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精用宏见微知著
——杜甫陇右诗用典探析
2015-02-13王正威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王正威(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取精用宏见微知著
——杜甫陇右诗用典探析
王正威
(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杜甫是用典高手,其居陇右期间所写诗歌,善于摭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史实,或喻用,或反用,或对用,或起用,亦有高妙如藏头谐音运用者,故使其诗精丽典雅、含蕴深邃。
杜甫;陇右诗;用典
用典,亦即古人所谓用事、使事、隶事,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运用典故,援古证今、依事明理抒情,就可以使作品精丽典雅,含蕴深邃,韵味悠长,耐于咀嚼,起到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之效。但用事过多、过僻,则会影响诗意的表达,使读者如堕五里雾中。故大部分诗论家主张不可强用事,当用则用。如自然恰切、手法巧妙、语如己出,此方为善于用事者。
伟大诗人杜甫是用典高手,前人已屡有佳评。诗人曾言“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1]故其用事言如己出,不着痕迹。其寓居陇右期间所写诗歌,善于摭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史实,或直用,或剪裁加工,熔铸改造,铺排衬砌于诗句之中,使诗作意蕴含蓄,典雅工丽,表现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才能。本文拟从七个方面分析其陇右诗之用典方法,以期更好地窥见杜甫诗歌题旨意蕴、思想感情。
一、喻用
喻用就是把用典同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起来,喻中有典,典以喻用,融为一体。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谓“凡引一古人,用一故事,俱是比。”[2]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用事,就是用已成为典故的事迹或语言,来比喻所要表现的内容,使读者从典故中受到启示、发生联想,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三:“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其中“桃花”并非自然界之桃花,而是作者运用了典故。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田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人把此材料压缩为“桃花”一词,以借喻的手法表现其心中的理想之地东柯谷。因而喻用典故者,典故义是喻体,诗中所描写对象是本体,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是有相同或相似点的。就此二句诗看,相似点的产生,是诗人听了别人关于东柯谷的传说,试看“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而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那种“世外桃源”的景象吗?但是,诗句在运用这一典故时所产生的深层意蕴,并非仅此而已。一个典故往往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陶渊明写《桃花源记》,表明他无意仕途,厌倦现实,向往一种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事实上他已弃官归隐,是一个隐士,那么杜甫用“桃花”一典,其深义正取义于此,表明他向往像桃花源那样的东柯谷,在饱经丧乱之中,希望有一个安逸平静的生活。“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他将前去理想之地,又恐像武陵人那样迷失去桃源的路途,寻找不到他向往的理想世界。透过典实,我们可以看到乱世中的杜甫的归隐思想。
喻用典故是陇右诗作使用最多的一种用典方法,其他如:
例1: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赤谷西崦人家》)
例2: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
例3: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秦州杂诗》之二十)
例4:独惭投汉阁,俱仪哭秦庭。(《秦州见敕目》)
例5:还蜀只无补,囚梁亦故扃。(《秦州见敕目》)
例6:侏儒应共饱,渔父忌偏醒。(《秦州见敕目》)
