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自我调适研究

2015-02-13赵朝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院校心理

赵朝霞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自我调适研究

赵朝霞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高期望,高职教师成为职业倦怠问题最突出的群体之一。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认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偏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高期望低认可、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高职教师的个人差异六方面探讨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自我调适策略。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自我调适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高强度的工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压力,这使得许多行业的工作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影响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的安定和谐。研究显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以下简称高职教师)正经受着较之以往更严重的压力,因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适应不良更为严重,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着重探析当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并分析影响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而提出合理的自我调适方案来改善现状。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性分析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反映的是整个高职教师群体所存在的工作问题。该问题使得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当前的“敷衍了事、对学生与工作的冷漠和麻木”,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们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了解应当从其行为表现入手,通过外在的表现分析内在的根源,以更好地分析“职业倦怠”这一名词。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方面。高职教师由于对工作的懈怠及自我效能感的削弱,往往会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消极的情绪,同时会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其次是行为方面。高职教师常表现为对学校与学生冷漠,对教学工作麻木,消极怠工且偏激、不宽容。还有生理方面。高职教师由于消极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导致自身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在专业能力方面,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及科研能力不及刚刚工作时的水平,导致自身专业知识及能力的衰减。因此,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职业倦怠的涵义,即对当前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高职教师的心理倦怠问题不容小觑,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职业倦怠的危害性,致力于分析与解决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而提升其工作动力与工作积极性,帮助教师重拾工作热情。

其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匮乏,导致高职教师对工作环境产生不满。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这些条件使得高职教师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极为不满。与此同时,高职教师经常与本科教师、白领阶层进行比较,进一步加剧心理不平衡感的产生,逐渐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

其二,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不认可,上课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高职教师的上课积极性。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主要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未能考上本科院校,他们认为高职院校较本科院校的级别低,虽然选择了高职院校,但学习动力不足,上课积极性不高,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间接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高职教师在长期的努力中未能转变学生的观念,反而被学生的思想所影响,长此以往,自我效能感低下。学生负面情绪的传递性影响了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其三,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过高,但又对其培养的技能人才认同度低。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企业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扩大招生数额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实行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实习与就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高职生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根本达不到企业的需求,造成许多企业宁愿花高工资聘用本科生也不想聘用高职生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认可。高职院校将学生就业不乐观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师由于工作成果得不到学校与社会的认可,自我成就感下降,产生职业倦怠。

其四,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着重关注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以及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获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可,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但是,学校管理者忽视了高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与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支持的缺乏以及学校制度的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未能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使得教师缺乏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激励,造成工作动力不足,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下滑,教师也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最后,高职教师的家庭状况以及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的产生。家庭状况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之一,许多高职教师中的女性难以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由于对家里的日常琐事操心过多,进而导致精力不足,难以在课堂上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长期的劳累容易让高职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这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有些高职教师由于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师生沟通不畅,同时与周围其他教师、上级领导的关系紧张,这种不和谐的关系使得高职教师感觉自身所处环境的紧张与不适应,进而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高职教师自我调适的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必须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入手。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高职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工作目标,坚守职业道德,主动寻找前进方向。由于高职教师对自身所处的现状不满意所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使得高职教师没有了理想与目标,每天工作抱着交差了事的工作态度,难以获得成就感及实现自我价值。长此以往,工作态度及工作效率逐渐偏离正常的职业道德与标准,导致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下降。因此,高职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实际情况,转变生活态度、工作态度,重塑自己的理想与工作目标,以此作为精神支柱来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业务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面对改革形势,教师要认清努力和奋斗的总方向,同时要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寻找具体的前进路径,进而提升自我效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高职教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的认知与了解,转变当前存在的认知偏差。许多高职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状态,但对此一无所知,反而对这份工作更加地冷漠,进而转变为对这一行业的厌倦,正是由于这种认知偏差长期得不到纠正,因而导致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越来越严重。所以,高职教师要对自身所处的职业倦怠进行深入了解,重要的是要看到职业倦怠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积极认识到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主动调整,必要时咨询心理专家,找回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提高对工作的热情。

再次,高职教师要学会提升自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增加。面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容乐观的趋势,许多高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慢慢对自我能力提升产生懈怠甚至停滞,对于学校安排的培训及进修也不感兴趣。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使得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渐下降,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与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期望也极不符合。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高职教师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在不断进修与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学会充实自己,由此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有利于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进而使得工作动力增强。

最后,高职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教学理念影响学生,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上课效率。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对所处院校的不认可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本专业的学习逐渐松懈,许多高职教师虽然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容易受到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影响,进而使得自己对当前从事的教学工作也松懈下来,这将不利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发展。鉴于此,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创造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用自己的教学理念来影响学生,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获得社会的认可。

[1]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1(6):57-58.

[2]杨瑜.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自我调适[J].科技创新导报,2014(8):160-161.

[3]陈媛.重庆市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22):1-4.

[4]OConnorRE,MegargelRE,SchnyderME,etal.Paramedic SuccessRateforBlindNasotrachealIntubationisImproved withtheUseforanEndotrachealTubewithDirectional[J].Ann EmergMed,2000,36(4):328.

[5]陈婷婷.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4(30):121-122

[6]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5-171.

G645

A

1673-0046(2015)7-0044-0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激励机制研究(2014SJB303);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精神和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与途经研究(GZYZD2011015)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院校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心理感受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