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校本教材新特点
2015-02-13王洪艳
王洪艳
浅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校本教材新特点
王洪艳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东营257091)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提出了新要求,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定位。本文在阐述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校本教材应赋予的新特点。
现代学徒制;校本教材;新特点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校本”(schoolbase)强调“以学校为本”,校本教材开发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服务于学校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校本教材深深印刻着学校的烙印,体现着学校的历史文化与办学思想。
目前对于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总体研究;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以具体专业或课程为对象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设计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等。立足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这势必会影响到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推进工作。
一、新型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探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措施,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要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程的明确提出,对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将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置于一个更高的高度。学生的职业认知只能以整体化的形式进行,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必须在具体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其最重要的成分是带有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对此,传统的高职教材根本无能为力。基于此,置身于“现代学徒制试点”背景之下,我们要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校企紧密合作的且内容高度职业化、岗位化的高职校本教材开发范式。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目标的实现需要由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工具。目前的高职教材基于技能型人才目标考虑,侧重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设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考虑得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既强调技术教育,也应重视人文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开发出文工交融的校本教材,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高职校本教材编写时基本注意到了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内容设计能反映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具有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并按照典型工作过程来合理序化教材内容,但普遍缺乏系统化的情境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强调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知识、技能、价值观融合,根据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安排课程内容,采取比较学习的原则设计同一范畴的三个或以上的学习情境。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通过学生熟能生巧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迁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校本教材开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校本教材应具有的新特点
(一)开发主体多元化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学徒制这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它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其鲜明的特征是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和学生兼具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切实深化校企合作,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贯穿渗透在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校本教材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课程面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其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合理安排并序化教材结构及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企业专家或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的全程深度参与及深入指导。
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相对深厚的功底,但岗位实践能力及行业前沿技术、资讯方面则非常薄弱。如果仅依凭专业教师这一群体进行高职校本教材开发,必然无法真正反映职业岗位标准,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企业专家的参与,可以带来最新的行业资讯、行业标准,反映最真实的岗位人才需求,使校本教材具有高度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近企业的实际需要。
(二)学习情境系统化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短期教育,不是功利性教育,而是在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就好业的前提下,提升能力,包括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科学的认知规律反复训练。高职教材以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单元,承载并传递有效的教育教学信息。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校本教材学习情境的设计往往是孤立的,以一个涵盖了关键工作步骤的学习情境为依托,仅止于特定工作情境下的工作过程设计与学习,虽然能够让学生了解岗位整体的工作过程,掌握一定的岗位知识与技能,但无法让学生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有浅尝辄止之嫌。
学习情境系统化设计,强调校本教材内容上要依据特定载体,实现学习情境在同一范畴下的多样性和系统化。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进行教材学习情境设计时,在对外贸业务实际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结算方式作为载体,设计信用证、电汇、承兑交单、付款交单等结算方式下单证缮制及流转四个并行的学习情境,每个情境重复缮制商业发票和装箱单、缮制运输和保险单据、缮制报检单、缮制报关单、缮制汇票、交单结汇、申报退税、单据整理归档等工作步骤。通过多个职业过程中真实情境的设计与系统化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技能,内化知识,并在不同内容的比较中触类旁通,思考创新,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学生从容应对将来的工作,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
(三)教材内容交融化
现代学徒制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而且通过提供企业现场的实景学习,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态度。目前很多校本教材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思想的渗透,这样的教材开发是功利的、短视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企业所需员工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渗透工作态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内容。将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实现教材内容的文工交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本教材的内容,除了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训练、工作经验归纳外,还要渗透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等。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才能保证实现学生培养由工具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教材形式立体化
目前校本教材的承载媒体主要是纸质印刷装订成册的教科书,以及配套的参考书和学生指导书。纸质教材传递的只能是无声的知识或者静态的图表,不能直观表达工作场景与工作流程。抽象的知识、单一的表达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职业认知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参与者,除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外,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企业工作现场的视频材料等形式参与到教学资源建设,这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所以在进行教材开发时,要系统规划并接纳教材的不同呈现形式,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束缚。
适应现代学徒制及教育信息化趋势的教材形式,应该是立体化的,不仅包括纸质的教材,还要有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网络流媒体、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不同媒体形式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而以视频等为载体的教材可以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满足了学生移动学习、范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会成为未来教材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3]张诗华.浅谈高职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12).
G718.5
A
1673-0046(2015)7-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