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窄读”撬动学生的积极阅读

2015-02-13周若鹏

英语教师 2015年8期
关键词:北海公园洞庭湖游玩

周若鹏

以“窄读”撬动学生的积极阅读

周若鹏

“窄读”(narrow reading)是指对有限的题材进行大量的输入,再逐渐扩大范围。针对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Stephen Krashen的“窄读”理论、现行教材的特点以及展示教学实践案例,指出“窄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兴趣,为阅读创设期待、赋予阅读真实的目的并寻求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窄读;阅读材料;拓展阅读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五级要求“课外阅读量达到15万词以上”,这表明学习语言,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阅读量的增加与阅读能力的提高不都是成正比的。很多英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会花大量时间在阅读课堂上教语言知识、语言策略、阅读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做大量的阅读题,至于学生是否能读懂甚至是否读得有趣就不关注了。这种阅读课上大量的讲解与课后大量的阅读练习的方式呈现的是教师的单向信息输入的模式,忽视了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会让学生更讨厌阅读,极易产生读得多不等于读得好的不良效应。学生不会积极阅读,其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更无法通过阅读学习语言,且不用说获得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

斯蒂芬·克拉生(Stephen Krashen)(2012)认为要改善语文能力(Literacy)危机需要依靠一种许多人生活中非常缺乏的活动:阅读。他通过大量研究资料揭示教师的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功效。Stephen Krashen的这种观点并不是排斥教师教学的作用,而是认为教师没有在阅读教学上使用正确的方法或者高效的手段。斯蒂芬·克拉生的研究显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做的工作是:鼓励阅读,并且落实。对于如何鼓励阅读、提升阅读兴趣,他提出了很多见解。Stephen Krashen(2004)提出“窄读”(narrow reading)理论,指要对有限的题材进行大量的输入,再逐渐扩大范围(Acquirersobtain agreatdealof inputin anarrow rangeof subjects and gradually expand.)。也即要求对同主题的内容进行反复输入,在反复“窄读”中使语言得到强化并内化,这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

二、实践背景

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教材《英语(新标准)》是基于主题来编写的,每个模块一个独立的主题,编者试图结合各模块的主题从多方面强化语言技能训练,关注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等。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通过几篇有限的阅读材料对广泛的题材进行接触,其局限性在于,学习者对教材中的一些阅读材料缺乏相关的背景图式,并且对同主题的阅读内容缺乏反复的输入,由此可能产生不可理解的输入(Incomprehensible input)。笔者尝试借鉴“窄读”(narrow reading)的理念,通过“同主题”“反复”的输入帮助学习者形成相关的图式信息和背景知识、熟知一个主题的内容,使得语言输入更大程度的“可理解化”,以克服学习者的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撬动积极阅读。

三、实践探索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即从其他材料里选择部分内容补充教学。“窄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课文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到阅读与课文有关联的作品(程晓堂 2002)。例如,从课文出发,拓展到阅读文章的作者传记、对课文作者作品的评论或者是作者的其他作品;从一篇课文出发,扩展到与课文题材相同、体裁相同、主题相关、内容或写法相似的其他文章;从节选课文拓展到阅读完整的作品;对课文涉及的电影名,可以拓展阅读其电影脚本并观看原声电影。通过这些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使教材同主题内容更完整、更全面;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这种“窄读”更加符合学习者多方面阅读的需求,能提高学习者阅读的主动性。

以《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下册)Module 8 Time off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围绕主课文,基于“同主题”“反复输入”的理念,展开了以下内容的“窄读”活动。

(一)活动一:教材Unit1对话的拓展阅读

教材内容:A visit to Beihai Park

阅读衔接:Information about BeihaiPark(如下文所示,选自《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下册教材配套作业本)

在阅读了课文关于三个好朋友去BeihaiPark的一次旅行之后,教师以BeihaiPark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相关BeihaiPark的介绍。

课文对话主要谈论去BeihaiPark游玩,但是对话中缺乏对该公园的信息介绍,班上的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也没听说过这个公园,完全没有真实的感触。因此,增加了一段介绍BeihaiPark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搭建背景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

主要教学活动:

1.导入:课文对话完成好之后,教师提问:Do you want to know moreabout BeihaiPark?于是将学生从去北海公园游玩的情景过渡到新的阅读材料:介绍北海公园。

2.以问题为引导,以地图为辅助,要求学生寻找和提取信息,了解并谈论北海公园的地理位置、历史、大小等。所提供的地图激发了学生了解北海公园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提出阅读的要求,即基于四个问题(Where is it?How old is it? How large is it?What can you see/do there?)介绍地图。

3.完成词义推测题。学生在处理文章信息的同时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既扩充了课外词汇又增加了课文词汇(如:take up,over)的复现率,同时使阅读策略也贯穿其中。

4.寻找最美的表达。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美,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这是储存信息的过程。很多学生表示喜欢如下结构:Ithasa history of...including...;Ithas an area of...w ith...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结构,一起诵读、感悟,体验语言;然后让学生仿写句子,介绍家乡的美景;最后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hometown?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二:教材Unit2课文的拓展阅读