例7: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秦州见敕目》)
例1用典,是以“桃源”比喻“赤谷西崦人家”,只是此处为明喻,有比喻词“如”字。例2“汨罗”一典,即屈原怀沙沉汨罗江之情事,诗以屈原比李白,以明二人遭遇相同,其取义承上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而来,又因自古屈赋为人推崇,则诗又暗含二人诗才诗风可媲美,对李白亦是高度评价,例3“鹪鹩在一枝”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以鹪鹩巢一枝,比喻自己流寓秦州,羁栖异地。言外之意,慨叹秦陇之大,自已不过寻一置草堂之地,安度余年罢了。
例4至7为同一诗内用典,俱是喻用。“投汉阁”以扬雄为王莽大夫比喻安史之乱中降贼为官者如张均等,亦耻亦叹,亦责亦惜;“哭秦庭”借申包胥如秦乞师而哭,比喻唐肃宗乞师回纥,暗含褒赞。“还蜀”即蜀臣黄权投降魏国答魏主问讯时言“臣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作者以黄权自比,是杜甫对自已逃出长安,赶到凤翔谒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一事的自谦说法。“囚梁”一典,即邹阳下狱、上书,终于被释之古事,这与薛据、毕曜陷贼被拘洛阳、贼破终出相似。“侏儒”语出《汉书·东方朔传》“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以侏儒比朝庭之饱食终日、庸碌无能者,又暗含以东方朔之才比喻薛、毕。“渔父”即《楚辞·渔父》之“众人皆醉吾独醒”之人,以众人皆醉喻庸碌者多,而称赏薛、毕之才。“掘剑埋狱”一典,用《豫章记》中雷孔章在丰城掘狱得二宝剑,而豫章牛斗气不复见故事,以喻薛、毕陷贼致嫌、而后除官事。“发硎”一典,出于《庄子·养生主》庖丁之刀“三年而新发于硎”比喻薛、毕终为所用,暗誉二人才能。由以上所举之例,可知典之喻用者既含典实(典故义)、比喻义,又含感情、态度,阅读诗文,不可不察。
二、反用
反用就是把典故同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反其义而用之。严有翼《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3]比如同为“桃花源”一典,杜甫“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源”是直用,毛泽东“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就是反用。而杜甫《空囊》之“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就是反其意而用之。前句出《列仙传》,言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后句出于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典故中食翠柏、餐明霞是仙家雅兴、仙家生活,而杜甫此时疲于丧乱,迫于饥寒,那里有此成仙的兴致?但诗人并未空喊无食,而是反用仙人食柏餐霞而成仙的典故,谓自己无饭可食,以此自嘲自解。这里,典故原义与题旨义形成很大反差,使抒发的感情从反面予以烘托、映衬,往往就会形成诙谐、幽默、含蓄的艺术效果。又如《遣兴五首》之三“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句,是反陶渊明诗意而用之。陶渊明《责子诗》云:“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又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看来陶渊明以五子不好学为虑,以教子贤愚为“怀抱”。但杜诗字面“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反其意而用之,似乎是讥责陶渊明。那么杜甫是“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吗?非也。黄山谷云:“子美尝困于三川,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理,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以解嘲耳。俗人不领,便以为讥病渊明,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4]由此看来,杜甫以二子失学为虑,并非不“挂怀抱”,黄山谷所谓“俗人不领”,是俗人只知字面反语,不知杜诗本义又是字面反语,又反其意而用之,故以为“讥病渊明”。据此,典故反用有二:一指字面反语,此易看出;一指完全赋予典故相反意义,这须得透过字句仔细审察。
三、对用
