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海旅游公共安全探析

2015-02-13侯京淮邢丽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滨海旅游者设施

侯京淮,邢丽涛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29;2.中国旅游报,北京100074)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点环节,滨海旅游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导致滨海旅游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滨海旅游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成为我国进一步推动滨海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滨海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从这些特殊性出发,探讨防范对策,成为当前滨海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滨海旅游安全措施体系势在必行。

一、滨海旅游安全的定义

1.滨海旅游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滨海旅游”概念和范畴进行过研究。国内学者谷明、池雄标,国外学者Hall C·M、Markorafns在《海洋观光发展、影响与管理》中都对滨海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滨海旅游是指发生在滨海地带和近海水域的所有与旅游、休闲以及游憩相关的、为了满足旅游者精神和物质需求,同时满足当地人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活动所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安全

旅游安全的概念体系是在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郑向敏(2003)在《旅游安全学》中对旅游安全做了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广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现象中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

3.滨海旅游安全

滨海旅游活动涉及海岸带、岛屿等区域。一方面,滨海旅游涉及的区域是环境承载力和旅游承载力较脆弱的区域,旅游安全事故多发;另一方面,这些区域又是自然灾害事故高发区,威胁着旅游者安全,因此滨海旅游的安全问题已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滨海旅游安全的特点

滨海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具有旅游安全的一般特征,如广泛性、突发性、复杂性、集中性等。同时,滨海区域位于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地带,其环境较之于陆地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滨海旅游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滨海旅游与海洋气候气象条件和地质地貌条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滨海旅游景区环境空间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相较于观光性旅游项目滨海旅游中旅游者参与性旅游项目相对较多,如游泳、冲浪、潜水等,这些项目相比于一般旅游项目安全要求很高,有一定危险性。同时,滨海旅游区,尤其是海上救援相对不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进行救援行动困难较大。

结合以上分析滨海旅游安全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滨海区域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而我国又是海洋大国,虽然拥有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丰富的可开发旅游项目,但同时也是全球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性海浪、海冰、风暴潮和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地震、干旱与洪涝等灾害。滨海旅游对海洋气候气象的依赖性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显著,自然灾害对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设施设备造成破坏,而且还威胁滨海旅游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季节性明显

夏秋季节是滨海旅游安全事故多发的季节。一方面,夏秋季节是滨海旅游的旺季,旅游者较多;另一方面,夏秋季节是各类海洋自然灾害的高发季节,往往会对滨海旅游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安全防范措施不够,极易发生滨海旅游者安全事故。

3.事故救援难度较大

滨海旅游中,游客的活动范围广,陆地(主要指海滩等近水区)、海上均有,游客相对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游客的旅游安全难以控制;另一方面,较之于陆地,涉海区域交通、通信相对不便,当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难以及时呼救和开展施救。因此,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伤亡性及损害将难以估量。

三、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背景

1.以“海洋”为主题的旅游成为21世纪旅游的新形式

海洋对人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拥有较丰富的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该世纪休闲旅游发展的一大新热点将会是滨海特色旅游项目,这预示着21世纪的旅游活动将以海洋旅游为主要内容。

2.我国滨海旅游发展迎来新契机

据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851亿元,占2013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2681亿元的34.6%。根据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滨海旅游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迅速。全年实现增加值8882亿元,比2013年增长12.1%,占2014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5156亿元的35.3%。滨海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2013年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国家旅游局积极倡导通过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海洋旅游拳头产品,以丰富中国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海洋旅游国际竞争力。滨海旅游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着较好的机遇。同时,国务院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滨海旅游,许多沿海省市将发展滨海旅游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滨海旅游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滨海地带正是处于大气圈、水圈、陆圈和智慧圈过渡带的海岸带,其发展变化更是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多样化的、高产的生态系统对人类一直极为重要。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曾估计,2010年旅游及其活动创造的GDP将占世界总产值的12%。其中,滨海旅游贡献了50%以上的经济产值。在某些滨海地区或国家,旅游业甚至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海岸带对人类活动至关重要,滨海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滨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及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提供给旅游者以舒畅的自然体验和新奇的文化享受,促进身心健康。

