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太宗亲征之役高句丽人移民内地人数考

2015-02-13赵智滨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唐军高句丽辽东

赵智滨

(荥阳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河南 荥阳 450100)

唐太宗亲征之役高句丽人移民内地人数考

赵智滨

(荥阳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河南 荥阳 450100)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俘获了大批高句丽民户和军人。战后,唐朝将俘获的高句丽人迁往内地。有关此次移民的具体人数,学界存在不同意见。通过爬梳相关史料,认为亲征之役中唐军获高句丽民户十八万人,俘虏与接受投降高句丽军人六万七千人,《班师诏》中“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战后,唐朝将俘获的高句丽人全部迁往内地,保守估计人数约二十四万人。

唐太宗;亲征之役;高句丽;移民

唐贞观十九年 (645),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作战中获得了大量高句丽民户,同时俘虏了大批高句丽士兵。战后,唐军将其所掌握的高句丽民户和俘虏迁往内地。关于此次移民的数量,杨保隆先生认为亲征之役中俘获的高句丽人有93900余人,[1]52李德山先生认为亲征之役中高句丽族人被迁徙至中原内地的人口大约是7.35万人,[2]苗威先生认为亲征之役中迁到内地的高句丽人有40万7千9百余人。[3]97有关此次移民事件,有许多细节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例如:此次亲征之役唐军总共获得了多少高句丽百姓、俘虏了多少高句丽将士;史料中所记载的“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应该如何理解;唐朝是将俘获的全部高句丽百姓都迁往了内地,还是只迁移了一部分。如能将这些细节问题考证清楚,也就不难得出亲征之役中高句丽人移民内地的相对准确数字。本文拟通过爬梳相关史料,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亲征之役中唐军所获高句丽民户与俘虏的数量

《册府元龟》引“唐太宗班师诏”载:“克其(高句丽)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合一十余城,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覆其新城、驻跸、建安合三大阵,前后斩首四万余级,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4]1284亲征之役结束后,唐太宗将此战所获高句丽户口与俘虏的人数以诏书的形式告知天下。唐朝共占领高句丽十余城,得高句丽民户六万户,十八万人;俘虏高句丽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一般来讲,交战双方在对外宣传时往往会夸大己方的战果,《班师诏》所记唐军战果是否准确呢?我们不妨通过考查亲征之役的具体作战过程来验证《班师诏》有无夸大战果。

《旧唐书·高丽传》:“进攻盖牟城,拔之。获生口二万,以其城置盖州。”[5]5323《新唐书·高丽传》:“勣攻盖牟城,拔之,得户二万,粮十万石,以其地为盖州。”[6]6190《资治通鉴·唐纪》:“李世勣等拔盖牟城,获二万余口,粮十余万石。”[7]《册府元龟·亲征》:“李勣拔盖牟城,获户口二万余人,仓粮十余万石。”[4]1280关于盖牟城之战的唐军战果,各书记载颇有不同。《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认为唐军获高句丽百姓二万余人,《新唐书》认为唐军得高句丽百姓二万户,《旧唐书》认为得生口(被俘高句丽士兵)二万。“二万口”与“二万户”区别极大,如为二万户,按一户五口则为十万人。按照高句丽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可组建两万多人的军队,与《旧唐书》所记俘虏高句丽士兵二万倒也相合。不过,盖牟城只是高句丽的一座中等城池,与平壤、国内、汉城、辽东等大城相差较远,其所辖人口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十万人的规模。实际上,像盖牟这样的中等城池,高句丽至少有数十座,如盖牟城有十万人,加上平壤、国内、汉城、辽东等大城的人口,则高句丽总人口将不下千万,这远远超过了当时高句丽地区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可能性不大。因此,《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的记载应该是准确的,盖牟城有二万余人,其中士兵约有数千人。根据唐军作战惯例,凡负隅抵抗的敌对政权城池,破城后一般只将抵抗的青壮年罚为生口,不累计妻儿老小。①当然,在很多时候,很多未参与抵抗的老弱也会被罚为生口。但此次为唐太宗亲征,唐军军纪要比平常好得多,李勣不敢将如此之多的高句丽百姓罚为生口。唐军最多是将俘虏的盖牟城数千名士兵降为生口,而非全部盖牟城百姓,《旧唐书》所记“获生口二万”是不准确的。《新唐书》行文简略,对原始史料往往有省文,很可能是《新唐书》编撰者将原始史料的“户口二万”省略为“户二万”。综上,盖牟战役唐军得高句丽人两万。