对用就是把典故同对比的修辞手法结合运用,往往把两个意义相反、相关,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所运用的典故,放在上下两个诗句中加以对比、比较。如《遣兴五首》之一,言士之命运在所用与不用,“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前句出于《晋书·嵇康传》,言钟会谮杀嵇康(钟会称其卧龙)事;下句取典《蜀志》,言刘备征召诸葛亮(徐庶称其卧龙)事。两人同为“卧龙”,均具才干,而命运结果大相径庭,何也?乃知士之遇与不遇不同。两个典故放在一起,其人物故事所包含的条件、结果,相同或相异的方面进行对比,而推究其重要条件,就是用与舍,所以下文就有“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之句。诗句因对比,使二人命运形成巨大反差,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
一般来说,对用常用在对偶句中,这种形式有助于典故的对比,从而凸现作者的感情、态度。观杜甫陇右诗,大都如此。《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有“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上句反用《汉书》之楚元王敬重穆生事,元王常以美酒礼穆生,而其子继位后却忘记此礼数,穆生乃称病归去。此处以穆生比李白辞谢永王之醴,申言李白既不与其谋,未与其事,固本当无罪。就诗句看,实难看出作者之感情态度,但透过典实,可以想见老杜对李白的同情和对他的辩白。下句仍用《汉书》邹阳为梁孝王囚狱,以比李白获罪。一旦把两个典故用于对偶句中对比,则形成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严重错位,是与非、功与罪的颠倒失误,恰如李白《书怀》诗“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从而为洗刷李白见污永王、抱屈伸冤起到有力作用。
四、藏头谐音用
藏头谐音用就是把用典同“藏头”及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结合起来,此法尤显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所谓“藏头”,就是在形式上把一句话的前半句(往往是主语)藏去,让后半截(往往是谓语)出现,而在意义上实际指前半截。如《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有“借问持斧翁,长沙几年客?”其中“持斧”一典,指汉西河人吴刚,学仙有过,被谪伐月中桂树事。故此典本为“吴刚持斧”,但在形式上把吴刚隐去,而此处在意义上即指吴刚。“持斧翁”亦即吴翁。这首诗是杜甫过两当吴郁空宅而作,吴郁时在长沙。因此,“借问持斧翁”实为“借问吴翁”,而“吴刚”之“吴”与“吴翁”之“吴",即为谐音切姓,字面看似“吴刚”,其义实指“吴郁”,是向吴郁发问,故下句云“长沙几年客?”如果我们不知这一用典之法,则不知“持斧翁”何所指,或者以为是向吴刚发问,这就会错解诗句之义。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有句云:“长沙才子远,钓濑客星悬。”其“长沙才子远”典出《汉书·贾谊传》,贾谊以太中大夫谪长沙王太傅。“远”指远谪,为“贾谊远谪”,藏去“贾谊”而义指贾谊远谪,是为藏头;又贾谊、贾至同姓相切,此处实指贾至,是为谐音,且二人同有贬谪之遇,又为比喻。“钓濑”典用后汉严光隐于富春山中,人称其垂钓处为“严陵濑”或“子陵濑”,诗句中隐去“严”字,而义指严光;又严光与严武之“严”同音相切,此处实指严武。凡此用典之法,转弯抹角,如同文字游戏,也许未必为好,但确非高才者所能运用。观陇右诗两例仅用于酬人之作,然不知此法,则易于误解。
五、叠用(连用)
叠用就是前后相连的几个诗句中,句句用典,典故在意义上没有按时间、空间等顺序的排列。文天祥《正气歌》以时间为序,罗列典故,可称为“排用”,而叠用典故,是把意义相同或不同的典故重叠使用,串连一起而已。杜甫之《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有“存想青龙秘,骑行白鹿驯。耕岩非谷口,结草即河滨,肘后符应验,囊巾药末陈。”征引《云笈七签》、《神仙传》、《后汉书方术传》中卫叔卿乘鹿、郑子真耕于岩石、河上公读《老子》、赵升授丹经、王初平药囊等典事,把张彪仙道山人生活从不同方面集中概括殆尽,既节省笔墨、不落俗套,又借助于典故意义,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又《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之“讨胡愁李广,奉使待张骞,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苍茫城七十,流落剑三千。”连用六典,把这一历史时期的安史之乱、哥舒翰败回纥征兵、明皇出奔、河北陷落等事,借典故表达,典故经剪裁压缩,组合在诗句中,造成两两对偶的句式。陈善《扪虱新话》云:“文章不使事最难,使事多亦难。不使事,难于立意;使事多,难于遣词。”[3]可见,如多用典故,要注意遣词、剪裁,不能机械堆砌。杜诗叠用典故在形式上的修辞特点主要体现在排比和对偶上。如前例,连用的几个句式基本为动宾结构,后例形成对仗很工的三联对偶句式。
六、暗用