4.滨海旅游安全不容忽视

安全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滨海旅游目的地凭借其优美舒适的自然风光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因而近年来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但是,滨海旅游地作为旅游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较脆弱的区域,在旅游过程中易发生旅游安全事故。而滨海区域是海洋灾害多发区域之一,是自然灾害和不可预见性事故的高发区。结合滨海旅游安全现状,滨海旅游的不安全因素会给整个滨海区域或者城市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也会给旅游者安全带来威胁。例如,2000年8月29日至9月1日,旅游城市青岛市区沿海一带因0012台风遭受风暴潮袭击,受灾人口4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2004年印尼海啸袭击,使印度洋沿岸国家的20万居民和来自世界各地近万名旅游者丧生。中国钱塘江口是观潮胜地,但是几乎每年都会有潮水卷人的不幸事件发生。

造成这一系列不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包括海洋旅游安全管理危机意识不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旅游者自我安全意识不足;海洋旅游从业者管理体系不完善。为此,多关注滨海旅游安全,在保护旅游者的同时,也保障了滨海区域的正常可持续发展。

四、滨海旅游安全事故原因

张西林通过对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总结,利用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论”对于旅游安全致因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不安全的旅游环境、不安全的旅游行为、不安全的环境和行为在同一时空交叉相遇。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滨海旅游安全事故的特征,把滨海旅游安全事故成因类型划分为旅游安全设施设备不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工作不负责、游客自我防范意识薄弱三个方面并进行分析。

1.旅游安全设施设备不完善

旅游安全设施的完善能够帮助旅游者顺利完成行程,尤其是风险相对较高的滨海旅游区域,更需要有完善的旅游安全设施。目前,我国很多滨海区域存在旅游设施老化和损坏等问题;另外,我国滨海旅游区还存在安全标志和危险警示牌不齐全、不规范、损坏等现象。

滨海旅游区的许多旅游娱乐项目与水有关,潜在风险较大。但目前我国滨海旅游区配备的旅游娱乐设施设备缺乏科学的规划,且维护投入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事故的多发。

2.旅游从业人员工作不负责

在滨海旅游中,旅游从业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业人员主要分两类:管理人员和一线人员。在滨海旅游安全事故中,往往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或者管理失误而加剧旅游的不安全状态。从一线人员角度来看,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也容易导致滨海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一线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临时抽调技术不够娴熟的驾驶员或者操作员补充人力不足情况,这是旅游安全中重大隐患之一。由于旅游从业人员对滨海旅游安全的重视不够,安全意识不到位,会导致各种滨海旅游安全事故的增多,从而对游客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3.游客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除了设施设备、从业人员等其他因素以外,滨海旅游者自我防范意识薄弱也是滨海旅游安全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滨海旅游安全事故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游客缺乏滨海旅游安全知识,对安全事故后果的认识不足,会因安全意识不足而造成安全事故。

滨海旅游者大部分来自内陆地区,一方面对海洋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滨海旅游知识与经验,且处理滨海旅游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不足,甚至有一些游客本身就存在着求异、求刺激的旅游动机,致使出现无视警示牌的提示,在这种情境下,往往容易忽视旅游潜在风险,从而造成旅游安全事故。

五、滨海旅游安全保障措施

在滨海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保障滨海旅游者旅游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在总结滨海旅游安全事故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安全事故的原因。鉴于此,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对实现滨海旅游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重视滨海旅游安全设施的配置与更新

加强滨海旅游安全设施的配置与更新,保证安全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滨海旅游安全质量、保护游客安全的基础。

首先,安全提醒设施方面,应配备滨海旅游区的安全警示牌,做好滨海旅游安全的相关提醒工作。如,以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标识将滨海区域的危险等级进行划分,尤其是在危险地带设置防护设施,使滨海旅游者可以简单清晰地辨别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其次,在旅游设施方面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引进滨海旅游娱乐设施、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同时,要对旅游娱乐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运行安全性。再次,在滨海救生设施设备方面,要保证数量和质量,设置充足的公用紧急救生设施,如游泳圈、救生绳索、救生衣等,确保滨海区域的急救设施完好无损、数量充足,且放置在摆放明显、取用方便的位置。最后,在安全救援设施方面,一是保证安全监控设施齐全,如设置视野开阔的海边望台,可以观察到海上旅游者的旅游安全;二是有摆放明显且分布均匀的安全报警设施,使其容易被旅游者发现,在安全隐患多的地区设置较多报警设施;三是设置救援配套设施,如医疗救助设施、药物等。

