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生态型政府的构建
2015-02-13顾伟黎
顾伟黎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实现国家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切实推进生态型政府的构建,则是实现这一长远大计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一、时代呼唤生态型政府的构建
所谓生态型政府,即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遵循生态与经济社会辩证发展的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实现生态现代化为目标的政府。
1.生态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将政府职能分为“政府统治人民的权威”和“由于国家的一般的共同的需要而必须执行的职能”两类,因此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政治统治职能一样,均为政府的内在职能要求。当前世界各国的政府职能定位也趋于一致,即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生态问题往往带有跨时空、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特征,而生态治理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又经常性大于经济效益和眼前效益,这就决定了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
2.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是应对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污染的国家之一。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众生存和发展的桎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新常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正是我国政府适应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3.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是扩大政府合法性、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必然选择
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在于能否以有效的公共政策回应社会需求、实现公众利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更是我国各级政府的根本立足点和基本要求。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民众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也是全国人民对政府最殷切的期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构建生态型政府应该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的中心工作。
综上所述,加快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是“职能应然”“形势使然”,更是“本质必然”,既有重要性,也具紧迫性。
二、生态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1.生态型政府应具有鲜明的生态价值观
工业文明框架下形成了“以人为中心”“万物为人而存”的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时代则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鲜明的生态价值观要求各级政府观念上坚持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事业成败、民族存亡和人民幸福;实践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加大投入;生态治理上更要始终树立生态保护红线观念,明确源头控制的方针,既要防止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也要避免“重环境污染而轻视资源保护”舍本逐末的做法,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生态型政府应具有坚定的生态责任观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各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将对在他们管辖范围内的大规模环境政策和行动,承担最大的责任。”生态型政府应该自觉承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生态治理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和实施者的职责和义务。一方面,要自觉履行自身的生态管理职责,制定有效的生态政策和措施,深化体制改革,避免生态治理中政府“错位”、“缺位”或“越位”的现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另一方面,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各级政府还应该自觉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和表率,以身正来带动社会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风气。
3.生态型政府应具有完善的生态统筹观
生态型政府居于生态治理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政府一个主体。基于生态问题的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面对目前中国面临的全国性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政府树立完备的生态统筹观,用整体性、系统论的观点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资源整合,形成生态治理的良性网络体系。生态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生态型政府应当贯彻统筹管理的思想进行生态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各地区、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同时,生态环境事关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生态型政府应乐于并善于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统筹各种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引导生态治理从务虚走向务实,从上下脱节走向上下齐抓共管。
三、当前我国生态型政府构建的基本路径
1.价值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观、价值观,是生态型政府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和发展绿色GDP,完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实现生态价值引领社会风气,是国家生态文明政策顺利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开展的前提,是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014年《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则呈现“高了解率、低准确率”的特征。数据还显示,生态文明意识在不同学历水平、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现状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当前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养。宣传教育工作要有的放矢、有所偏重,重点加强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和低学历人群中的宣传力度;宣传内容要具有明确的引导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公众不仅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还要清楚为什么,更要懂得怎么做。
2.行动导向
我国传统的全能政府的惯性影响深远,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公民社会的建立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当前我国生态治理的劣势,生态型政府却不能拘泥于局限于这一劣势,而可适时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中,讲究“上行下效”,“官本位”使得公众对于政府及公权力有着天然的敬畏,效仿意识浓厚。利用这一社会心理,加快节约型政府、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建设,如切实推进无纸化办公、低碳办公、公车出行,以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对“四风”为契机,减少“三公消费”,在政府采购上向环保型企业倾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通过这些行动,打造实至名归的生态型政府,以之为榜样向全社会辐射,以政府的行动导向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方式,引领生态文明的社会风气。
3.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法治、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有关。生态型政府要坚持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生态管控,加快建立科学完备、运转有序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推进生态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进一步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民众维权和环境保护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用法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执法的力度,强化环境监督,提高监管能力,建立法治生态的长效机制。
4.组织完备
统筹各方力量,搭建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生态治理网络平台,是生态型政府当前的重要使命。首先,要加快生态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规范政府管理机构权责,克服生态治理的分权化、部门化和碎片化现象,完善生态治理的顶层设计。其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为非政府部门和个人参与生态管理提供畅通的渠道。第三,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环保组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公示制度,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建立政企、政社之间定期沟通、平等对话、协商解决的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机制。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3]环保部.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N].中国环境报,2014-3-24(02).
[4]刘建伟,漆思.推进国家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环境报,20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