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2015-02-13叶文通
叶文通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增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叶文通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三门必修课程之一,是在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加以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帮助高职学生了解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充分理解和认同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显得不尽如人意,距离课程开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加以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
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对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是当前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原因。目前,在高职院校领导、教职员工中主要存在以下观点:有人认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主要职责和首要任务,开设类似于《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类和人文类课程意义不大。有人认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新媒体方便快捷,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学习,没有必要为此专门开设相关课程。也有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完全可以融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当中,或者贯穿于党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这些偏薄的观点和认识,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路线教育,又包括国际国内时事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时效性和现实性,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呈现出变动内容多、稳定内容少的特点,难以形成稳定性的课程体系。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多数高职院校由教研室自选主题,或者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导致同一学校、同一学期、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差较大,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甚至出现“走样”现象,既无“形势”又无“政策”。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
传统的理论和政策讲授仍然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而实践教学模块也多因实践资源缺乏和其他实际情况形同虚设,无法实施。教学实践中,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互动得少,时事资讯介绍多、政策形势分析少,缺乏对学生自我思考的引导,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流于“形式”的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形象。
(四)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认识不深刻和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不少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管理“欠缺”。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缺失,无完善的制度保障,如不少学校尚未建立起相对系统完善的课程管理、教师配备、教学督导、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等管理制度,使得课程教学管理“真空”,过程考核无人实施,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五)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形势与政策》课有着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变化快,备课压力大、难度系数高的特点,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擅于持续获取和更新信息和知识。而实际情况是,形势与政策课“边缘化”地位,使得这门课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学校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中,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少,来自学工、党务部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资深教师少,“没人愿意上”,但又“谁都能上”,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教学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健全发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使命是,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时事热点新闻,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的进步与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思想素养,“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从这个层面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学校要对《形势与政策》课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要与其他专业课程同一标准,甚至更高,无论是在人力、经费上,还是政策、措施上都给予足够支持,确实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和发展。
(二)根据高职院校特点,科学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目前尚无相对规范的教材和稳定的内容体系,以及高职院校学制短、课时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科学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一是以“动静结合”为原则“模块化”选取教学专题内容,确保内容体系的整体性;二是采用团体备课、统一编写教案,保证教学课件的规范性。形势与政策既包括“变幻莫测”的“形势”、动态,又包括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政策”、方针。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不妨将看似复杂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动”“静”两个模块。所谓“动”,指的是不断变化的时政热点、社会事件等。所谓“静”,指的是相对稳定的关于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政策观和方法论,国家出台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应根据教学要点,按照“动”“静”两个模块选取教学专题,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
(三)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高职学生都是90后,思想独立,个性张扬,接受能力强,对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往往喜欢动手实践。基于此,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得不到学生认同,易受到学生的反感,应积极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专题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高职学生对时事新闻、社会热点有较强的兴趣,也非常喜欢相关专题讲座,但“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专题讲座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可采用专题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先对某个时事热点做一简要概括和基本分析,然后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既能让学生了解形势、知悉政策,又能学会分析、判断形势和政策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某个专题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2.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成为他们交友聚集、了解社会、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顺势而为”,充分借用网络、新媒体上丰富的视频、声音、图文资源,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加深学生的理解、感受和记忆。
3.加强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除课堂讲授外,还要注重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社会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正确、理性地判断和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四)规范课程管理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学校应注重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形势与政策》课管理规范化,首先是课程组织领导规范化,课程由谁牵头协调、由谁组织实施、由谁考核考评,学院要出台文件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其次是教学运作规范化,学校应优先配置足够的“人、财、物”,单独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由教研室具体承担课程教育教学和组织工作,并出台各项支持政策和措施促进课程教学运作规范化。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性
笔者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环节。而把好选拨、培训、考核“三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把好“选拨”关。《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构成的基本原则是“专兼结合,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职教师要“精”,政治素质强、知识结构全面、职称高、亲和力强的教师是首要选择。兼职教师要“广”,就是要遴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学科门类多样、整体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可包括校内外党政机关干部、专职政工人员,以及政治学、经济学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专家等。其次,要把好“培训”关。《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知识面。因此,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和考察的机会,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教学能力。要多组织听课、赛课、评课,“以赛促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要多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教改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以研促学”,带动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再次,要把好“考核”关。学校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对教师的考评,实施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和学校考核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有效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1]刘海存.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观念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66-68.
[2]钟利红.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1):50-52.
[3]刘凌霞.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48-50.
G642
A
1673-0046(2015)7-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