学话语发展四十年

廖建乐1,王宁川2

(1.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00;2.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

奇幻文学在东西方文艺创作中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相关理论研究在我国却少有讨论。而在西方,尽管奇幻文论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但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话语体系,且批评范式也呈跨学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故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托多洛夫、托尔金、胡姆、杰克逊等几位最具代表性理论家的观点进行比较评述,希望这块他山之石,可以对国内相关奇幻文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奇幻文学;演进与流变;精神分析;话语批评;本体

何谓“奇幻(fantasy)”?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作为一种体裁或技巧,它在东西方文学创作中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理论上,尽管它曾一度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但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学界便逐渐开始对其进行系统而明确的界定,并迅速发展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话语批评体系,不仅赋予了奇幻文学强烈的现实意义,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话语批评范式也不再局限于文艺批评本身,而是呈跨学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一、托多洛夫:奇幻文论的拓荒者

托多洛夫(1975)是最早对“奇幻文学”下定义的学者。他认为,“奇幻”是一个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在面对超自然现象时产生的“迟疑”,这种感觉虽然也能被文本角色所体验,但主要的体验者依旧是受众;而“奇幻”的生成,虽受文本叙事中言语风格之影响,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的态度,同时亦需其摒弃对文本的文艺学或寓言性释义。在此基础上,“纯粹的奇幻”应是无法得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否则,奇幻便沦为荒唐(theuncanny),同时,若该事件不被称为“超自然”便无法解释,则是奇迹(themarvelous)。对他来说,“奇幻”在信任与怀疑中产生,介于奇迹与荒唐之间,但其本体更接近或基本等同于“奇迹”。于是,又将“奇迹”分为四类:

A.夸张性奇迹(thehyperbolicmarvelous),如巨人;

B.异域性奇迹(theexoticmarvelous),如中土世界;

C.工具性奇迹(theinstrumentalmarvelous),如飞毯、时间机器;

D.科学性奇迹(thescientificmarvelous),如科幻小说等。

总之,托多洛夫的“奇幻观”是一种结构主义界定,将文本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但值得肯定的是,这种界定覆盖性很强,至今尚无任何文本能对此有所突破。同时,这种分类也直接影响到后来诸多学者对“奇幻”的研究(如JohnH.Timmerman, SheilaA.Egoff,AnnSwinfen,BrianAtterbery,Colin Manlove,FloKeyes,RosemaryJackson等)。因此,形式主义者也好,结构主义者也好,托多洛夫一直致力在各类奇幻文本中寻找着具有共性的特点来试图对其理念进行总结性概括,这恰如一位科学家,为奇幻的结构特质孜孜寻求语言基础。

二、托尔金:文艺诗学的本体回归

《指环王》作者J.R.R.托尔金也曾在《论童话》一书中对此做出反思。但与托多洛夫有异的是,他明确地表示:“奇幻文学”虽难以界定,但仍属文艺学范畴,属于艺术的亚创造(sub-creation);动物寓言、童话,以及《格列佛游记》、《爱丽斯漫游奇境》等作品的分类早有定论,因此不在“奇幻”之列,但可归类于“奇迹故事”。就此点而论,他实质上并不反对托多洛夫的主张,但这种不逾矩的做法却有利于避免争议,使奇幻文学作为神话诗学所衍生的一个分支,回归主流文艺圈。此外,在作品的创作风格上,他也希望作品能呈现出诸如“史诗”“罗曼史”“田园诗”般典雅而瑰丽的文风,只要不对其过度或刻意地依赖即可。

对此,胡姆(1984)从精神分析角度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补充。她认为,“奇幻”虽在名义上背离了普遍认可的现实,但却不是风格,而是种冲动(impulse),与“模仿”同根相生,齐头并进(也可能貌似背道而驰)地去描述人物、事件、情势和客体,并能生动地与他人一起分享。那么,若想感知奇幻,读者自身亦需产生以下两种“冲动”之一:一种是去感知作者意欲逼真模仿各类事物的欲望,且能与之共情;另一种则需要受众接受奇幻是“向一致认可的现实告别”这一理念。

