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尚书》中的大禹文化

2015-02-13江远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禹九州尚书

江远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论《尚书》中的大禹文化

江远胜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尚书》是我国传世文献中最古老的一部典籍,包含着丰富的大禹文化,而大禹治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大禹带领众人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并取得了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勇于担当、忠于职守、敢于创新、善于团结的精神。禹定九州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禹的人际交往圈里,君明臣忠妻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禹具有高贵的品质。《史记》大量引述《尚书》的内容,传承并拓展了《尚书》中的大禹文化。大禹文化处于中华文化的源头地位,今人当大力弘扬大禹文化。

《尚书》;《史记》;大禹治水;禹定九州;大禹文化

《尚书》是我国传世文献中最古老的一部典籍,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尚书》流传过程复杂,内容真伪难辨,今存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和《古文尚书》25篇。《今文尚书》33篇当是由汉代伏生所传《今文尚书》28篇分解而成,内容基本真实可信。《古文尚书》被后人判定为伪书。近几年“清华简”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也确证《古文尚书》系伪书。不过,《古文尚书》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尚书》文字佶屈聱牙,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与尧、舜齐名的禹,是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因在治理洪水、创立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建立了卓越功绩而彪炳千秋,被后人尊称为大禹。关于大禹,无论是传世典籍,还是出土器物,都有不少记载。在大禹言行事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文化,即大禹文化。“研究大禹文化对于研究部落文化、早期国家形态、汉民族起源、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本文旨在全面揭示《尚书》中的大禹文化。

一、《尚书》中与大禹文化有关的篇目和主要内容

(一)《今文尚书》中与大禹文化有关的篇目和主要内容

1.《尧典》

此篇载有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当时洪水泛滥,尧让“四岳”(四方的首领)推荐一位能治水的人,“四岳”共同推荐了鲧,结果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

2.《舜典》

此篇载有对鲧治水不成功的处罚,即“殛鲧于羽山”。由于鲧治水不成功,大家便推荐禹去治水。“伯禹作司空”,即是让禹担任平水土之官。

3.《皋陶谟》

全篇记载的是皋陶与禹的对话。在治国方略上,禹与皋陶有共同的认识。

4.《益稷》

全篇是舜、皋陶、禹和夔4人的对话,其中禹概述了自己治水的过程,还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5.《禹贡》

全篇写禹定九州,导山导水及建立五服制度的具体内容。

6.《甘誓》

此篇是启(一说为禹)在甘地发表的一篇简短的誓师词,作战的对象是有扈氏。

7.《洪范》

此篇的主要内容是箕子向周武王介绍“洪范九畴”,即九种大法。箕子认为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上天没有赐给他“洪范九畴”,而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得到了上天赐给的“洪范九畴”。

8.《立政》

此篇中周公希望“文子文孙”(文王的子孙)能够“陟禹之迹,方行天下”。

9.《吕刑》

此篇对大禹的记载仅一处:“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这是概述大禹治水的事迹。

(二)《古文尚书》中与大禹文化有关的篇目和主要内容

1.《大禹谟》

此篇记载了舜、禹、益、皋陶4人的对话,记述了舜禅位于禹的经过,简述了禹征伐有苗的事迹。

2.《五子之歌》

此篇记载的是因“太康尸位”而“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即启的五个儿子对太康不理朝政的行为感到怨恨,于是就追述大禹的训诫而作歌。

3.《仲虺之诰》

此篇中仲虺认为“有夏昏德”,“夏王有罪”,而成汤灭夏是正义的行为,是“缵禹旧服”,即继承了大禹的事业。

综上可知,《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中都包含大禹文化学的内容,但《今文尚书》中与大禹文化有关的篇目和内容较《古文尚书》中多一些。

二、《尚书》中的大禹治水

《尚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大禹文化内容,而其中最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包括大禹治水的背景、方法、范围、结果、影响、精神等。

