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时代看当代大学生阅读之流变
2015-02-13程苏娓
程苏娓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4年5月30日发布《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字继续成为中国汉字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之一,成为社会生活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政务等等“微”事物应运而生,改变了传媒领域的格局。它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催生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的阅读。
一、微时代的含义及其性征
所谓“微时代”是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与传统媒介相比,它具有以下性征:
1.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民记者”化,任何用户均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更新和发布最新的动态信息,做到信息多元化,即时高效性。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在这里,人人可以充当记者和编辑,人人拥有话语权,随时随刻利用像手机、电脑这类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发布或查找各类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心所欲抒发情感,发表对事对物的看法,满足人们渴求尊重、畅所欲言、影响他人的多方位需求,受到全球使用者广泛推崇。
2.内容迷你短小精炼
“微时代”以短小精炼的文化传播为特征,忙碌紧张的现代人,迫于工作、生活压力,时间更加碎片化,人们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时间接受大篇幅的小说、电影等媒体内容;也没有精力和耐心选择内容冗长、庞大的信息主题。对比之下“,微媒体”以其信息短小精炼、惜字如金、轻松明快更受读者青睐。它的简洁、直辟,让人耳目一新,恰好满足了现代人阅读和写作的希冀。
3.传播更加高效海量
“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无论发生何事,只要有网络,第一时间马上就会公布出来。目前网络资讯是按秒来刷新内容,比如“饭否网”每秒更新量达到5-10条。今天困扰人们的不再是信息的匮乏,而是信息过剩、信息爆炸、真假难辩、鱼目混珠,所以在海量信息面前接受者不可盲从冲动,特别要提高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
4.主体多元化
微时代,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甚至“无限中心化”的趋势。每一个信息传播移动终端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传播不再是以往单向式自上而下的传播,而是呈网状式多元化话语体系。这种传播性能更具有民主意识,微时代给人人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交流平台,多元化使更多的主体找到均等抒发情感、发表意见的所场。
诸此特征使得对新生事物极具敏感的大学生群体深受影响,身陷其中。瞬息万变的世界、海量的信息诱惑,互联网、电脑、手机的普及,经济和文化的转型,学业、就业的压力,焦虑烦躁、寻求释放,寻找新形势下的精神慰藉,阅读这个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也在这个群体悄然发生流变。
二、微时代下大学生阅读的表征
(一)阅读内容的变化
1.实效性阅读更突出
微时代传统意识里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启迪心智、涵养性灵的属性开始减弱,阅读已经很难再像以往那样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成为滋养人心灵的一种精神享受,现世大学生的阅读更多地嬗变为谋求个人从业生活、社会地位的工具。比如为升学考研、出国留学、公务员考试、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各类考级考试辅导丛书一直处于热门阅读书籍。实用技术、职场经营、时政权谋、理财股票、养生美容实用性阅读也备受关注。当下的大学阅读越来越讲求实效性,以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以快速直接获取最大的功利效应为目的。
2.追求浅层化愉悦
微时代大学生受现实主义思想影响,更愿意享受眼前的愉悦。魏晋著名学者嵇康在其文《难自然好学论》中就提出一个观点: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会随便闲游不思读书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物质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现绝大多数大学生过着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他们不愿意在阅读的深度上下苦工夫,满足于浅层次阅读,钟情于无需深刻思考又能放松自我,获得精神慰藉的大众休闲娱乐文化。有学者在对部分高校近1500名本、专科及研究生课外阅读调查后发现,“大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类”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2.11%,明显高于经典名著(35.12%)及其他选项。加上视觉娱乐文化的吸引,不少大学生热衷于欧美大片、追星娱乐、卡通动漫,迷恋小资生活感官愉悦,畏难肤浅、沉不下心、从俗从众、及时行乐是当今大学生普遍思想也是阅读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呈浅层化的根源。
3.经典阅读被边缘化
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华,是经过历史选择具有良好品质、良好声誉传世之作。经典阅读能够让我们从中得到熏陶、感化,思想得到净化,性情得到修炼,心灵得到洗涤,精神得以升华,一生得到无限启迪,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尽管当代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价值也有一定的认知,但在现实微时代海量新奇、碎片、精悍实时阅读内容冲击下遭受冷遇被边缘化。
(二)阅读方式的变化
微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颠覆了以纸质媒体作为唯一阅读方式的传统,阅读正从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向媒体数字化阅读转变。互联网、电脑、手机、电视以及其他阅读器在线阅读、下载浏览,一个多元的新媒体阅读方式在进一步扩大,这不能不说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网络数字阅读,使一个由文字、图片、图像、色彩、声音构成的色彩斑斓的阅读世界向我们走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发展影响,数字化阅读持续攀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接触率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纸质图书阅读量呈下降趋势;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50.78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4.01分钟;国民手机阅读41.9%,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已成为当前两大主要阅读方式。今天高校的大学生手捧图书孜孜不倦的身影渐少了,扎在电脑前或埋在手机里的比比皆是;当电脑、屏幕、键盘取代了书本和笔,我们应该知道阅读已经被时代扭转了原貌,新型数字化、网络化阅读正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甚至在我们看不见的虚拟时空里。
三、当代大学生阅读流变引发的思考及措施
诚然网络数字化阅读内容丰富,具有信息资源便于查询检索、开放共享、节省空间、经济环保、动态交互及多方位满足阅读需要的特质,但阅读环境比传统阅读更为复杂,瞬时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网络信息未必都是真文化,需要信息捕获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自身综合素养来对其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需要高校高度的重视,给予当代学子更多的关爱引导乃至规范、法制化管理。
1.认可微时代阅读活动的多层次性
无论是高雅阅读还是通俗阅读,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人才之地,应对微时代技术革命、商业手段、消费引领下的大学生阅读行为、阅读心理异变加以重视、疏导,摆脱集体精神世界的浅层无深度及平民化趋势。
2.引导大学生的阅读方向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它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校应引导当代大学生汲取人类优秀文化,丰富自己审美情感,努力贴近先贤哲人,深读经典,聆听智语,拉开与物质世界、世俗功利的距离,洁心养性,晓喻古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创设丰富的阅读平台
高校应适时向大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书目,在传统阅读基础上,与时俱进深化数字导读,建立校园读书网站,开展专家推荐、学生自荐、书评、讲座等形式,打造网上阅读交流平台,开出大学生必读书目,倡导激励经典阅读,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持续性的阅读活动,帮助大学生矫正偏颇的阅读观念,从娱乐阅读走向经典阅读,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在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和应用的能力。
4.建立一种批判性、介入性阅读
当下阅读文化的建构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充满张力的社会氛围中,传统的专心致志、循序渐进与当下浅表化、粗略化读书方式发生冲撞;潜心思考、深思熟虑与急功近利、浮躁肤浅阅读心态发生冲突;精耕细作的传统文化与广泛涉猎的速读、浏览矛盾……庞大的资讯良莠混杂,需要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虚假广告、言过其实、不负责任煽情措辞,各类数字出版物负面结果应得到有效遏制。微时代里大学生若不能自觉地担当起文化批评和传承的责任,建立起批评性、介入性阅读,终会导致这一群体思维惰怠、思想退化,责任和使命感缺失,民族文化素质整体下降,对他们的成才和社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1]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1):7-8.
[2]张学军.论大学生经典阅读[J].图书馆论坛,2009(5):31-33.
[3]王立新.高校图书馆力推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策略探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1(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