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赵秉文诗歌的艺术风格
2015-02-13石韶霞
石韶霞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赵秉文诗歌艺术风格多样,其中以语言的平淡自然和诗风的简淡沉郁尤为突出。
平淡自然一直是宋人所标榜和崇尚的最高艺术境界之一,王安石曾指出这种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苏轼作诗也提倡“发纤稼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周紫芝《东坡诗话》中云:“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余以不但为文,作诗者尤当取法于此。”而这种平淡自然的风格也是赵秉文所追求的,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
一、平淡自然的语言
刘祈《归潜志》载:“赵闲闲教后进为诗文,则曰:‘文章不可执一体,有时奇古,有时平淡,何拘?’”虽说是对文体的要求,但不难看出,诗歌语言平淡也是赵秉文所欣赏的。诗人在对景物描写的诗歌里犹见一般,如《袭香亭二首》其一:
小桥虹影截波光,面面荷花镜里妆。风月要知无尽藏,一亭分作两亭香。
第一句是实景描写,由于这座小桥的存在,遮挡了部分的阳光,因此投射在水面上,如彩虹一般。朵朵荷花在月光的映射下,如刚出浴的少女一般,晶莹剔透。面对此景,诗人生发联想,这座袭香亭要是知道风月的能量无尽,可普照一切的话,那么,当初它会不会后悔自己这么吝啬地去独享这份美好呢?诗人给出答案,“一亭分作两亭香”。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这样如痴如醉景色的情有独钟,全诗无矫揉造作之态,句句清新自然。《香山》“山秀熏人欲破斋,临行别语更徘徊。笔头滴下烟岚句,知是香山镜里来”,全诗充满了对香山的赞美之情。诗中无一句在说香山之美,却处处可见香山美。语言质朴自然,毫无堆砌之感。再如《辽东》:“几家篱落枕江边,树外秋明水底天。日暮沙禽忽惊起,一痕冲破浪花圆。”河水的旁边,稀稀落落地坐落了几户人家,窗外树木葱葱,一轮圆月高挂天空,夕阳西下,禽鸟纷纷回家,只留下掠过水面荡起的波痕,万物似乎再一次地归于平静。语言明快自然,使整首诗歌也披上了自然清丽之美。用清新平淡的语言来表现诗人洒脱的情怀,也是赵秉文诗歌中的一绝。如《达北京》:
小车日日碾征尘,卧即看书坐欠伸。露宿风餐二千里,青山无处不随人。
诗中虽然写出了诗人的长途跋涉,以及在路途中的艰辛,但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诗人的雅兴,“青山无处不随人”,有青山绿水作伴,即使是“露宿风餐”,也可“卧即看书”。全诗语言平淡清新,毫无雕饰之语,但诗人的这种洒脱已然于无声之中传达出来。
诗歌中也有表现诗人闲暇之雅兴,如《题扇头》:
文书勾引黑甜乡,倦枕抛书午梦长。梦里棋声惊雨雹,觉来窗隙有斜阳。
午梦之中,雨雪冰雹,似下棋的声音,噼里啪啦。午梦之后,发现窗隙有丝丝斜阳余光。此诗是午休的一个插曲,却给平淡寂寥的生活增添了些许的乐趣。全诗用语自然质朴、明白晓彻。再如《暮归》:
看孤岛入重云,不觉青林雨气昏。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
此诗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由于诗人对自然景致的贪看,不觉天已漆黑,这时云雾缭绕,已看不清前方的任何事物了,这时,忽然抬头一看,已经到村口了。“贪看”“不觉”“行过”“忽从”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的节奏紧凑有序,自然妥帖,且语言明白如话,朴质易懂。《和舜元杂诗二首》其一“瘦马龙钟两鬓花,敲门避雨野人家”,通俗易懂,用语朴实,但一幅避雨图如在眼前。《嵩山道中二首》其二“屋头山色静无埃,竹里柴门水际开。惊怪篱中犬迎吠,有人知自碧嵩来”,诗人用清丽明快、素净自然的语言,描山摹水。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状动态,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使全诗妙趣横生。
二、沉郁简淡的诗风
由于秉文“仕五朝”,经历了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这么长时间的跨度,使得诗歌表现风格既忧郁深沉,但有的又不乏清纯简淡。
(一)沉郁
沉郁的诗风在赵秉文的诗中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他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爱国、战争的诗歌中。诗中透露出了诗人沉重复杂的感情,语重情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如《听雨轩》:
