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新任主席朱立伦
2015-02-13吴宜
■ 吴宜
国民党新任主席朱立伦
■ 吴宜
在2015年1月17日举行的中国国民党党主席补选中,同额竞选的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以19.6065万票、99.61%的得票率当选,成为中国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席。朱立伦在国民党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就任,无疑将肩负带领该党浴火重生的重责大任,其作为及主张,也将对岛内政局、国共两党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临危受命凝聚士气
朱立伦1961年6月7日出生于桃园县(今桃园市)大溪镇,祖籍浙江义乌。其父为祖国大陆赴台军官,其母出身桃园闽南望族,是一个省籍多元融合的政治家庭,从而使朱立伦“有着能与台湾跨越政治光谱的所有人说上话的能力”,具备了在台湾从政的客观优势。朱立伦1998年以学者身份踏入政坛以来,历任民意代表、桃园县县长、行政部门副负责人、新北市市长以及国民党改造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一路顶着“最年轻”光环,在政坛树立了专业、实干、圆融的良好形象,短短16年便历练成为党政资历完整的国民党党魁。
朱立伦在国民党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临危受命。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遭遇空前惨败,仅剩6个执政县市,得票数大幅落后民进党160万票,国、民两党政治实力对比发生翻转性变化。在此情况下,身兼党主席的马英九被迫辞职,党内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士气极度低迷。朱立伦作为蓝营唯一的“直辖市”市长、人气最高的政治明星,在全党上下的力推中,于12月12日正式表态参选党主席。短短数日,国民党支持朱立伦参选党主席的连署书超过10.6809万份,超过了2009年马英九的9.2847万份,也高于2001年连战的10.263万份,特别有超过半数、34位区域民意代表连署支持,凸显了朱立伦较高的基层声望。
朱立伦投入选举后,国民党基层的热情被逐渐点燃。尽管是同额选举,朱立伦笃定当选,但他仍在全台各地举行了11场政见会,直接面对基层党员,反复详细阐述他在党内改革等方面的重大主张,逐渐凝聚起党内士气。无论朱立伦走到哪里,都获得基层党员的热烈欢迎,政见会场场爆满,基层的热情被再度燃起。政见会上,马英九、连战、吴伯雄等都未公开露面,仅有中生代的郝龙斌、胡志强和部分党籍民意代表随同,朱立伦俨然成为党内“新共主”。
朱立伦以超高得票率当选显示党内对其高度期待。朱立伦获得国民党实行党主席党员直选15年以来最高得票率,不仅显示了高层基层团结一心,对其带领该党走出困境所寄托的希望,也预示着国民党正式进入“朱立伦”时代。选后,国民党内主要政治人物,马英九、吴伯雄、王金平、吴敦义、胡志强、郝龙斌、洪秀柱和不少党籍民意代表、中常委都公开表达了对朱立伦的支持和期待,认为朱立伦在国民党“最困难的时候承担”,全党上下将给其“最大支持”,期盼朱立伦带领国民党“走向新境界”。
振衰起弊挑战诸多
朱立伦在国民党形势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当选党主席,能否大破大立、有所作为,带领该党走出内外交迫、百废待兴的低迷状态,其面临的严峻考验刚刚开始。
首先,须弥合国民党内的分裂。国民党此次大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党内矛盾重重,特别是马英九和王金平的矛盾、马英九与党内大佬的矛盾。目前最关键在于处理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的党籍诉讼案。2013年9月,马英九和王金平公开撕裂后,不仅党政与立法机构无法同步,重大法案搁浅,施政不畅导致民意反弹,而且还造成了国民党严重“内伤”,党内关系紧张,战斗力极大削弱。对此,朱立伦一再强调“家和万事兴”,加上其上任后大量任用民意代表、亲王金平人马,外界认为其撤销王金平的党籍诉讼案是早晚之事。妥善处理此事,有助于争取王金平和“挺王派”人马、民意代表的支持,更有助于国民党在立法机构发挥多数党力量,协调施政,特别是推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攸关国民党和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政策过关。
同时,朱立伦还要处理好与马英九的关系。两人过去一向关系良好,但如今马英九黯然辞去党主席职务且处于“跛脚”状态,朱立伦则高票当选且人气高涨,加之朱立伦撤销王金平的党籍诉讼案、重用本土派人士等做法是否会引起马英九的不悦;在“马英九主政、朱立伦主党”的情况下,双方如何保持良好互动是一大考验。此外,朱立伦也须特别注意与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吴敦义等人的关系。总体上,以朱立伦的圆融个性、高明政治手腕以及与各方的良好互动来看,各界对其在弥合矛盾、理顺关系方面有乐观期待。