《旧唐书·高丽传》:“五月,张亮副将程名振攻沙卑城,拔之,虏其男女八千口。”[5]5323沙卑城战役唐军得高句丽人八千。

《册府元龟·亲征》:“其(辽东城)留战者尽殪,烧死者万余人,牛马犬彘不可胜数。俘其胜兵万余人,口四万,收仓粟五十万石。以其城为辽州。”[4]1280-1281《新唐书·高丽传》:“会南风急,士纵火焚西南,熛延(辽东)城中,屋几尽,人死于燎者万余。众登陴,虏蒙盾以拒,士举长矛舂之,蔺石如雨,城遂溃,获胜兵万,户四万,粮五十万石。”[6]6191同上文盖牟城情况相似,《新唐书》将原始史料的“户口四万”省略为“户四万”。辽东城战役唐军得高句丽人五万人。

《旧唐书·高丽传》:“遂受降,获(白崖城)士女一万,胜兵二千四百,以其城置岩州,授孙伐音为岩州刺史。”[5]5324白岩(崖)城战役唐军得高句丽人一万二千四百。

综上,攻占盖牟、卑沙、辽东、白岩四城唐军共得高句丽人约九万。而《班师诏》提到唐军共占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余城,得高句丽人十八万。这余下的九万高句丽人应来自玄菟、横山、磨米、麦谷、银山、后黄等城。据《资治通鉴》记载,银城(应即银山城的简称)、后黄两城的高句丽军民在驻跸之战后望风而逃,[7]故唐军虽占领银山、后黄,却并未俘获高句丽人众,因此这九万高句丽人大部分应来自玄菟、横山、磨米、麦谷等城。玄菟诸城的人口规模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既然《班师诏》将玄菟诸城同辽东等中大型城池相提并论,玄菟诸城至少应是中等城池。磨米城在高句丽灭亡后被唐朝设为磨米州,行政级别与盖牟城改建的盖牟州相同,[8]1128磨米城与盖牟城人口规模应相差不大。我们假设玄菟、横山、磨米、麦谷四城平均人口规模与盖牟城大体相当,每城两万人,②这里只是合理假设玄菟、横山、磨米、麦谷平均每城两万人,四城共有八万人,实际历史情境中不可能每城都正好是两万人。再加上一些未被诏书提到的小城所辖人口,玄菟诸城所辖人口总计约有九万人。《班师诏》所记唐军克十余城,得高句丽十八万人的记载并非夸大其词,是真实可信的。

亲征之役中除城市攻坚战外,唐丽两军还爆发了数次野外大规模兵团作战,《班师诏》提到亲征之役中唐丽双方曾发生新城、驻跸、建安三次大规模野外战役。“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折冲都尉曹三良引十余骑直压城门,城中惊扰,无敢出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9]新城之战不明所指,不过亲征诸役中,除驻跸、建安两大战役外,只有营州都督张俭趋建安城之战规模最大,杀敌数千。疑此战即为新城之战,有可能是张俭为唐军先锋先渡辽河至新城境内,随后前往进攻建安城,尚未离开新城境内就与高句丽军相遇交战,此战实际发生地点在新城境内,而非建安境内,故称之为新城之战。

《旧唐书·张亮传》:“进兵顿于建安城下,营垒未固,士卒多樵牧。贼众奄至,军中惶骇。亮素怯懦,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将士见之,翻以亮为有胆气。其副总管张金树等乃鸣鼓令士众击贼,破之。”[10]2516建安之战中,高句丽军曾一度占据战场优势,使拥有数万兵力的唐军“惶骇”,说明此战建安城守军很可能全军尽出,估计应有数万之众,最后高句丽军被训练有素的唐军大败,不过歼敌数字没有被保存下来。

