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的流动性
——以“心苑走近北苑流动儿童”项目为例

2015-02-13李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志愿志愿者

李立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论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的流动性
——以“心苑走近北苑流动儿童”项目为例

李立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本文以“心苑走近北苑流动儿童”项目为背景,初步探讨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流动性的原因以及对策。笔者认为,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不充分、课程与活动时间的冲突、精力有限,团队管理制度、志愿者培训制度、志愿者激励制度的尚未建立或不健全、资金不够独立,以及外界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流动性的原因。根据原因,笔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对项目的认同感、建立健全团队相关制度、多元渠道筹资等有效对策。

大学生志愿者;公益活动;流动性

众所周知,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是彰显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风貌的窗口,更是大学生发挥自身力量为社会做贡献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形成一股强大的热潮,已然是社会服务的有力新生力量。但在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志愿者的培训不到位、工作方法生硬等。以往研究对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梳理,但笔者发现还是有不足之处。大多研究针对的是短期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且多是以访谈的方法展开的调查。这不仅会导致调查结果出现偏差更会忽略长期性服务项目中的众多问题。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心苑走近北苑流动儿童”项目是由笔者与两位同学在武汉共同发起建成的心苑社工团队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介入北苑社区流动儿童的长期性服务项目。该项目旨在为北苑市场的流动儿童提供课后照护以及教育发展服务。为解决项目运行中所需的人力资源,团队根据实际需要,招募了附近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若干名。从项目实施的第二个月时期开始,志愿者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也在慢慢冷却。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通过观察、访谈,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原因探析

(一)大学生志愿者自身

1.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对公益活动的充分认知

大学生志愿者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一方面多停留在一次性公益活动的层面上。如在第一次志愿行动中,志愿者们自费带来了很多零食。很明显这极其不符合长期项目的要求,因为这会导致服务对象长期性的依赖,这种行为更多地存在于一次性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一时激动”的成分较多。团队在筛选志愿者时,采用了到教室宣传、到服务点报名的方式,现场宣传的效果很是理想,志愿者的热情也相当高涨。但是,到现场报名的人数却不是很理想,有学生了解到每周都要参与,更是委婉拒绝。

2.大学生志愿者的课程与活动时间冲突

项目的实施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晚上5:30-8:00,8点过后的分享会没有时间限制。由于志愿者大多来自同一学院且有部分课程与项目实施时间冲突,因此,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人员,就会出现岗位空缺或人员扎堆的情况。这一方面给团队安排轮岗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给志愿者自身的参与带来了心理上的“隐患”,即安排不到的焦虑。同时,这也为后期的“请假”带来了便利。

3.大学生志愿者精力有限

由于大学生忙于学习、社团活动、学生会工作,在参与外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参与学校社团、学生会工作越多的志愿者,在参与次数上越少。以项目招募的成员为例,逢学生会或社团有事,志愿者数量就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所以,精力的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二)团队建设

1.团队未给予志愿者足够的成长空间

志愿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是由团队成员指导其按照既定的服务方案进行相应的服务。一些志愿者在分享会上的反馈,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想要独立地来实施自己设计的方案。同时,团队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志愿者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更好的发展平台。团队在志愿者建设上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没有为每位志愿者规划出其在组织内发展的合理规划。

2.团队的相关制度尚未建立

管理制度上,由于团队属于初级建设阶段,各职能部门均未建立,现阶段的团队基本属于个人领导。个人领导的方式会极大地损害同样作为参与主体的志愿者的参与热情,使其感受不到被需要感。

在志愿者的培训制度上,虽然在不断探索,但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训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服务的质量。针对志愿者培训制度,有研究指出:“目前各类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尚未常态化,通常都是临阵磨枪,等有了项目才临时召集志愿者进行简单培训。志愿者培训的经费也并没有固定的来源和支持渠道。负责培训志愿者的机构、人员也缺乏相应的资质认证,对培训的效果也没有相应的评估、审查、监督程序。”由此可见,培训志愿者对项目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总是不知如何是好,会有挫败感。

