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初探

2015-02-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人才

刘 勇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社会体育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它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如何构建全新的体育专业课程是困扰许多高校教师的重要问题。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基础雄厚、口径宽、能力强、适应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的目标。

一、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社会体育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应该综合的考虑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1.社会体育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的培养目标要综合考虑社会和体育发展各方面的因素,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体育专业人才要能够深入到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且能够投入到体育相关产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2.基本要求

首先,要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扎实地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知识。再次,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竞技运动的基本知识,指导大众体育、休闲娱乐。同时,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群众体育工作的相关管理工作。最后,要能够从事体育产业的经营研究与开发。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问题

全国各个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是以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相关规定为基础,并结合社会人才的具体要求,设置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意选修课四大类课程。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出现了一些边缘课程,但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可能会造成课程重构的现象。

1.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随着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大批的能够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和康复方面的体育人才。这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契机,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各个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和体育教育课程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教育的发展。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是高校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体育的专业课程并没有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体系,把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较强的课程设置为必须课程,而不应该是选修的内容。社会体育的许多课程需要以实践为基础,但是我国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大多并没有实践课的设置,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计要紧紧地围绕市场需求这一主题,并以现代体育科技为基础,培养综合理论知识强、专业技能高、道德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2.课程设置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体育人才,能够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并且熟悉竞技运动的基本知识,能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缺少对养生、健身、指导群众方面的课程设置,即使是有相关的课程,也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缺少实践,这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对这些课程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了解的基础上,缺少实践能力,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它不仅仅能够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够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就是课堂考试,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也遮盖了学生在知识、技能、兴趣方面的差异,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掌握效果。目前我国大多数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的教学评价还停留在课堂考试上,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阻碍了高校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社会体育课程优化的新思路

1.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高校在设置社会体育的专业课程时,要转变“专业对口”的传统观念,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深井型”人才教育模式,构建一种“金字塔”形的培育模式。改革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计,培养多样性人才和广泛性人才。首先,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不断地扩展专业口径,设置一些课程,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在自己的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对相近的课程进行精简,保留主干课程,简约知识体系,不断扩大课程的综合性范围,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最后,不断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行主修辅修制度。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可以分为社会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这两门课程是相互渗透的,在课程设计上要将这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这两门课程的作用,其中社会体育经营管理是主修课程,社会体育指导是辅修课程。通过将主修和辅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更加全面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两个重要内容,通过将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设计的合理结合,能够打破僵化、静止、分散的社会体育课程结构,更加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改革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完整而富有弹性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获取知识,在体育教学上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开放的系统。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可以将社会体育课程大致分为四个门类、三个层次。

3.加强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实践教学是一个新的尝试,它主要包括见习、实习、作业、社会调查等几方面的内容。具体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采用兴趣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主组织一些活动,如班级之间的比赛,或者班级内部的竞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挑战,也可以是团体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二,利用大学四年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健身房、体育馆等地方实习,通过实习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多取得一些证书,通过考试或其他形式得到体育指导员、体育经济人等证书。

4.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经营和管理

学校要定期到人才市场中进行调查,加强对社会体育人才要求的认识,不断开设一些社会流行的专业健身技术的课程,积极地开发一些市场中尚未成型的体育健身项目。可以专门派一些技术人员到一些公共的健身场所如社区、公园等地方进行实验教学和实际指导。当今主流的健身技术是瑜伽、器械训练方法、健美运动、芭蕾形体等。体育产业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推行,刺激了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体育事业即将成为21世纪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在体育专业培养方面的专门人才较少,因此培养产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人才是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明确体育经营与管理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开阔意识,了解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培养体育经营与管理的高级人才。

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确定和课程的设置,要相对宽泛一些,加大培养计划的灵活性和可选性,并且要体现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保障体育专业目标的实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地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改革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适合当前社会的人才。

[1]唐吓建.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2,25(5):24-25.

[2]徐圣霞.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9):15-16.

[3]韩波.健身产业的发展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15,19(1):12-1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设置人才
人才云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