《册府元龟·亲征》:“高丽北部耨萨高惠真率高丽靺鞨之众十五万以援安市城……贼因溃,斩首二万余级。延寿等率其余寇,依山自保。回望我军击其党类,悲号相召,其声甚哀,于是,诏无忌、勣等引兵围之,无忌撤川梁以断其归路矣。太宗按辔行观营垒,谓侍臣曰:‘高丽举国而来,存亡所系,一麾而败,天祐我也。’因下马再拜以谢天。己未,高延寿、高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简耨萨已下及酋首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余众三万余人并释俘放还平壤。其谢恩于天子,并双举手以颡顿地,欢叫之声闻数千里外。靺鞨三千三百人尽坑杀之,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光明甲一万领,他战器械称是。”[4]1281-1283驻跸之战是亲征之役中最大规模的会战,参战高句丽军几乎被全歼。唐军斩首高句丽军两万余人,逼迫高句丽军主将高延寿、高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需要指出的是,驻跸之战中高句丽军曾全面溃退,肯定会有大批将士被唐军俘虏。以乾封三年(668)的唐丽薛贺水会战为例,高句丽军大败,唐军斩首高句丽军五千余人,俘虏生口三万余人,杀俘比例为一比六。[11]91当然,薛贺水会战时高句丽军士气已衰,而驻跸之战时高句丽军士气尚盛,杀俘比例决不会如此之高。如以一比二来计算,高句丽军应有四五万人被俘。

《班师诏》提到在新城、驻跸、建安三大战役中唐军共斩首高句丽军四万余人,降高句丽大将二人,将领三千五百人,兵士十万人。大将二人、将领三千五百人很明显是指驻跸之战中投降唐军的高延寿、高惠真及其部下将领三千五百人。张俭新城之战杀敌数千,唐太宗驻跸之战杀敌两万余人,张亮建安之战为数万人作战的大兵团作战,高句丽军惨败,损失当不在少数,被杀一万余人完全有可能,三大战役中高句丽军阵亡当在四万余人。驻跸之战高句丽军投降三万六千八百人,被俘四五万人,加上新城、建安两战被俘投降人数,总计三大战役中高句丽军被俘投降总人数有十余万人。《班师诏》所记唐军新城、驻跸、建安三战杀高句丽军四万,降其大将二人,将领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非夸大战果,是真实可信的。不过,唐太宗为笼络高句丽人心,将主动投降唐军的三万余高句丽军普通士兵放还平壤,又将俘获的三千三百靺鞨人处死,唐军实际得到的高句丽降军和俘虏大约在六万七千人。

从以上考证可知,亲征之役中唐军获高句丽户口十八万人左右,俘虏与接受投降的高句丽军人有六万七千人左右。

二、如何理解“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的记载

《班师诏》:“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每户平均人口有三人,但在汉唐时期我国内地户均人口大致在五人,如按此标准,则唐军所获高句丽民户为三十万人,而非十八万人。更为复杂的是,关于“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通鉴考异》有不同记载,“实录上云:‘徙三州户口入内地者,前后七万人’;下癸丑诏书云,‘获户十万,口十有八万。’”[12]如按《通鉴考异》的说法,高句丽每户人口不足两人,与当时内地户均人口五人的标准相差甚远。如按户均人口五人的标准,则唐军所获高句丽民户将达到五十万人。

通过上文对唐军所占辽东等高句丽十余城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军所夺高句丽民户只有十八万人,唐军无获高句丽民户三十万人或五十万人的可能性。《旧唐书·地理志二》:“天宝,(安东都护府)领户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13]1527众所周知,唐朝最初设安东都护府的目的就是负责管理高句丽故地,安东都护府后虽屡迁治所,但其治下百姓一直以高句丽族人为主。天宝时期安东都护府户均人口只有三人,这与《册府元龟》引“唐太宗班师诏”所记载的高句丽户均人口三人不谋而合,恐怕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综合这两点,笔者认为高句丽的户均人口规模很可能与当时的内地不同,只有三人。高句丽灭亡后,唐朝治下的安东都护府高句丽族人的户均人口依旧保持了原来的规模。

那么,高句丽户均人口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现在还难以做出十分准确的解释。不过,从当时高句丽所处的周边环境及历史阶段分析我们大致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高句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晋末年后中原王朝实力的下降为前提的,其抢夺了中原王朝东北郡县的大片领土,一旦中原王朝实力允许,就会向高句丽发起进攻,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大举进攻就是明证。与此同时,位于高句丽南面的百济和新罗与高句丽关系也十分微妙,济罗联军在六世纪中叶几乎使高句丽亡国。可以说,高句丽所处的周边环境极为恶劣,随时都有亡国之虞。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只有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保存并壮大自己。从亲征之役中的几次城市攻坚战来看,高句丽城池中的军人往往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而适龄壮丁的人数一般占整个社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这说明高句丽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其社会带有相当明显的军事化色彩。整个国家就像一台战争机器,否则我们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弱小的高句丽可以承受隋唐两代长达数十年的残酷军事打击。