关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维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志愿者的流失。目前,团队未建立起相应的激励制度,志愿者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得到的激励一般是分享会上的精神鼓励,以及节日时小朋友的祝福,在物质激励方面基本是没有的。因此,志愿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充分满足其需求的激励。

3.团队在资金上尚未独立

资金是项目运行的强有力的后盾,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导致了项目在运行上存在很多困难。项目运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团队成员拉赞助而来,个人能力的有限,以及活动不够品牌化导致资金量很少。资金的匮乏体现在项目实施场地狭小,活动物资不足,许多活动无法开展,不能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这样的窘状,使得志愿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对组织未来的发展也表示不看好。

(三)外界影响

近年来随着志愿活动的深入开展,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识仍然不足,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家长质疑我们的活动是在变相地开设辅导班。大学生志愿者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样的质疑让他们感到很是委屈。同时,周围其他同学对项目的不看好对他们参与项目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

(一)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对项目的认同感,强化其参与意识

1.开展小组活动,探讨面临的问题

通过多样的小组活动,向志愿者充分阐明项目实施的原委及意义,强化其对项目以及组织的认同。如此,在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使其感受到自身在组织以及活动中的存在感、被需要感。此外,由于项目面临着很多问题,大家对项目的认识也不统一。在项目运行过程以及组织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不仅需要领导自下而上的考虑,更需要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讨论,在共同探讨中增强其参与意识。

2.大胆放权,提供成长空间

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实施,志愿者已经初步了解项目的运作方式。志愿者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志愿者尤其需要平台锻炼自己。因此,下阶段的活动可由他们亲自来设计并施行,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强化其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团队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后,为每位志愿者规划出合理的生涯规划。

(二)完善团队的各项制度

1.完善团队的管理制度

团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经慢慢在培养核心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团队应建立起自己的管理制度,加强职能部门建设,实现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从而在为一部分志愿者提供成长空间的同时,建立起团队的威严性,充分发挥出团队的组织功能。

2.健全志愿者的培训制度

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不专业性一方面会导致服务对象在接受一些志愿者的服务时产生抗拒现象,另一方面会导致志愿者自身在不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下,不知如何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健全志愿者的培训制度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对志愿者的培训方面一定要加大力度。

3.建立志愿行为的激励制度

长效有力的激励制度是志愿行为继续的保障,针对此项目,我们在提供给志愿者精神激励以及部分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为志愿者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记事本。记事本在记录服务对象成长的同时,志愿者也会建立起对自身服务的荣誉感,感受到自身的使命感。同时,在分享会上,对志愿者每天的行为进行有效、积极的反馈促使其个人的成长,增强其成就感。此外,有研究表明,朋辈之间的鼓励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有效的激励,因此团队应鼓励志愿者之间的相互鼓励。综上,利用以上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构建出对志愿者的有效激励网络。

(三)多元渠道筹集资金

资金的匮乏已经影响到项目的运行,多元渠道筹集资金势在必行。团队目前已经在积极申请一些基金会的项目,也在积极寻求相关政策的支持。相关研究也指出,目前国内很多NGO组织也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问题,大大影响了组织的独立性,削弱了其力量。资金对于学生团队来说,更是必须要克服的一道坎,更是团队赖以生存的“血脉”。因此,必须要建立起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研究发现,在长期性志愿服务项目中,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动性是当前较为严重的现象。研究以具体的项目为例,通过参与、观察得出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不充分、课程与活动时间的冲突、精力有限,团队管理制度、志愿者培训制度、志愿者激励制度的尚未建立或不健全、资金不够独立、外界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流动性的原因。根据原因,笔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对项目的认同感、建立健全团队相关制度、多元渠道筹资等有效对策。本文只是针对一项不太成熟的长期公益项目进行的初步探讨,有着局限性。抛砖引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潘修华,孙玉明.我国志愿服务中的“失灵现象”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张萍,朱凌云,杨中英.公益、功利与激励——我国志愿行动研究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实践,2013(5).

[3]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4]高紫薇.朋辈激励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探索和运用——以上海师范大学世博园区志愿者为例[J].青年探索,2011(2).

[5]福建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深化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G64

A

1673-0046(2015)7-0098-03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志愿志愿者
公益活动证书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