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契合的价值与实现
2015-02-13陈淑钦
陈淑钦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高校和学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互为需求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强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起了新的挑战。国务院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其中特别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潜藏着丰富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宝藏,高校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现两者的有效契合,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作为主体的需求。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抓住、抓准工作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是关键。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必然面对的问题相结合,触动学生灵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必然面对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程度的日益增加,大学生对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给予了高度关注。生涯指导重点解决就业问题,将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引入课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针对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难题,提出相应的、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解决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用。其次,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成才目标相结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满怀着希望,立志成才。生涯指导掐准了学生需求的脉搏,为大学生要树立怎样的成才目标以及如何成长成才提供了解决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及重视。新时期的思政工作只有迎合大学生的需求,才能在教育中发挥导向功能。最后,职业生涯规划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与学习、生活尤其是将来的就业紧密相连。生涯指导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看清环境。开发潜能,及突破内外在障碍,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在思想问题解决的同时也一并解决了实际问题,一箭双雕。而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进行有机结合,正好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工作,可以凸显现代高等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理念,使思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契合的价值与意义
同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各有优势,也同时存在不足与劣势。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与努力方向,着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但在理想信念的熏陶以及人格品质的塑造上有所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等,但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没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则能相辅相成。
(一)以职业生涯指导的动力性,内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目标,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法采取“觉知与承诺”“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再评估”六步走,同时不断修正螺旋上升的方法,将学生个人生涯的发展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以获得学业、事业上的成功,其实质就是个人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以终为始、自内向外,即以目标确定实施的路径,以心中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源动力,兼具目标性和动力性。生涯指导与思政工作相结合,无形中增强了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将思政工作的目标逐渐内化为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内在渴求,促使高校的思政工作能够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发展需要更加贴近,从而能更加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目标全力拼搏。
(二)通过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明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对象,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面上教育,同学们常常是“听听很感动,想想有冲动,实际没行动”,因而成效微乎其微。而职业生涯指导强调的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较多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形式有角色扮演、生涯人物访谈、生涯幻游、心理测试等,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理性的规划,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觉地提高生涯管理能力。
(三)以职业生涯指导作为载体,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工作内容上进行丰富,增强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是全程化的、系统性的,是层层递进的,它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工作。如大一是探索、引导职业生涯的时期,通过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兴趣;大二、大三是职业生涯进行调整提升的时期,通过进行心理辅导、职业测评、就业咨询等,帮助调整择业的期望值,修正职业发展路线;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素质;大四则是职业生涯定向冲刺的时期,通过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式招聘活动,提升求职技巧,累积应聘的经验,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助力学生成才。大学各阶段生涯指导的做法和要求不尽相同,但一脉相承、有机互补,组成较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因此,可以说实施职业生涯指导的过程就是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纵深化、系统化的过程。
(四)将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平台,对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进行创新,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政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重视进行共性教育。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以教育者作为主导者,主要采用灌输教育和理论教育等方法,形式上过于单一,多样性欠缺,这容易导致大学生滋生厌倦、逆反等负面情绪,从而弱化了教育的效果,所以急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进行创新。生涯指导以教师引导、学生实施作为主要方法和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学生中广受欢迎。把生涯指导和思政工作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进行有机统一,能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路径
(一)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形成共识机制
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内的各种宣传媒介,对职业生涯规指导的意义、内容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全体师生意识到生涯指导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重视该项工作的思想基础,促进“人人懂规划、人人参与规划”浓厚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冲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思路及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不断调整,广泛倾听和了解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需求,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适应,真正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阵地功能。
(二)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引领学生,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必要前提
生涯指导与思政教育有效契合的实现,要求学生工作者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较好地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人才测评技术等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与职业指导方面的技能,能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规划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此类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建议可采取举行讲座、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思政教育的队伍进行有关生涯指导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实现二者结合的重要保障
目前,各高校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及类似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生涯指导工作,但此类职能部门平日还需应对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生涯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涯指导工作系统化、持续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同时,就业指导部门普遍存在偏重行政职能、服务意识欠缺的现象,不利于生涯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大学生生涯指导模式要想得以实现,还需政策、人员、设施、资金的保证。
(四)以校园的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是实现两者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的校园文化,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切入点和重要形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高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简历制作大赛、面试技巧培训、职场模拟、创业之星的评选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职业素质拓展活动,积淀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工作者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如就业协会、职业生涯规划协会等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以大学生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前提,组织社团活动比老师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更具吸引力,指导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活动开展,还可使生涯指导和思政工作有机结合,教育效果明显增强。
(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是实现两者结合的有力抓手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而社会需求既是衡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检验大学生思想工作的试金石。高校应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起高度重视,有效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有效对接。可通过职场生涯人物访谈、优秀校友沙龙、职场模拟、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在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提前对社会生活有真实的体验,加强其对职业的认知,加速社会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从职业理想、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多方面着重入手,重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如引导学生把职业目标、职业理想同祖国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在实践教育的始终贯穿着职业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诚信教育。
[1]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5).
[2]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J].教育评论,2005(2).
[3]屈善孝.探析高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对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4]李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7).
[5]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