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教学探析
2015-02-13朱艳红
朱艳红
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教学探析
朱艳红
英语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是通过认知手段实现的,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隐喻是联结语言和认知的纽带。多义词的词义扩展不是任意的、毫无规律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本文对隐喻认知模式进行阐述,并分析了一词多义形成机制,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隐喻理论,明确隐喻认知模式,了解词汇形成的本质,促进学生对词汇隐喻意义的深层把握。
隐喻;一词多义;创造思维;词汇教学
词汇发展与客观存在以及人们不断发展的认知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前许多学生付出很大精力记忆词汇,但真正能看懂具有一定难度的英语读物,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或口头交流的学生只占少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二是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核心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没有认识到英语多义词所具有的强大表达力。
一、隐喻认知模式
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是通过认知手段实现的,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隐喻是联结语言和认知的纽带。隐喻思维产生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借助隐喻,人们可以用已经存在的词语来谈论新的尚未命名的食物,可以表达一些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更加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丁毅伟 2007)。
概念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结构隐喻是一种概念的结构域的延伸,以指称另一概念。如Mother从母亲引申到根本、源泉,然后又到修女院院长。
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符号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体和物质,因而可以对其进行指称量化,以获得区别特征的认知映射(王燕 2007)。很多实体名词的词类转化也属于词类,如名词转化为动词或形容词。例如,father一词由名词意义父亲引申为成为父亲,再到创立新思想、创造新方法等意义。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概念。人们将上下、前后、深浅等原始域的方位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目的域的抽象概念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隐喻。如处于较好状态为上、社会地位高为上、数量多为上等,如The upper structure,in higherspirits,up to...
概念隐喻在英语语言中大量存在,对概念隐喻的学习有助于了解词汇形成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词汇隐喻意义的深层把握。
二、一词多义的形成机制
语言忠实地反应了时代精神。为了表示新事物、新产品,可以借用另一种语言或赋予已有词汇新的含义,最简洁的方法就是使已有词汇增加新意义。因此,一词多义是一个先进文化的标志。多义词也体现了语言经济、简洁的特性。试想,如果没有多义词的存在,学习者的词汇记忆负担将是多么的庞大。
当一个词的意义确定后,就为今后词义的扩展和缩小奠定了一个原点,即原型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发展,一个词的原型意义会变成几个,甚至几十个词义,使词义越来越丰富。一词多义是指某个具有多个意义的词项。赋予一个词项多个含义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在英语中多义词普遍存在,有数不清的例子。例如,fair一词就有公正、诚实,相当好的、天气晴朗的,充足的,皮肤白皙的,颜色浅的等含义;set一词具有126个意义,同时set与副词搭配又有26个短语组合。一个词具有越多的词义,就越有可能代表知识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更多层面。
对多义词的研究方法有历时和共时两种。历时角度:研究一个词的语义怎样随着时间的发展从基本含义发展到现在的一词多义状态。共时角度:研究中心词义与次要词义的相互关系。词的中心词义可以看成是最经常使用的意义。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与中心意义相似;在某些情况下,在基本词义之后出现的意义会成为中心意义。如prevent的中心意义是阻止发生,其基本意义是预测,在今天的英语中已经不用了。
(一)隐喻的图示结构
英语词汇意义对语境依赖性很大。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性”,即单词有些是整体的相似,有些是细节的相似。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连续体。语义扩展具有辐射性和联结性,辐射性指词汇以基本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形成次要意义。联接性是一个语义过程,一个词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变化,逐渐生成新的词义,最终生成的词义与基本意义之间已无意义联系。
Taylor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非有一个共同的意义特性,而是通过意义链相连,相邻的义项享有共同的特征,不相邻的义项语义差别则相对较大(金朋荪、李艳达 2012)。表示为:A→B→C→D。
在这个意义链中,A与B因为某种共有的特性而相互联系,C由B引申而来,再从C到D,依次类推。A与D两词的意义差别可能很大。由此图示可以看出,存在于意义链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意义延伸的起点。义项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隐喻来实现。以head一词为例:
He shook hishead in disbelief.
They finished the season at the head of their league.
He usually stays quite calm inmeetings but this time he just lostishead.
She hasa good head for figures,so I’m notsurprised thatshe becamean accountant.
You shouldn’t letyourheart rule yourhead.