无独有偶,统一中国之前的秦国与高句丽十分相似,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法令森严且十分残酷,一切以赢得战争为中心。[14]224—238为了增强国力,秦国强行小家庭制,推行分户令,[15]118“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16]2230从出土秦简看,秦国小家庭成为了秦国家庭制度的主流,[15]143-144从高句丽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其与秦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及历史阶段较为接近,完全有可能采取与秦国相似的分户令来增强国力,使高句丽出现大量的小家庭,形成户均人口三人的小家庭社会。

《通鉴考异》记载高句丽十万户有十八万人,户均人口不足两人,这明显不合情理。因为即便高句丽是小家庭社会,也不可能户均人口只有两人。很有可能是《通鉴考异》抄错了《实录》上的原始数据,将“六万”抄成了“十万”,《册府元龟》所言“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是准确的。

三、唐朝将所获高句丽户口与俘虏全部迁往内地

《旧唐书·高丽传》:“太宗简傉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攻陷辽东城,其中抗拒王师,应没为奴婢者一万四千人,并遣先集幽州,将分赏将士。”[5]5325-5326《通鉴考异》:“实录上云:‘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内地者,前后七万人。’”[13]亲征之役结束后,唐军将所获高句丽户口与俘虏迁往内地,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共三条。一是驻跸之战中主动投降的高句丽军将领三千五百人被迁往内地;二是俘虏的高句丽军将士一万四千人被迁往内地;三是辽盖岩三州普通民户七万人被迁往内地,三者相加约有八万七千五百人迁往内地。

上文已考,唐军破盖牟城得高句丽两万余人;破辽东城后得高句丽百姓四万人、军人一万人;招降白岩城后得高句丽百姓一万,军人二千四百。亲征之役中,唐太宗以盖牟城置盖州、以辽东城置辽州、以白岩城置岩州,[5]5323、5324那么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三城为唐军所占领时的人口就应该与盖、辽、岩三州的人口相一致。以此计算,盖辽岩三州的人口应有八万余人,但《通鉴考异》却记载辽盖岩三州只有户口七万人,两者相差一万余人,这说明辽盖岩三州户口并未全部包含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三城为唐军所占领时的人口。根据唐军的对敌俘虏政策,凡是在同唐军作战中不肯投降的敌军将士一旦被俘,将被没为奴婢;在同唐军作战中主动投降或是被动投降的敌军,是不会被没为奴婢的。按此标准,辽东城被俘的一万高句丽军人必然会被没为奴婢。盖牟城并非主动投降,其守城将士也将被没为奴婢,按照高句丽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盖牟城两万人可有兵员四千人左右。辽东盖牟两城被没为奴婢者应在一万四千人左右,这与先集幽州应没为奴婢的人数大体相等,两者应是同一批人,唐朝辽盖两州的户口并不包括被没为奴婢者的一万四千名高句丽俘虏。

唐军在亲征之役中仅得高句丽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等城人口就达十八万人,除辽盖岩三州以外的高句丽人又去了哪里呢?“下癸丑诏书云,‘获户十万,口十有八万’。盖并不徙者言之耳。”[13]胡三省认为唐朝并没有将其所得的所有高句丽户口迁往内地,还将十余万高句丽人留在了原地。那么,胡三省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根据前文的考证,我们能够确定唐朝将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三城的高句丽人全部迁往内地。那玄菟、横山、磨米、卑沙、麦谷等城的高句丽人唐朝会如何处理呢?自亲征之役起,唐朝对高句丽发起了大小十余次的进攻,对灭亡高句丽可谓志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对唐朝至关重要。而在农业社会里,户口的多寡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数量以及提供兵员能力的强弱。站在唐太宗的立场上,其绝不会将玄菟、横山、磨米、卑沙、麦谷等城数量如此众多的劳动力还给高句丽。同时,由于隋末大乱的原因,唐朝内地户口数并不充足,估计贞观十九年末唐朝政府所控制的户口有342万户,[17]54-55如此少的人口对唐朝的发展是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迁入大量的高句丽人可以增加内地的劳动力,增强唐朝的综合国力。综合以上两点,笔者以为,唐朝绝不会像胡三省认为的那样将大批高句丽人留在原地。