胡姆对托尔金的回应,首先明确地肯定了“奇幻”作品所暗含的几种功能:远离尘嚣,慰藉灵魂和重构现实,但却更为清晰地告知受众:尽管“奇幻”是一种“幻景”,但却并非仅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通过叙事营造出一个乌托邦式的幻境。而与之不同的是,她大胆而明确地将对奇幻文学的体验提升至超验境界:体验奇幻,可能是以最深层次的神学或宗教形式对作品进行重塑。

三、傍轴:奇幻研究的后现代嬗变

不过,上述观点在话语批评范式的建构上,仍未脱离文艺学自身范畴,因此并无过多创新之处;而就在同一时期,罗斯玛丽·杰克逊将光学术语“傍轴”这一概念的引入,不仅真正令学界耳目一新,同时也明确地将奇幻文学纳入后现代主义及精神分析的研究视域。

她认为,奇幻能否引发受众感触政治与文化变革,这是她与托尔金奇幻观差别根本之所在。这不仅明确地指出了“奇幻文学”所具备的狂欢性特质,同时也将其与后现代主义合为一体。这一理念,可以刺激受众的思维,助其理解奇幻作品中意象生成的预言性暗示。进而,为了更为形象地阐释她的看法,便突破性地借用了这个光学术语,“傍轴(par-axis)”:

傍轴,位于主轴或主体的任意一边。对“奇幻”的位置和空间而言,这是个生动的观点,因为它说明,奇幻与真实的主体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傍轴”是一个由各色光线在折射后又重新凝结的区域。真实客体和虚拟意象似乎在此发生冲撞,可事实上并无任何客体以及重构的意象聚居此处,此处实则并无一物。傍轴区,恰可用来代表“奇幻”的一个光谱性区域,其间既非真实的客体,也不是虚拟的意象,恰是某物像悬疑不决地摇摆于这二者之间。

为什么拿“傍轴”来比拟奇幻?杰克逊认为奇幻不能独立于现实之外,二者之间存在着寄生或共生性的关系,通过“模仿”等方式成为现实的附属文本。而这一点,恰恰是托多洛夫未曾涉足,托尔金和胡姆并未论述透彻的问题。也就是说,“奇幻”仅是这个真实世界的转化结果。“创造性”的想象力实际上并不能创造新事物,而是扭曲地散射出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元素,并将其种种特质重新进行建构性的梳理与整合,藉此营造出陌生的、新奇的、另类的、与众不同的,介于想象和现实之间时空文化秩序,这虽然逾越了以道德、宗教、文化、家庭、法律等原则建构起来的,以理性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但却能开启受众的潜意识,使其以各种想象的方式来体验现实世界。

显然,杰克逊深化了托尔金、胡姆等人的观点,明确地将奇幻文学用社会建构理论植根于政治学、精神分析等领域之中,藉此来辨别何为“自我”、何为“异端”。而温特也曾指出:“人类的联系结构多是凝结于思想,而非物质上的共识;其间各角色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也多是受此共识所影响”。尽管,“它们多以经验性为主,甚至有时过于夸张,但却体现了拥有共识主体间的相互交融,及其对异端的排斥”。

四、奇幻文化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顺承这一话语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今,尽管学界对奇幻文化的研究在理论上并无过多突破,但研究视野却愈加开阔,呈跨学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总体可分为:(1)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奇幻文化所引发的全球化与本地化问题;(2)从文化政治学角度关注奇幻作品的社会功能,并将其建构性地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3)从宗教神学、神话诗学等角度对奇幻作品进行典籍上的比较,本体上的认知与溯源,其中较为典型的学术期刊有:《狮子与独角兽》《托尔金研究》《通俗文化与神学》《通俗文化学刊》《Zygon》等;学术著作有:朗佛德(《奇幻的轮廓》1990),吉普斯(《破除魔咒:民间故事与童话的激进理论》1992),曼罗夫(《基督奇幻》1992),莱恩森(《对艺术情绪的反应》1997);约翰·格兰杰(《寻找哈利波特中的上帝》2005),耐松·纽曼(2006)等人的《哈利波特与国际关系》,基利·基佛(《新约:作为文学》2008),里卡多(《经验性奇迹:奇幻历史化》2010),卡伦·拉文(《赛博朋克女性主义与科幻小说》2013)等。