2.加强面向游客的滨海旅游安全教育和宣传

为了避免滨海旅游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增强游客的滨海旅游安全防范意识。滨海旅游中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内陆地区,缺乏滨海危险防范知识,对滨海旅游区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造成滨海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滨海旅游者的旅游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例如,游客在参与有危险性的滨海旅游项目(如,冲浪、潜水等)前,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安全操作规范教育和说明,禁止未参加培训而参与高危险旅游活动。

一方面,要对滨海旅游者进行必要的滨海知识教育和宣传,使旅游者基本了解滨海区域的自然特征,熟悉滨海区域的环境,使游客能够自己判断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传授滨海旅游者滨海危机自救知识,即使遇到滨海旅游事故,也能进行简单的自救或者进行正常、合理的求助。另外,合理引导滨海旅游者,使其树立滨海旅游危机意识,引导旅游者依据自己个体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参与相关滨海旅游娱乐项目,遵守滨海旅游区域的相关规定,配合景区管理人员管理,从而降低不可预测的滨海旅游安全事故。

3.建立滨海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预警是预防旅游安全事件的有效手段,提高海洋预警能力,在灾害之前实施有效的预警和处理,可以有效地遏制、消除危机事件的形成与爆发,把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相关海洋预警机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框架下,国家海洋局出台了《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国家层面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重大海洋灾害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海洋、气象部门合作,及时获得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并及时作出处置,并制定应对突发性天气灾害的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在发生灾害天气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疏导游客,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建立滨海旅游安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

4.加强对安全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提高安全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养,可以大大的降低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旅游安全的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也可以为旅游者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首先,强化安全服务意识,使安全从业人员能时刻以旅游者的安全为首要任务,从而减少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处理制度,培养其安全责任感,使安全从业人员以维护旅游者的安全为使命;再次,不断加强安全从业人员的一系列培训工作,培养安全从业人员的救援技术,掌握各自岗位的安全职责和安全技能,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和技能考核;最后,保证安全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保证安全救援队伍人员的充足、专业。

[1]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23(1):87-94.

[2]Hall C·M,Page SJ.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Place,and pace(3rded)[M].London:Abingdon,Oxon:Newyork,NY:Routledge,2006:292.

[3]王琪,邵志刚.我国海洋公共管理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23-28.

[4]郑向敏.旅游安全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5]王锋.关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4).

[6]杜贵爱.中国海洋旅游安全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7]叶鹏,王凤霞.旅游者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建模与仿真[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108-112.

[8]周国忠,张春丽.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5,25(5):724-727.

[9]王占坤,徐丛春,周怡圃等.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述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4).

[10]林宪生,曹静静.海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

[11]CaldwellLL,SnithEA.Leisure:AnoverlookedeomPonentofh ealthPromotion[J].CanadianJournalof PublieHealth,1988,79(2):44-48.

[12]袁本坤等.青岛市海洋灾害及其防御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

[13]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14]张西林.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制初探[J].经济地理,2003(7):542-546.

[15]汪小春,叶伟华,孟丹.滨海地区旅游设施评估体系探索——以深圳市大鹏半岛为例[J].规划师,2011(1).

[16]张丽伟,沈和江,郭任聪,张建春.滨海旅游区安全管理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以唐山滨海旅游区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

[17]郑向敏.重视滨海旅游安全问题[N].中国海洋报,2010-06-25(007).

[18]县彦宗等.浙江省海洋灾害与防御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0):106-109.

[19]国川,韩增林,李悦铮.辽宁省海洋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6):50-55.

[20]张钟元.滨海旅游地游客安全期望与感知的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1.

[21]王芳,朱大奎.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2012(1).

[23]高维全,李悦铮.基于旅游体验导向的烟大轮渡港旅游景区开发路径分析 [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2).

猜你喜欢

滨海旅游者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滨海白首乌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滨海顶层公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