暗用与明用相对,明用的典故与诗句结合得不太紧密,或者有用典的标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用了典故。暗用典故,就是利用典故的字面义和本义、引申义,把典故史实剪裁改造,锤炼、镕铸为词、词组、短句,用于诗句之中,与诗句结合得很自然、紧密,天衣无缝,了无痕迹。依照诗句字面去读,使人看不出是在用典。如老杜“杨花雪落覆白苹”句,把后魏胡太后与杨白花私通一典,剪裁为“杨花”用在诗句之中,不露痕迹,不知者真以为是杨花如雪落下。又如《秦川见敕目,薛三璩授司仪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怀索居,凡三十韵》有“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之句,对仗很工,似乎是说两人别来已久,相见时都年老头发白了,彼此睁大眼睛看着。但“眼终青”是暗用了典故。《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看之,见称心之人以青眼看之。由于使用了此典,就给“青眼”赋予了“对人的态度”和“欢迎、重视的眼光”等意义,所以王维有句“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但这些意义如不知典故,就很难从字面上看出。又如《萤火》之“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一般人看不出用典似乎也能读懂,是说一只萤火虫的光,不足用来照临书卷,但常能轻触人的衣囊,绕人而飞。其实,“临书卷”是用了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诗人把这一典故剪裁加工为“临书卷”,与“未足”二字搭配得妥贴自然,看不出是在用典。如果把这一典故剪裁为“囊萤”等词则流于俗套,让人一看就知道作者在用典,且与“未足”二字不能搭配。因此,暗用典故的功夫,全在如何剪裁使用典故材料,为我所用。又《空囊》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不知用典,则会以为杜公囊空,其中只有一钱而已。其实杜甫是用晋阮孚的典故:阮孚身带一囊,人问其中何物,即言“只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杜甫巧妙化用阮孚的话为两句诗,而稍不注意,便不会觉察诗人在用典故。阮孚一生为官,常蓬发饮酒,终日酣纵,所谓“一钱看囊”抑或是怪僻,抑或是“魏晋风度”,未必无钱。而杜甫此时确已囊中羞涩,因此他用阮孚一典是反用,不是自比,是以阮孚为自己解嘲。不知用典,就很难理解诗句的这层意味。观老杜以上数例用典,并“借问持斧翁”、“但恐失桃花”、“翠柏苦犹食”、“只想竹林眠”等句,皆暗用典故,又剪裁自然,语如已出,了无痕迹,令人叹服。
七、起用
起用亦可称开头用。就是入典起句,把典故用在一首诗的开头、首联,这样使用典故,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时典故只起一种起兴作用,典故意义与诗的内容没有多少关系。如《遣兴二首》开头,各引用了《汉书·食货志》的两句话“天用莫如龙”和“地用莫如马”,然后下边的诗句分别以“龙”、“马”为题,紧承而下,敷衍成篇。典故只起形式上的作用,只为一首诗开一个头,引出下边诗句。又如《遣兴五首》之三的开头“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典出于《庄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有用故割之。”《杜诗镜铨》曰“首四句借物托兴”。[5]则典故起了一种起兴作用。又此典故兴中有比,与诗中萧炅事有比喻关系。有时典故是评论申说的对象,如《遣兴五首》之三开头“昔者庞德公,未尝入州府”,以《后汉书》庞德公居岘山,刘表往请而不出,携妻子登鹿门遁隐一事入典,以下诗句则对庞德公加以评论。《遣兴五首》之四,则以陶渊明入典起首,其下对渊明评说。有时典故放在开头递进句中,起一种递进作用。如《发同谷县》首四句:“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用了《淮南子》“墨子无黔突,孔子无暖席”的典故。由于前两句与后两句在逻辑关系上是一种递进关系,因此这两个典故意义实际上起了一种为后边诗句意义张扬铺垫的作用,使诗歌在一开头就显得跌宕曲折。
杜甫陇右诗中的用典方法,除前面所举外,又有正用、代用、名用等等,本文只择其要者列举、分析。总而言之,杜甫用典方法灵活多样,又善加剪裁,语如已出,了无痕迹,故使其诗典雅含蕴,意蕴丰富,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1]赵永纪.古代诗话精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2]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南京古籍出版社,1998.
[4]黄庭坚.黄庭坚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5]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艾小刚〕
I209.9
A
1671-1351(2015)04-0045-04
2015-04-22
王正威(1965-),男,甘肃甘谷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