教材内容:Betty’s wonderful time in Zhangjiajie

阅读衔接:Betty’swonderful time in Dongting Lake(如下文所示)

教材中Unit2课文是Betty给父母的一封邮件。邮件中Betty介绍了自己在张家界的旅游经历,并在文末指出自己第二天将要去洞庭湖(Tomorrow we’re going to Dongting Lake,the second-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这个结尾意犹未尽,不禁勾起读者想去洞庭湖看看的欲望。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改编了一篇关于Betty去洞庭湖游玩的阅读材料。

该文描述了Betty在洞庭湖的游览经历,是对Unit2课文的补充,帮助读者深入Betty的游玩路线,了解和欣赏更多风景名胜,同时也可不自觉地引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主要教学活动:

1.导入:和学生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引入洞庭湖的话题,播放一段展示洞庭湖风景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了解洞庭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之后,教师以四个问题(Where is it?How old is it?How large is it?What can you see/do there?)为引领,设置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通过看图并结合所观看的视频与同伴一起讨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大小等。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请学生介绍洞庭湖(如图1所示)。

2.了解了洞庭湖的基本信息之后,指导学生阅读Betty游览洞庭湖的经历,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在地图上指出Betty游玩的大概路线(如图1所示)。

3.介绍完Betty的游玩线路后,教师启发思考:Did Betty like the trip?How do you know?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并呈现讨论结果。教师再次启发:What do you think of Betty’s trips to Zhangjiajie and Dongting Lake?Do you love these places?Why?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个人见解。以Betty的“Whatawonderfulworld!”引发Love thenature,love theworld的意识。

四、实践分析

以上的两次“窄读”活动是基于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案例中,学生表现比较踊跃,阅读兴致较高,这主要的原因是阅读材料关注到了学生的阅读动机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有意义的交流机会,满足了学生对阅读的需求,从而使得学生积极地去阅读。“窄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

(一)“窄读”创设了阅读期待

教学案例中所选的阅读材料都是与教材内容相衔接的,都是在为教材内容提供背景图式。如,设计“活动一”时,教师推断出学生可能对北海公园不是十分了解,也正因为如此,阅读介绍北海公园的信息才是必要的,阅读话题才对学生有吸引力,从而创设了阅读期待,学生在这个阶段的阅读兴致高涨。在“活动二”中,因课文结尾处提到第二天要去洞庭湖游玩,教师借此引入洞庭湖的话题,搭建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阅读期待,激发了阅读动机。

(二)“窄读”赋予阅读真实的目的

为什么让学生阅读,其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和设计阅读活动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当阅读具备真实的目的时,才有可能促成学生的积极阅读。教师在赋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的同时,如果能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如学生的生活需求、交流需求、娱乐需求、自我展示需求等,那么就可以激发其更大的阅读热情。在“活动一”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阅读任务是看地图介绍北海公园,教师以问题和地图为引领,极大地弥补了学生在图式方面的不足,这种阅读活动贴近生活,目的明确,真实而有效。在“活动二”中,视频里洞庭湖美丽的景色和和谐的生态环境令学生向往,激发了他们要亲自跟随主人公Betty去看一看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提出阅读的要求,即根据阅读材料在地图上指出Betty游玩的大概路线,这种阅读是真实、令人愉悦的,因此能撬动学生的积极阅读。

(三)“窄读”要寻求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只有让阅读和生活有联系时,学生才更有阅读的欲望,阅读才更有意义。在选择“窄读”材料时,教师要分析阅读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寻求阅读中的情感因素,为阅读找到生活的出口。如,“活动一”从介绍地点的话题导入到介绍学生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使阅读生活化,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家乡意识的情感态度;“活动二”以Betty感叹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为契机,以问题为引领,开展讨论活动,切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是为阅读找到了生活的接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祖国意识,在阅读中将积极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五、结语

语言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量的积累,这个量的积累是需要通过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以及不同的输入形态来实现的,这样既可以维持兴趣,又可以增加“复现”的次数以增强记忆。“窄读”是实现对语言输入量最简便的方法,它通过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补充相关题材或体裁的阅读,有助于实现五级标准所规定的15万词以上的课外阅读量的目标,它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机,它是基于阅读更能让人愉快,并且能带来培养阅读能力以外的益处,因此是一种能有效激发积极阅读的方式。

引用文献

程晓堂.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斯蒂芬·克拉生.2012.阅读的力量[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Stephen Krashen,S.2004.Applying the Comprehension Hypothesis:Some Sugges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Language Teaching,(1):21-29.

作者信息:325000,浙江 温州,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中学

54127655@qq.com

猜你喜欢

北海公园洞庭湖游玩
游北海公园
走,游玩去
北海公园盆栽荷花无土栽培初探
小蚂蚁去游玩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女性手游玩家
好一个洞庭湖
北海公园
洞庭湖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