(一)大禹治水的背景

《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益稷》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面对滔天洪水,尧采用“四岳”的意见,任命鲧去治水,结果“九载绩用弗成”,可见洪水不易治理。鲧因治水不成功而被流放到“羽山”,这给大禹治水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大禹治水的方法与范围

《洪范》提到“鲧堙洪水”,表明鲧是用“堙”(堵塞)的方法治水,这大概是治水不成功的主要原因。《益稷》记载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表明禹治水采取的是疏导的方法。《禹贡》则记载了禹导山导水的具体内容。“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导山是指疏通治水的道路。上文提到开凿的山有岍、岐、(北)荆山、壶口、雷首、太岳、厎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西倾、朱圉、鸟鼠、太华、熊耳、外方、桐柏、陪尾、嶓冢、(南)荆山、内方、大别、岷山、衡山、敷浅原,共27座山。导山是为导水作准备的。大禹所导之水主要有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水、渭水、洛水9大河流和水系。

(三)大禹治水的结果与影响

《禹贡》载大禹治水的结果是“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即九州的导山导水工程全部结束,水患完全消除。“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指大禹治水取得彻底胜利。大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英雄人物,后人常被告诫要“陟禹之迹”,“缵禹旧服”。

(四)大禹治水的精神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表现出崇高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大禹治水的精神主要有:

其一,勇于担当。鲧治水九年而不成功,大家便推荐禹担任“司空”,负责平治水土。禹临危受命,勇敢地担当起治理洪水的重任,表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

其二,忠于职守。禹在外治水长达13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禹始终忠于自己的事业。《益稷》载有禹的自述:“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为了治水,禹舍小家而顾大家,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表现出忠于职守的精神。《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有涂山氏之女歌唱的“候人兮猗”,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而这位涂山氏之女就是禹的妻子。禹长期在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之女便在家中等候,这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大禹治水的时间是漫长的,而治水的空间也是广阔的。《益稷》“予乘四载”,这是禹叙述自己在治水的过程中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即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则梮。《禹贡》记载禹导山导水,足迹遍及九州。禹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献给了治水事业,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其三,敢于创新。鲧用堵塞的方法防治洪水,而禹改变了父亲鲧治水的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这表现了禹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精神。禹导山导水的做法,当是前人未曾采用的因势利导的治水方法。

其四,善于团结。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善于团结的精神。治理洪水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众人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益稷》中禹提到了两个重要人物,即益和稷,他们为众人提供了食物,在治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战胜洪水。大禹治水成功是大禹团结各部落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为我国国家的形成,也为夏、商、周三代的物质文明奠定了基础。”[2]“大禹治水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可视为中华文明史的曙光,预示着文明社会的即将来临。”[3]而大禹治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大禹治水的精神感动、影响了后人。乐黛云说:“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4]

三、禹定九州的内容与意义

《尚书·禹贡》载有禹定九州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其一,九州的名称。《左传·襄公四年》云:“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禹贡》所载九州分别是“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典籍所载九州的名称不一。《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载九州为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尔雅·释地》所载九州为冀州、豫州、雍州、荆州、扬州、兖州、徐州、幽州、营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载九州为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

其二,山川治理情况。禹定九州是在平治洪水之后,因此《禹贡》概述了各州的山川治理情况。例如,徐州是“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梁州是“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

其三,土壤性质与等级。九州的土壤性质与等级各不相同。冀州是白壤,属第五等;兖州是黑坟,属第六等;青州是白坟,属第三等;徐州是赤埴坟,属第二等;扬州是涂泥,属第九等;荆州是涂泥,属第八等;豫州是壤,下层为坟垆,属第四等;梁州是青黎,属第七等;雍州是黄壤,属第一等。

其四,贡赋等级。冀州为一等赋税,间杂二等赋税;兖州为九等赋税;青州为四等赋税;徐州为五等赋税;扬州为七等赋税,间杂六等赋税;荆州为三等赋税;豫州为二等赋税,间杂一等赋税;梁州为八等赋税,间杂七等与九等赋税;雍州为六等赋税。

