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思考

2015-02-13宋丽影赵临龙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数理数理统计经济学

宋丽影,赵临龙

(安康学院 数学与统计系,陕西 安康725000)

专业发展与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各项教学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学校的名望和社会地位[1]。因此,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打造特色专业和热门专业,专业发展与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永恒话题。

一、统计学专业发展历程

从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创立的政治算术学派开始,统计学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历程。300年间,统计学是依靠不同时期的各个学派间相互争论、不断吸收、不断融合而发展的。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和自然的方法论科学,它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

高等学校的统计学专业,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于1890年首先设立的。随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也相继设立了统计学专业。

现代的统计学专业是在随机抽样基础上建立的数理推断统计学。美国的统计学家瓦尔德将统计学中的估计和假设理论予以归纳,创立了“决策理论”;现代统计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威尔克斯和英国的威沙特在1957年提出实际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拓宽了统计学的范围。在国外,目前统计学专业主要涵盖生物统计、金融统计、应用统计、数理统计等方面,而且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广泛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领域[2]。

中国的统计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在此期间,为中国统计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中国数理统计学界的大师许宝马录先生。许先生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先到北京大学任教,1936年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师从 R.A.Fisher,J.Neyman和 E.S.Pearson等攻读数理统计。许先生在概率论、统计推断和多元统计等众多领域都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并且在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成为中国统计学界唯一的一级教授。除了许先生外,还有朱君毅、金国宝、薛仲三、戴世光等著名学者,他们或早年出国留学,或在国内学有所成,均为统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有多位著名学者的不懈努力,但是,解放前中国多数大学与欧美一样,一般未设统计学系与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只是作为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科学在理、工、农、医、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开设。中国最早设立统计学系的是国立重庆大学和国立复旦大学,重庆大学1937年建立了会计统计系,复旦大学1938年聘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统计学系的李蕃任复旦商学院统计学系主任,之后首批招收统计学专业学生百余人,毕业后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1946年,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成立,招收了39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全国共有223所高校,设有统计学系或统计专修科的院校共18所,主要设在商科院校或综合大学的商学院,且集中在上海和四川一带[3]。

第二阶段:1949—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统计学科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分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社会经济统计”两门统计学的特殊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统计处处是原苏联统计的影子。1954年苏联科学院、苏联高等教育部和中央统计局联合举办了统计科学讨论会,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作出了决议:“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即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是数学的一部分”,它没有社会性、阶级性可言。中国在接受了这个决议后,把它作为唯一正确的观点加以贯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了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建立了工业统计、商业统计、外贸统计、农业统计等部门统计学科,数理统计方法在各行业统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4]。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门统计学间很少有联系。数理统计越来越理论化,即使应用也不太敢碰社会经济现象;而社会经济统计则越来越概念化、指标化、简单化,很少触及数理统计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高校社会经济统计专业停办,统计学的教师转而研究经济学、人口学等,同时他们也在思考统计学和统计教育的未来,尝试着将抽样调查等数理统计方法介绍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中来[3]。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给中国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思想观念的更新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得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统计学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伴随着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欧美统计论著、统计思想的再次涌入,促使中国统计学者对传统统计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展了持久的学术大讨论,最终逐渐达成了某种共识[5]。归结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统计学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统计从两门独立统计到“大统计”思想的确定,二是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定。

随着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统计学专业和统计教育也得以恢复。全国许多院校陆续设立统计学专业,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并开始扩招学员。同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中专、夜大等教育方式,来培训统计人才。1978年11月27日—12月9日,国家统计局组织全国17所高校的统计学系或者统计学专业的主要负责人、有关专家,以及部分省市统计局的代表在四川峨眉山召开了“文革”后的首次统计教学、科研规划座谈会,就加强统计教育和统计科研、增强院校与实际部门结合、编写统计学教材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并对数理统计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了中肯的评价,提出要把数理统计学放在应有的地位上。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戴世光教授提出的“世界上只有一门统计学,那就是数理统计学,以往苏联式的统计学只不过是政府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的观点,在统计学界引起一场围绕“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谁才是真正的统计学”的长达10余年的大讨论[5]。