不过,有一种情况我们需要排除,那就是亲征之役中唐朝所得占领区是否一直在唐朝控制之下,假如是的话,那玄菟诸城的高句丽人也有可能不被迁往内地。具体情况如何呢?“(贞观二十年闰三月)戊戌,罢辽州都督府及岩州。”[18]从名字判断,辽州都督府的治所应在辽州(辽东城),罢辽州都督府及岩州意味着唐军放弃了上年所得辽东占领区。既然唐军无法在辽东地区立足,那辽东占领区的所有高句丽人就都必须迁往内地。之所以史书中只提到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三城的高句丽人被全部迁往内地,而不提及玄菟诸城,应与盖牟城、辽东城、白岩城三城被唐朝设置为盖、辽、岩三个建制州有关。玄菟诸城因为没有正式的行政建制,其人口统计的材料不被重视,没有被保存下来。

《班师诏》提到唐军将在新城、驻跸、建安三战中所获的高句丽十万军士全部放还本土,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这十万高句丽军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驻跸之战中高延寿、高惠真所率主动投降的三万六千多高句丽军;二是在新城、驻跸、建安三战中被唐军俘虏的六万余高句丽军。根据唐军对敌俘虏政策,在同唐军作战中主动投降的敌军将士,一般都要予以释放并依据所立功劳给予奖赏;而在同唐军作战中不肯投降的敌军俘虏,将被没为奴婢,赏给有功将士。依据此原则,唐太宗只是将主动投降的三万余高句丽军释放回平壤,其余被俘的高句丽军并未被释放。《班师诏》中关于高句丽军十万将士全部放还本土的记载明显是在夸大其词,以彰显唐太宗的宽宏大量,突显其圣君形象。那些在战斗中被俘的高句丽军将士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被赏给有功将士,随主人返回内地,不可能留在辽东地区。

亲征之役中唐军获高句丽户口十八万人左右,俘虏与接受投降的高句丽军士有六万七千人左右,①不包括被唐太宗释放的三万余高句丽将士。两者相加约有二十四万七千人,战后均被迁往内地,考虑到迁移路途上可能出现的逃亡和病亡情况。保守估计,贞观十九年亲征之役前后高句丽人移民内地人数在二十四万人左右。

《唐会要·高句丽》:“(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房玄龄……遂封表上谏曰……高丽历代逋诛。莫能讨击。陛下责其逆乱。弒主虐人。亲总六军。问罪辽碣。未经旬日。即灭辽东。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19]1706房玄龄是唐太宗亲征之役前后唐朝最重要的宰相,执掌朝政,其对高句丽人迁移内地的情况十分清楚,其所言的“数十万计”无疑是有很大权威性的。房玄龄与唐太宗都是十分务实的人,且对高句丽人迁移内地的情况都十分熟悉,房玄龄没有向唐太宗夸大移民数字的任何必要。从房玄龄的上表来看,移民内地的高句丽人并未集中居住,而是被唐朝政府有意识地分散到各州,以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之役,唐军共获高句丽户约六万、口十八万人,俘虏与接受投降的高句丽军士约六万七千人。战后,唐军将所获高句丽户口与俘虏全部迁往内地,保守估计人数总计约二十四万人。

[1]马大正,杨保隆,李大龙,权赫秀,华立.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德山.高句丽族人口去向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6(1):147.

[3]苗威.高句丽移民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5][后晋]刘昫.旧唐书·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北宋]欧阳修.新唐书·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九年六月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七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九年四月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后晋]刘昫.旧唐书·张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后晋]刘昫.旧唐书·高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九年十月条胡三省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闫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5]郑良树.商鞅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刘矩,姜维东.唐征高句丽史[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6.

[18][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贞观二十年闰三月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9][北宋]王溥.唐会要·高句丽[M].北京:中华书局,1955.

(责任编辑:徐星华)

K289

A

1008—7974(2015)05—0008—05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9.002

2015-07-08

赵智滨,河南郑州人,就职于河南荥阳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猜你喜欢

唐军高句丽辽东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心向辽东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