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适
2015-02-13鲁丹凤
鲁丹凤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检验个人能力、实现经济独立甚至自我追求的重要人生过程,是人生中的关键转折点。但激烈的客观就业环境、日益加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个人家庭现实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众多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认识就业过程中常见心理困扰并引导大学生学会分析和调适,对大学生本人、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我认知失调及调适
1.自负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实际上,高自我价值感是优秀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求职期间人才众多,优秀者比比皆是,高期望易引发强烈失望。
具有一定自负心理的毕业生,应学会客观审视自己,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同时适度听取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就业面试过程中,也应落落大方、谦虚谨慎地表现自我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请求亲人与老师的帮忙和指导。
2.自卑心理
某些毕业生认为自己不是名校毕业,或专业不热门,或相貌普通;既没有权势关系,又没有金钱后盾,自卑感油然而生,进而在求职中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胆怯畏缩,在面试的公众场合不能放开自己,从而错失良机。
面对自卑心理,首先应客观、全面看待。其实,心理学理论认为,自卑是个体前进的动力,但过度的自卑会使人在有限的机会面前萎靡不振,甚至错失良机。大学生需客观认识自我,发掘自我优势,并在面试过程中不断进行积极暗示,抱着“我一定行”的信念,努力克服自卑的心态。在面试介绍过程中,尽量用客观的事实陈述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我能胜任”的能力和成就感。
3.攀比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倾向于和别人进行比较,看到别人的就业机会总是非常羡慕,有时在面临非常适合自己性格等方面的工作单位时,由于和其他人的工作机会有所差别而不满、犹豫甚至放弃。这种心理不仅体现在就业过程中,还会延续到就业后,扩散到生活中,使得带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一切不满,自怨自艾。
面对攀比心理,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看到别人或者找到的工作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另外,要学会和自己比较,发现长期的择业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树立坚定的信心。还可以不断增强自身就业实力,克服负性攀比,实现自我。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择业中表现为缺乏主见和竞争意识,择业观被他人所左右、为舆论所左右,不顾自己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随波逐流。有人看到别人报考公务员,即使工作性质与自己性格、兴趣不符合,也要跟风去试一试;有人看到别人报考研究生,觉得研究生学历高好像也很好,即使自己对研究和深入学习没有兴趣,也报名补习班做准备。
其实,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集体,但过度从众行为则会人云亦云,丧失个人特色。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为寻求社会秩序的认同,遵循当前社会价值取向无可厚非,但要避免盲目顺应潮流,别人的选择可作为参考,同时要学会科学、客观地了解自我以及就业环境,综合经济、地域、个人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尽量选择符合社会、家庭、个人意愿的工作岗位。
二、情绪困扰及调适
1.焦虑心理
“能不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能否在面试时正常发挥、完美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单位二选一好像选错了,万分遗憾怎么办?”这些都是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在担心的问题。应该说,这种担心是正常的,但一些学生为此负担过重,产生了心理焦虑甚至到了精神高度紧张、饮食睡眠差等问题。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到就业就心理紧张不安,这些就不是正常的表现了。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可通过适当的倾诉、运动宣泄和放松自己;也可尝试理性情绪法,对绝对化、糟糕至极、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模式进行辩驳,抽取出非理性观念,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的困扰”“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暂时找不到各方面都满意工作”“现在没有找到工作不代表以后也找不到”等合理思维替换不合理思维,走出焦虑情绪的困扰。严重焦虑情绪者,应该求助心理咨询的帮助。
2.挫折心理
某些大学生因为就业处处碰壁、单位不理想,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失落悲观的感觉,还有的毕业生甚至把找工作不顺和“人生失败”画等号,进而否定自己,感到苦闷、失望和无奈,甚至发展为严重的抑郁情绪。
遇到这种苦恼的毕业生,首先要要学会积极的思维方式,学会将思维中的负性词语改为正性词语。例如将“我觉得很无奈,又失败了”改为“现在,我还有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可以做”“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面试不合格或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不等于人生失败”等;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的工作乃至人生目标应适时调整,甚至可以“曲线救国”,先就业再择业,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职业选择完成人生目标。
三、人际交往不良及调适
1.依赖心理
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有的大学生在就业中独立意识不强,认为家人、学校有帮助自己落实工作单位的责任,放弃自我努力;或需要做出重大选择时又不能自主决断,一旦受挫,就会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
大学生应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但同时要克服择业依赖心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依赖心理往往使人缺乏独立,由于被迫屈从又会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因此应积极克服依赖心理,提高独立能力,在就业中积极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会从行动中锻炼和积累勇气,积极展现自我,通过行动上不断累积的成功来增强自己独立的成就感,强化自主行为。
2.羞怯心理
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面试过程中太过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最终影响面试效果甚至最后的就业选择。
如何改变择业羞怯心理?第一,平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投身兼职事业中,甚至可提前参加多场就业招聘会,通过多次面试了解用人单位关心什么问题,与经验丰富的同学交流、请教。第二,要留心积累面试技巧,提前做好自我介绍、项目论述等准备,并有意识地进行模拟面试,试着多讲几次,熟练的表现也可促进临场发挥效果。第三,采用“自我暗示法”。当临场产生胆怯、紧张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如“放松下来,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能应付的”等,临阵做几个深呼吸,都可以有效缓解羞怯心理。
四、择业动机冲突及调适
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由于多方面问题悬而未决,尤其是面临的选择太多时更是犹豫不决,经常产生动机冲突,引发心理困扰和行动上的迟疑。
1.双趋动机冲突
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地方?选择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选择留学、考研还是直接就业?这是很多毕业生都会思考和纠结的问题。大城市自我发展机会多,小地方人际资源丰富且环境熟悉,大企业薪酬福利高、培训深造条件成熟,小公司挑战大、发展空间宽松,留学考研可增长见识提升学历,直接就业可积累社会经验,实现经济自由。两个都想要,但只能选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形成双趋动机冲突,造成心理压力。
2.趋避动机冲突
有些大学生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过大不想就业而决定考研,又担心考研辛苦或考研失败,徘徊在就业与考研之间无法抉择。或者面对两个就业岗位时,一个薪酬不理想,另一个发展空间不大,两个都不满意,但受条件限制,只能放弃一种,接受一种,就像陷入了“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形成趋避动机冲突。
3.双重趋避动机冲突
有的择业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又会产生某些痛苦,对个体来讲吸引与排斥并存,从而产生进退两难。例如,选择企业工作,有利于专业发挥与个人发展,但工作辛苦,离家远;如果选择学校任教,性质稳定,环境安逸,但待遇不高,又不符合个人兴趣,形成了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不吃鱼又馋嘴”的双重趋避动机冲突,造成毕业生心理困扰。
4.择业动机冲突调适方法
难道工作真的那么难找吗?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若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采用发散灵活思维,不机动变通,甚至只顾眼前忽视长远,找工作确实会带来很大困扰。那么,面对上述心理动机冲突应如何解决呢?最重要是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正确的分析抉择:一是根据自己的需求、专业特点、能力、兴趣与性格特征等因素;二是根据就业市场和社会环境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到知己知彼;三是树立良好就业心态,接受不能马上找到理想工作的现实,先就业再择业,摆正位置、放远目光、抛弃偏见,就会有利于化解动机冲突,对实现就业大有帮助。
[1]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教育探索,2007(3):106-107.
[2]金怡,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323-234,238.
[3]从建伟.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促进择业成功的举措[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方成智,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