1980年代,数理统计学开始引起各院校以及学者的注意,各院校统计专业试图进行改革和探索,一方面加强数学和数理统计的课程和相关训练,另一方面凝练和精简经济统计的内容。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1984年开始招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本科生,国家统计局则委托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培养数理统计本科生。1985年,国家统计局又委托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培养数理统计硕士生。除此之外,1982年,代表中国统计理论研究水平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出版,初步引进了概率和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主流统计学开始逐步吸纳和接受数理统计学。1988年8月,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专家学者首次坐在一起探讨统计教学和科研问题,增加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交流。

20世纪80年代,统计学界主要在争论是一门统计学还是两门统计学的问题,幸运的是,随着讨论的深入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以一门统计学去绝对地否定另一门统计学是极不明智的,大家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和求真的态度来全面反思这场争论。无论是数理统计学还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并不是彼此独立发展的,而是更多地彼此借鉴和走向融合的,于是“大统计”的提法就应运而生了。

1991年,在西安召开的统计科学讨论会首次提出了“大统计学”的观点,正式亮出统计学的大统一思想[5]。自1993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首次“大统计”学科讨论会后,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界学者逐渐形成一门“大统计”的基本共识,即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方法作为基础,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管理、教育、自然科学、工程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一门专门学问。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把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有机结合起来定义为“大统计”,这种思想的提出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伴随着“大统计”思想的提出,1998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经济类的“统计学”专业与数学类的“数理统计”合并成“统计学类”,归入理学门类一级学科,既可以授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士学位。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对研究生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统计学”专业与原理学门类“数学”一级学科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合并为“统计学”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下,既可以授理学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位。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对统计学专业又进行了细分,在经济学门类经济学类一级学科下又设置了经济统计学二级学科,在理学门类统计学类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个二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定,在形式上与国际统计学已经接轨,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学生国际交流,有利于统计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3]。

二、统计学专业发展现状

统计学曾被评为20世纪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20项新技术之一,它的应用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深层次、高层次管理的重要工具。进入新世纪,统计学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部门和企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6]。

2009年8月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For Today’s Graduate,Just One Word:Statistics》的文章,文章举例说明了统计对各行各业的重要性。往年的美国统计学年会一般有四五千人参加,而经济危机中的2009年却有近七千人参加,统计学专业毕业生成为最抢手的学生。2009年8月25日《华尔街杂志》刊登了一篇《有利于找工作的5个专业》的文章,文章指出,在美国,工程、生命科学、统计学、环境研究和金融是就业市场最受欢迎的专业。有资料显示,在美国和加拿大,过去几年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供求比为2:3,也就是说,每两个统计学专业毕业生有三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

统计学专业在国外是如此的受欢迎,在国内“统计学专业”热潮也越演越烈,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学科划分

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又对统计学学科的设置进行了大幅修订,增加了应用统计学、生物与医学统计学两个二级学科。2011年6月,在统计学科评议组首次会议上又将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上升为二级学科,此次会议首先确定了统计学一级学科下的5个二级学科:0714统计学 (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 )、071401数理统计学(理学)、071402社会经济统计学(经济学)、071403 生物卫生统计学 (理学)、071404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经济学)、071405应用统计 (理学、经济学 )。

数理统计学是统计学的方法和基础,由于需要较强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基础,所以授予理学学位;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授予经济学学位;生物卫生统计是统计方法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授予理学学位;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是概率统计方法在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授予经济学学位;应用统计学则是一个开放的二级学科,除了前面的应用领域外,其余的都可以归在应用统计学二级学科中,如教育统计、人口统计、环境统计、海洋统计、工程质量管理等,可根据学科特色授予理学或经济学学位。同时,各学校和培养单位都可根据学校特色及自身学科特点自主设置其他统计学二级学科。