无田妻啼饥,有田稻蟠泥。等为饥所驱,贫富亦两齐。
雨中窗下眠,窗外芭蕉雨。置书且安眠,催租吏如雨。
面对贫富不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象,诗人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无能为力,诗中充满了诗人爱民的情感。全诗感情真挚深沉,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的苦难,一方面诗人的那种爱国爱民以及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整首诗笼罩在一片悲凉凄楚的氛围之中。再如《猛虎行》:
猛虎在深山,一怒风林披。朝食千牛羊,暮食千熊 。虎暴尚可制,人还寝其皮。旄头飞精光,落地为积尸。焚山赭草木,血征成污池。万灵泣上诉,生民将何为。帝怒敕六丁,雷电下取之。埋魂九泉底,厌以泰山坻。然后天下人,颇得伸其眉。寄言颠越者,毋俾育种遗。
诗人认为老虎的凶残“尚可制”,但是人呢?“旄头飞精光,落地为积尸。焚山赭草木,血征成污池。”百姓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已苦不堪言,唯有“泣上诉”,最终还天下,还百姓一个“颇得伸其眉”的清平世界。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控诉了统治者的暴政,透露了诗人沉痛压抑的感情。通篇感情基调深沉无奈。再如《仿老杜无家》:
弟妹他乡隔,无家问死生。兵戈尘共暗,江汉月偏清。
落日黄牛峡,秋风白帝城。中原消息断,何处是秦京。
江汉月夜模糊不清,黄牛峡也只剩落日的余晖,而白帝城也被飒飒秋风所侵袭,这恼人的景色、悲怆的色彩,原来是战争爆发了,使得许多家庭“弟妹他乡隔”。诗人的萧瑟心境通过这忧怆之景表达了出来,委婉深沉。全诗以景衬情,表现的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不幸,有家归不得、亲人相聚不得的愁慨。再如《杂拟十首》之一、二、三、七,反复诉说的是自己壮志无法实现的无奈。如其七“空斋日无事,起坐横鸣琴。明月入我 ,照见万古心。古风不复还,中有太古音。置琴 壁上,吾道无古今。”诗中无一字在说爱国,看似诗人过的是一种萧散悠闲的生活,但诗中却处处可见爱国。由于自己的爱国之心无法得到实现,那只有寄情于“鸣琴”之间,只有明月可照我的万古之心,即爱国之心,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二)简淡
简淡的风格也是诗人着力描写的。宦海浮沉,诗人体会最深,因此“真淳简淡似陶渊明”的风格成了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最爱。赵秉文此类的诗歌大都是对淡泊高远、简淡和境界的一种追求。如《过水》:
夕阳山谷处,平照大河流。漠漠云间树,悠悠天际舟。
黄尘随匹马,白水自双鸥。会得闲中趣,浮生半白头。
夕阳、河流、山树、小舟、马匹、双鸥,这些词语应用得非常柔和,无不传达了一种与世无争、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会得闲中趣,浮生半白头”,偷的浮生半日闲,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人生的惬意、自得自适的追求,真淡平和,一任自然。再如《郎山杂咏十首》如《天城》“造化抟清气,秀出天城山。青松伴僧老,白云如我闲”,诗人对闲云野鹤式生活的倾慕,全诗简淡平和。再《遂初园八咏》之《归愚庄》“草屋三四间,榆柳八九本。僮仆足使令,鸡犬应指呼”;《闲闲堂》“低头拾红叶,仰面看青山。朝听新泉响,暮送飞鸟还。清晨了人事,过午掩柴门”;《翠真亭》“时携一壶酒,来此据胡床。鸟啼白日静,花落春风香”,诗中流露出来的是诗人对归隐田园、淡泊简洁的追求,全诗真淳质朴、简淡自然。《穷愁二首》:“何处新秋好,飘萧意欲仙。乍凉新雨后,欲曙未明前。莎影蛩吟地,松梢鹤唳天。物情无好丑,适意各天然。”追求的是一种天然的境界,平淡冲和。《塞上四首》其一“穷边四十里,野户两三家。山腹过云影,波光战日华。汲泉寻涧曲,樵路入云斜。随分坡田罢,还簪野草花”,尽显诗人怡然自得、优悠平和的神态,语言清丽自然,形成了简淡真淳的风格。
可见,赵秉文的诗作既充满了自然平淡流畅之美,又有沉郁之风,而这正是其诗歌艺术风格最鲜明的特征。
[1][宋]王安石.王荆公诗注补笺.题张司业诗[M].李壁,注.李之亮,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
[2][宋]苏轼.苏轼文集.书黄子思诗集后[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宋]周紫芝.竹坡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金]刘祈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附补遗(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