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曲折历程及启示

2015-02-13王青山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

张 萌,王青山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从建国初期至今,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对此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并更好地指导我们未来的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曲折

建国初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我国在许多方面借鉴甚至是照搬了当时前苏联的做法,体现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就是建立和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特征的计划管理体制,希望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建成。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其自身的规律,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日趋显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一条艰难的探索发展之路。

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提出“应当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一定范围内,允许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国家的市场补充”的思想。[1]会议认为“为了顺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国家在计划允许的范围内,不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列入国家计划当中,生产单位依照市场和原料的具体情况进行生产,补充计划生产”。无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原有的消除市场经济认识的一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失误教训中,毛泽东进而提出:“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决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2]刘少奇也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是具有调节作用的,如果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就会妨碍生产。[3]从中共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在理论上已经有些变化。思想的变化和现实的压力,使之在实践上也有些探索。但由于无法跳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的思想框架,中国共产党人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认识和实践上的推进始终无法突破。“文革”期间,则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日益僵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完全堵塞。

二、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的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今后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如何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经济,对过去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则成为必然。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党内主要领导人的邓小平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的主要负责人时指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并不具有根本性的矛盾。长期的反复实践告诉我们,仅有计划经济而无市场经济,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将二者统一协调,生产力才能解放,经济才能加速发展。尽管邓小平同志在这段讲话中提到我们国家还是会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他承认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这一认识无疑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并进而推动全党认识的进步。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上也反反复复,但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的明确论述,使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问题画上了一个休止号,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毋庸讳言,社会转型包括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鱼龙混杂的现象,并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改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显得极为紧要和迫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我国的改革更加全面深化。《决定》特别提出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任务,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到从未有过的“决定性”地位。一直以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所处的地位问题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决定》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标志着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历史性飞跃。

三、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认识上曲折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曲折历程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1.必须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经济道路时,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画等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实行市场经济,否则会将我们国家引向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理论的误区导致实践的失误,最后我国采取了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一直拒绝改革和变化。实践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思想解放,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本没有社会制度属性,它只不过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经济模式,不仅仅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一样都可以对市场经济加以利用。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市场经济相对计划经济来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优势。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佳手段,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是最合理、最有成效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体制不再成为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已经成为共识。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借助市场经济,奠定充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为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可能性。在生产力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时,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能离开市场。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说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有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人要把握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便使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突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要随着实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与变化中的实践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过程,其表象似乎仅仅是理论认识从错误到正确的不断演变,其实质却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规律的遵循,有着一条清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渐次演进过程。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之下,理论不断实现突破。而理论的突破进而推动实践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至到今天的进一步深化,几十年间,市场经济在中国接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洗礼,从全盘否定到允许市场经济作为补充存在,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理论认识的曲曲折折、实践发展的跌宕起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端,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曲折历程,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去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将会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未来继续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1] 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