(二)招生与就业

21世纪以来,统计科学的基础性、广泛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认同,加之世界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各学科领域都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在科学研究、经济与社会管理决策、生物、医学、制药、卫生、工程、司法等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统计学专业的招生与就业越来越火。2010年,中国有276所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约占全国706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40%。2010年,教育部又新增设了“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2至3年,现在已有78所学校拥有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资格。经济学类和理学类的统计学已有57所培养单位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在研究生专业目录的110个一级学科中,统计学科的博士点数量排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之后,位列第9,其57个博士点的数量比“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都多。如果再加上医学门类中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博士授予单位,如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18所医学统计培养单位,则统计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多达75所,排在“材料科学”一级学科之后,名列第4位。统计学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不论是本科培养院校还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规模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3]。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就开设了统计学专业。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统计学专业。

三、统计学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统计学专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统计学专业后期发展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对经济理论基础认识不足,学生发展后劲不足

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了活力,统计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用于解决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经济应用统计学,其理论基础就是经济学,以社会经济理论为指导来确定统计目标,设计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等,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统计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会正确,才会被人们信服,从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从理论上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

现有的社会经济统计专业,从教学思想、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诸方面和诸环节,对这一理论基础普遍重视不足,这是必须要正视和加以纠正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统计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从事经济管理,还是从事理论研究,总体来看,均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这些都会限制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应用,从而制约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加强经济基础理论课(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等)、哲学及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案例教学法强化经济学与统计学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二)数理基础不够深厚,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在“大统计”思想的指引下,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借鉴和交流虽已日益增多,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两者分离、脱节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统计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了统计学与国际接轨的进程。现在中国社会经济统计专业开设的数理统计学,主要以概率论为主,而且大多是由数学教师按照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讲授,学生则是作为一门数学课来学。学生的数学功底相对弱一些,学生感到难学,而且觉得学了也和本专业的有关课程联系不起来,因此,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最终造成数理统计教师不愿为社会经济统计专业的学生讲授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专业的学生则不愿学数理统计。其结果是社会经济统计专业学生的数理统计基础普遍薄弱,甚至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假设检验、参数估计都不会。

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都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应用统计学,其定量分析必然要越来越多地应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也就要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理统计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坚实的数理统计基础,社会经济统计学也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数理统计学是核心,必须重视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数理统计学要由精通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教师按照统计学课程来讲授,而不是由数学教师按数学课来讲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要强调其应用性,把应用性作为数理统计学教学的主旨和切入点,着重讲述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适用范围、应用程序等,要把数理统计学教学从纯数学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中解脱出来,真正面向应用。同时,还要强调其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联系和衔接。这样一来,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提高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密切联系,为进一步加强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打好基础[7-8]。

(三)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学生适用性不强

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就是社会需求。从中国高校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的情况来看,社会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际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中国高校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很多经济统计专业课主要是围绕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统计工作来设置的,课程内容陈旧、呆板,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实际需要。还有一些院校虽然开设的是经济统计专业,授予的是经济学学位,但课程设置中却出现了大量的数学类课程而且学时还占了很大比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数理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来制定。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课程往往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案例教学,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也不知所学应用于何处。学生毕业后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很少能够用到,造成学生应用能力差,实践性不强,毕业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影响了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从而影响着本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7,9]。因此,普通高校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适应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师资队伍能力欠缺,不符合一级学科要求