其次,要进行党内改革、重塑政党形象。朱立伦在其竞选政见会中,反复强调以贴近基层、民意、年轻人来改造国民党,可视为他引领该党未来改革和奋起的方向。具体包括“开放党的空间、意见、想法,把人民的主张变成国民党的主张”,将国民党改造成党职与公职相结合的“内造政党”,重建人才培育系统以大量吸收年轻人,建立以里长、议员、民意代表等基层人士为主的“地方智库”,利用网络“让国民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政党”等。这些都迎合了岛内近年来的社会变化和民意走向,也是国民党欠缺而导致选举惨败的重要原因。
但此次党主席补选透露出的隐忧,显示了朱立伦要推行党内改革的难度还很大:一是党员信心不足。选举的总投票率不高(56%),虽然客观上是由于朱立伦一人同额竞选,不像过去党主席选举搭配党代表改选,且选举时间较短,难以高度动员冲高投票率。但主观上,在国民党执政的苗栗、花莲、台东等地投票率均不到50%,被视为国民党优势地盘的台北市则只有38.91%,可见基层党员的热情和信心还有待继续调动。二是党员流失严重。此次具备选举资格的党员数仅为34万多人,比照国民党在野时期高达百万的党员数,执政后反而流失了大量基层党员,亟需扩大群众支持。三是缺乏青年世代支持。从媒体报道看,此次选举中参与投票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少,显示出国民党对于青年的经营和培养、吸引力严重不足。而朱立伦唯有面对问题,从体质上对国民党进行再造,重塑政党形象,才能使党内和岛内民众对国民党重拾信心,才可能带来国民党“再起”。
最后,带领国民党迎战来势汹汹的民进党。一方面,在马英九执政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民进党气势高涨欲乘胜追击的情况下,接踵而来的民意代表补选、2016年“二合一”选举,对疲弱的国民党都是硬战。2月7日的5席民意代表补选,是朱立伦上任后面对的第一场选战,也是国民党败选后能否稳住阵脚的关键;农历年后即将展开的2016年民意代表和大选提名更攸关该党未来几年的政治气数。另一方面,朱立伦能否带领国民党与民进党有效争夺岛内政治议题的主导权,扭转国民党处处被动挨打局面,是异常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民选出身的朱立伦善察民意、善抛议题,参选后抛出推动“内阁制修宪”、“修宪公投绑2016大选”,以及最快于“2020年施行内阁制”等议题,成功拉高了与民进党博弈的政治层级。但未来,“修宪”、“公投”势必涉及敏感的两岸关系,朱立伦能否拿出一套既有利于国民党发展,又不被民进党钻空子的妥善方案,对其将是重大考验。
国共互动备受关注
朱立伦接任党主席后,其大陆政策主张及对国共互动的态度,受到各界高度关注。
朱立伦1995至1996年曾获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1998年赴北京参加北大百年校庆;2009年5月,以国民党副主席身份赴厦门参加首届海峡论坛,是国民党去台后唯一一位上任前与祖国大陆有实际接触经验的党主席,对祖国大陆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其两岸政治主张总体上也较为理性务实。主要体现在:
一是明确反对“台独”。2006年,曾明确表示“台独不但不该是国民党的选项,也不该是台湾的选项,作为一个有理念、负责任的政党,本来就应反对不利台湾的选项”。二是主张两岸经贸正常化与制度化。2005年,曾主张岛内应建立“台湾不可能脱离大陆经济自行发展”的“全民共识”;任行政部门副负责人期间,积极推动签订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并多次肯定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面效应。三是支持两岸和平发展路线及两岸高层互访、国共两党互动。2009年,曾明确表示,希望“两岸高层出访和互访能够有所突破”;称两岸“应搁置争议”、“共谋发展、共创双赢”。2014年6月,会见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时提出,两岸应“求同尊异”。参选国民党主席后明确表示,“两岸关系必须朝向和平路线,不管由任何人或政党执政,都会是同一个方向,更何况国民党长期以来推动两岸和平、开放、互利”;称“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定会持续推动”,“所有必要的会议、论坛,该举办的一定会举办”。当选党主席后,肯定国共两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下,积极推动各层面的交流合作,已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历史新局”,“建立的良性互动模式、积累互信基础”;提出两岸应“求同存异”,“持续努力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但2014年继“反服贸运动”、国民党选举大败后,朱立伦的态度也出现一些调整。如强调“两岸交流成果要惠及大众,不能仅少数人获利”;强调台湾外贸要走全球化发展道路,称“全世界都是我们的市场,全球化贸易一定是齐头并进”,“偏重任何单一市场对台湾都不利”,甚至称“眼里只看到中国,这算是什么样的世界观”。未来,朱立伦是积极利用、延续国共平台展开接触,还是被绿营和岛内的反中情绪所绑架,消极保守避免“染红”,考验着其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