其五,贡物类别。九州物产不同,贡物类别也不同。例如,豫州的贡物为漆、枲、絺、纻、纤纩以及磬错。梁州的贡物为璆、铁、银、镂、砮、磬以及熊、罴、狐、狸织皮。

其六,进贡路线。每州山川分布各异,地理条件不同,进贡路线也不同。例如,兖州是“浮于济、漯,达于河”,徐州是“浮于淮、泗,达于河”,豫州是“浮于洛,达于河”。

关于禹定九州,尽管许多问题还有争议,但这一文献记载在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却是无可争辩的。

其一,禹定九州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中国自古以来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面对广袤的疆域,人们总是渴望统一。禹定九州后形成的“九州攸同”“四海会同”即是一种统一的局面。后人常把中国的疆域称为“禹迹”“禹域”“禹甸”,并在使用“九州”这个词时,往往不计较“九州”的具体所指,而是泛指中国。例如,《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唐代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宋代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几处的九州均指中国。今人使用九州这个词,就完全指代中国。

其二,禹定九州为汉代的州郡制奠定了基础。可以肯定的是,禹时的九州非行政区域,应该是一种自然区划。九州作为行政区域,始于汉代。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刺史部。在给每个刺史部取名时,借用了《禹贡》九州的名称,只是改梁州为益州,改雍州为凉州。

其三,禹定九州为后代贡赋征收提供了参考。“《禹贡》的经济地理学价值首先体现在九州土田贡赋的制定。”[5]《禹贡》依据各州的地形、物产、土壤等因素来确定贡物类别和贡赋等级,这为后代贡赋征收提供了参考,对现代经济圈的划分也有启示作用。

四、大禹人际交往圈里几位重要人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具有社会性,从一个人的社会人际交往圈可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在《尚书》中,大禹的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平时主要与君臣交往。大禹的人际交往圈里有几位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

1.舜

舜是继尧之后又一位圣明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典》载:“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舜是一位智慧与美德兼备的天子。《益稷》中载有舜与禹的对话。禹认为天子应当“慎乃在位”,即谨慎地对待天子的职位,舜完全赞同禹的观点。舜认为“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即正直的大臣才是最亲近的人,最亲近的人就是正直的大臣,禹也完全赞同舜的观点。

2.益

在《舜典》中,益被任命为虞人,即负责掌管山泽禽兽。《益稷》载“益奏庶鲜食”,这是说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

3.稷

稷又名弃。在《舜典》中,弃被任命为农官,“播时百谷”。《益稷》载“稷播,奏庶艰食鲜食”,这是说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稷为人们提供了粮食和肉食。《史记·夏本纪》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4.皋陶

在《舜典》中,皋陶被任命为“士”,即负责掌管刑法狱讼。《皋陶谟》中载有皋陶的治国方略。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意思是诚实地遵循尧的圣德,君主就会决策英明,群臣也会尽力辅佐。具体做法就是君主要“慎厥身,修思永”,即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皋陶认为治理国家“在知人,在安民”,禹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可见禹与皋陶在治国方略上认识一致。皋陶还阐述了九德的内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皋陶最后问禹:“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绩。”这表明禹完全赞同皋陶的话,并认为按皋陶说的去做,一定会取得功绩的。

5.契

在《舜典》中,舜任命禹去治水,“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在禹看来,契也是一位能担负重任的人。后来舜任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6.涂山氏之女

禹长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作为妻子,涂山氏之女在家中静静等候,表现出对丈夫的忠贞。