现代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是以数学为基础,而对客观现象的定性分析又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因此,一级学科的统计学首先要求统计专业教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然而,现实的师资队伍,一部分是由原先计划经济时期统计专业毕业的老教师构成的,他们的数理基础薄弱,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欠缺,又不擅长统计软件,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数理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另一部分是由数理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构成的,他们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功底薄弱,以数学课的模式来讲授经济统计学,必然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两种现象最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足。同时,由于这些教师教学工作量比较大,还要受学历、职称晋升等的影响,用于进修、提高自身素质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所以师资队伍知识能力远远不能适应一级学科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制约统计学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要注重统计学专业学术梯队的形成,逐步建立起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知识能力较强、年龄架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以专业、学科发展需要为原则,确定教师培养的中、长期计划,在工作中采用传、帮、带为主,以专门培训为辅,夯实教师的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基础,提高教学水平;以鼓励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加科研项目和国内外学术活动等方式,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互相促进,使教师较快成长。学校应加大力度,以战略眼光认真对待统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四、对统计学专业发展的五点思考

(一)明确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中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针对统计学专业本身应用性强的特点,高校在制定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对市场中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理清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素质要求等情况,量身打造相应的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将统计学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领域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统计专业毕业生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与国际接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各个学校也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专长设置了符合其发展的课程体系,但这仍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它为人们提供了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的方法,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其应用领域已扩展到了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注重学科交叉,既要重视本学科的课程,也要重视统计应用日渐深入的金融、保险、会计等学科课程。在课程的具体结构设计上要强调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课程的有机结合,同时,对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应该保证足够的课时,这样才能讲解深入,学生对这些知识才理解透彻,从而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后面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轻松,相应地这些课程可适当减少学时。除此之外,可以将统计学专业方向,设置为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这也为那些想考研的学生提供了目标。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所有的课程尽量让学生在大三结束时全部修完,大四上学期至多有1~2门课,而且不应该是重要的课程,因为从大四开始,学生就面临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问题,根本无暇顾及上课,更不用说对这些课的收获有多大了,所以重要的专业课程尽量提前开设。

(三)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的一个标尺,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似乎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内容主要就是围绕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硬套公式,这样根本就检验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甚至考试中还有不公平的成分存在,因为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期末考试冲刺一下,也能拿到很好的成绩,而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与他们的差距不会相差很大。所以,针对统计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对一些专业课程就可以采用机考的形式进行。比如,《多元统计分析》这门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理论公式比较繁琐,在实际中我们并不需要这些公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把更多的课时用在上机操作上,借助统计软件介绍各种统计方法,解释各种输出结果的涵义,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做出解释,在考试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机考的形式,围绕实际问题让学生用统计方法来解决。这样远比让学生死记公式,走出考场马上还给老师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四)加强与统计局、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对于统计学专业而言,社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于与统计局联合或校企联合的模式,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或参与其经营管理,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又可以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参加到合作单位的具体项目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以把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士请到学校,围绕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发展指导和分析,从而使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教”与“学”更有针对性。

(五)鼓励统计专业教师转变专业方向攻读学位,加强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基础

统计学专业传统的分类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因此现在统计学专业的教师要么本硕都是社会经济统计,获得的是经济学学位,要么本硕都是数理统计,获得的是理学学位,结果就使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讲解的就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在强化统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时候,可以鼓励获得经济学学位的教师攻读数理统计学,而获得理学学位的教师攻读经济统计学,这样就能使他们各自弥补了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了经济学或数理统计基础,不但提高了师资队伍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游刃有余,信心增加,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1] 冯利英.统计学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4).

[2] 孙文庆.统计学专业及其就业前景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6).

[3] 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

[4] 管于华,杨益民.“大统计”思想是统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器——以南京财经大学统计专业为例[C].纪念中国统计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2010.

[5] 李金昌,徐璐.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统计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2010(1).

[6] 岑仲迪,曾守桢.从市场需求谈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9(3).

[7] 李林杰,顾六宝,董正信.关于统计学专业的改造与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8).

[8] 陈森良.中国财经类高校本科统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5/6).

[9] 徐秋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3(22).

猜你喜欢

数理数理统计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践行“德融数理” 打造“行知乐园”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数学实验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教学应用
简明经济学
数理:多少人吃饭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最天然呆笔记 谁说数理就一定枯燥艰深?
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加工误差统计分析系统
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