此外,奇幻文化不仅被视为一种创意产业,同时也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被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予以关注,并不断尝试将其创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例如,本世纪初,新西兰政府以《指环王》“中土世界”外景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生态旅游经济;至于美国,奇幻文化与政治联姻的历史更是由来已久。1988年,“美国国防部防务指南5410.16”号文件中就有关于给予创意文化产业提供支持的相关规定,各军种在洛杉矶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以便为其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再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efenseAdvancedResearch ProjectsAgency)参考《钢铁侠》《变形金刚》等作品创意所研发的、能提高单兵作战能力的机器外骨骼、滑鼠飞行服,以及即将上市的钢铁侠“飞行包”等新闻案例,也是奇幻文化与政治联姻,成为展现“军事设备、行动与哲学”的平台,不仅在文化层面上震慑对手,亦可服务于国家安全体系,为其提供虚拟技术与创意理念的重要佐证。就此方面而言,在学界,RBJ沃克、理查德·阿斯利、迈克尔·撒皮诺、詹姆斯·德戴仑、罗伯特·考克斯等人也认为奇幻文化研究可向此方面发展尝试。

相比之下,国内学界则显得较为滞后。一方面,研究方式仍以文本分析为主,且多集中在受众都比较熟悉的,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经典奇幻,《黑客帝国》《钢铁侠》等赛博朋克,或如《鬼吹灯》《仙剑》等网络奇幻作品上;另一方面,在学术理论上,国内不仅至今仍缺乏系统的归纳、批评与界定,且话语批评范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仍未超出文艺批评自身范畴,学术视野因而便显得较为狭隘,不够开阔。同时,由于主流批评界的长期缺席,民间批评(尤指网络文化批评)的随意性、在线性、娱乐性、炒作性都大大地削弱了奇幻文化批评的力度、深度、广度和学理程度,从而无力为其创作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使其一直处于批评滞后和话语失落的状态,非但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话语批评范式,亦无法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故此,本文选取上述几个西方奇幻理论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望能起到抛砖引玉、引其为鉴之功用。

参考文献:

[1]TZVETANTODOROV.TheFantastic:AStructuralApproachtoaLiteraryGenre[M].Trans.RichardHoward. Ithaca,NewYork:CornellUP,1975:24-25,33.

[2]JRRTOLKIEN."OnFairy-Stories."TheMonstersand theCriticsandOtherEssays[M].ChristopherTolkien.London:Allen,Tolmie,1983:109-161.

[3]BRIANATTEBERY.TheFantasyTraditioninAmerican Literature:FromIrvingtoLeGuin[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0:1-15,25-26,155.

[4]ROSEMARYJACKSON.Fantasy:TheLiteratureofSubversion[M].NewYork:Routledge,1981:4,9,10,34-46,54, 61,155-156,176-179.

[5]ALEXANDERWENDT.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 Politics[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9:1.

[6]EMMAR.NORMAN.InternationalBoggarts:CarlSchmitt, HarryPotter,andtheTransfigurationofIdentityandViolence[J].PolicyStudiesOrganization,2012(3):403-423.

I106

A

1673-0046(2015)7-0179-03

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加强网络文学批评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梦(项目编号:2013WYXM0168)”

猜你喜欢

托尔金奇幻奇迹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语文学家的美人鱼:托尔金的学科拯救之路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什么构成了奇迹
奇幻塔罗岛之一
Literary Mysteries: Did Tolkien Really Create Entire Languages for His Books?文学之谜:所有语言都是托尔金造的?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奇迹并不存在
托尔金的美学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