总之,在大禹的人际交往圈里,君明臣忠妻贤,这也从侧面间接反映了大禹具有高贵的品质。

五、《史记》对《尚书》中大禹文化的传承与拓展

关于大禹,先秦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墨子》等均有记载。在这些典籍中,对大禹的言行事迹记载最为详实可信的当数《尚书》。目前所知关于大禹的最早记载为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铭文“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6]这与《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记载有相同之处。“从器物铭文与典籍记载来看,大禹治水当实有其事,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夸大和神化了。”[7]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信史,自古便享有崇高的声誉。司马迁撰写《史记》,大量参考、引用了《尚书》的内容,主要是《今文尚书》的内容。《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鲁周公世家》、《宋微子世家》都采用了《尚书》的内容,其中《五帝本纪》大量采用了《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的内容,《夏本纪》大量采用了《禹贡》、《皋陶谟》、《益稷》、《甘誓》的内容。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他看来,《尚书》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可资参考借鉴。

《史记》在采用《尚书》内容的过程中,传承了《尚书》中的大禹文化。以《夏本纪》为例,其中的禹定九州,疏导山川及建立五服制度的内容均采自《禹贡》,甚至有些语言表述也完全相同,如“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由于《尚书》语言古奥难懂,《史记》直接引用《尚书》原文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用汉代的语言转述《尚书》的内容。例如,《尚书·舜典》“汝平水土,惟时懋哉”,《五帝本纪》引作“汝平水土,维是勉哉”,《夏本纪》引作“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尚书·禹贡》“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夏本纪》引作“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可以说,司马迁是将《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禹贡》《皋陶谟》《益稷》等用汉代语言改写后再编入《史记》里。

《史记》在传承《尚书》大禹文化的同时又有所拓展。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博采众书,记载历史全面翔实,所载大禹文化的内容自然比《尚书》中大禹文化的内容更为系统全面。例如,《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些有关大禹身世、死葬的内容,是《尚书》所没有的。《史记》所载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更为全面,包含许多细节。例如,《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

《史记》大量引述《尚书》的内容,强化了《尚书》的历史地位,传承并拓展了《尚书》中的大禹文化。虽然《史记》后出转精,所载大禹文化比《尚书》中的大禹文化更加全面丰富,但其主要内容仍是采自《尚书》。

六、结语

禹处于中国历史由部落走向国家的转折时期,禹本身也是一位连接着传说与信史的英雄人物。比起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禹的身份与事迹更为明晰可信。禹在治理洪水、划分九州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称得上是华夏始祖,理当受到后人的尊崇。而以大禹言行为基础的大禹文化也处于中华文化的源头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古老的《尚书》记载了丰富的大禹文化内容,为后人了解大禹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在今天,弘扬大禹文化,倡导大禹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大有裨益。

[1]刘训华.大禹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

[2]李岩.大禹治水与中国国家起源[J].学术论坛,2011,(10):7.

[3]李亚光.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史的曙光[J].史学集刊,2003,(3):88.

[4]乐黛云.中国洪水神话大禹治水[J].神州学人,1999,(1):29.

[5]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9.

[7]江远胜《.禹贡》“禹敷土”中“敷”的异文与释义[J].现代语文,2015,(15):42.

〔责任编辑王小风〕

Studies on King Yu Culture inShangshu

Jiang Yuanshe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xing Zhejiang312000,China)

Shangshuis an oldest book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in China,and which contains rich King Yu culture,and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is King Yu combating the flood.King Yu led people succeed to control the flood by the method of dredging,and reflected the courage to assume,was loyal to his duties,the courage to innovate,and the spirit of unity in the process of combating the flood.The act of King Yu dividing China into nine lands contains rich contents,and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In the interpersonal circle of King Yu,king was wise,ministers were loyal and his wife was virtuous,and these showed that King Yu had noble moral character.Shijiquantitatively cited the contents ofShangshu,also inherited and expanded King Yu culture in Shangshu.King Yu culture is on the source lo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day’s people should carry forward King Yu culture.

King Yu combated the flood;King Yu divided China into nine lands;King Yu culture;Shangshu;Shiji

G112

A

1671-1351(2015)04-0086-05

2015-04-27

江远胜(1978-),男,湖北红安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博士。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大禹文化学视域下的《尚书》研究”(125J09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禹九州尚书
九州狂舞庆丰收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大禹网络:这家MCN机构,捧出无数网红
九州中华情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