在以上5个句子中,以原型意义“头”为起点,扩展为顶端、理智、头脑和理性认识几个意义。
Langacker提出网络模型,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通过范畴化关系形成一个网络,有些处于更加中心的位置或者说更具备原型性。借助隐喻认知机制词义通过某种相似或联系从原型意义扩展开来。
当人们看到ring这个词时,在头脑里浮现的词义是“戒指”(gold ring),因此ring的原型义项就是佩戴在手指上的圆形首饰;由此引申为耳环(ear-ring),从原型义项扩展出另一个义项“圆形的饰物”,然后再次抽象,表示“环状物”。ring也指秘密的非法团伙、帮派和集团,如a drugs ring(贩毒集团)。
(二)隐喻的相似性
1.喻体和本体
隐喻是以“相似”和“联想”为基础,是建立于两者间相似性的一种比较。用于表达某一事物的词被应用于另一个词,带来词义变化或词义的延伸。例如,wheel的原型意义是圆圈,借用隐喻认知模式的方法,不难推测出“轮子、方向盘、旋转”等非原型义。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Layoff:The argument collaps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is shaky.Foundation,在这两个句子中shaky、collapse本是用来描述建筑物的,现在用于描写理论。这里是把抽象的理论看作具有实际形体的建筑物。
2.大量词义的演变是通过隐喻实现的
隐喻的基础是两个事物在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将喻体和本体联结起来,可以用原本指示某一事物的词指代另外一个事物。这种相似性主要有三种情况:形状的相似,功能的相似和褒贬语义的相似。
形状的相似:branch(树枝分部,分店);head(头),at thehead of the table(桌子的顶端,排头);neck(脖子,颈部物体的细长部分),the neck of a bottle(瓶颈);aneck of land(地峡)。
功能相似:fruit(水果),the fruitof your labors(成果);coat(外套,外衣涂料层;覆盖层),to give thewallsa second coatofpaint(给墙刷上第二层的涂料)。
褒贬语义的相似:pig(令人不快的人);peach(桃子,特别漂亮的人或东西)。
在英语中隐喻可以使许多词汇成为相似的隐喻,从而形成一个单独的语义场,为词汇学习提供便利。
Time ismoney.美国人对时间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许多与金钱有关的动词如赚取、花费、节省、浪费等都可以与之搭配使用。因此,使用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更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词汇能力,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深刻地领悟和利用词汇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加以深层的挖掘和提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综上所述,词汇语义扩展呈线性或辐射状,是一个词义彼此联系的网络,而且各个词义在适当的语境中都不难理解,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和经济性。因为许多词汇在词义扩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保留了原型意义,这样不必增加词汇量,只是扩大词汇可以表达的意义范围。一词多义就是通过认知手段由一个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的过程。
(三)隐喻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不仅仅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在认识事物内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发现、产生新关系,形成新组合、新模式。相似性是二者关系的基础。
如前所述,隐喻作为人们认知和建构世界的方式,对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隐喻认知和创造性思维之所以存在内在关联,主要是因为事物都具有相似的基本属性,以及人们对事物之间感受上的相似性。隐喻的认知机制是以认知思维为主,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和认识的方式和机制(刘家荣 1997)。可以说,隐喻认知也是一种相似性思维,即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几何相似性、结构相似性、运动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导致新的认知思维活动。
当人们无法应用已有的概念描述和反映新生事物,往往会借助已经存在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加深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因此,隐喻的核心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熟悉到陌生、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外一种事物,利用事物间的相似性,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而这个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杨小红 200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隐喻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对隐喻认知的成功运用。
三、一词多义教学
多义词的词义扩展不是任意的、毫无规律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逐渐渗透隐喻理论,使学生意识到一词多义的形成正是依赖于隐喻这样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树立起一种词汇学习的隐喻观,从隐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词汇与词义的关系。
利用隐喻理论讲解多义词,在词形和词义之间,通过隐喻理论创造出一个没有穷尽的词汇网络,可以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利用隐喻理论指导词汇教学,能极大程度地提高词汇学习效果,教师应经常提醒学生多发现、多总结隐喻现象,逐渐形成自己的隐喻体系,并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应用。
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词汇原型词义的学习
如果把英语词汇视为一个原型范畴,词汇的基本意义则可看作原型词义,在词汇学习中首先应注重原型词义的理解与应用操练,积累一定数量的核心词汇,为后续词汇意义扩展与延伸奠定基础。
(二)运用隐喻思维,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词义的发展和演变是通过认知手段实现的,是隐喻思维的结果。隐喻思维将生活中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马瑞贤 2007):
Kill thisboring hours(消磨无聊的时光)。
a bed of roses(称心如意的境遇)。
(三)英美文化学习
英语词汇学习常常与英美文化学习联系在一起,因此应将词组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与禁忌,对于同样的客观材料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假设与期待。通过词汇词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而且掌握了成语的意义,无形中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法,扩大了词汇量。
四、结束语
莱可夫和约翰逊(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道:“隐喻充斥于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其性质基本上是隐喻的。”借助于隐喻理论分析一词多义的形成机制,教师理解了一词多义的原理,相应调整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学生能够发挥拓展性思维,探究新词义的由来,从而使英语词汇学习成为一个主动探究、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
引用文献
丁毅伟.2007.隐喻思维的认知基础[J].北方论丛,(5):67-69.
金朋荪,李艳达.2012.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16):145-146
刘家荣.1997.多义词over及其语义链[J].现代外语,(2):65-66.
马瑞贤.2007.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136-137
王燕.2007.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187-188.
杨小红.2000.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及隐喻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3):121-124.
Lay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作者信息:113122,辽宁抚顺,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zhuyanhongfs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