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东盟档案工作社会效益因素的分析
2015-02-13沈奕
沈奕
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真实地记录了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的过程,有些成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凭证,有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秘密武器等,这些都是档案价值的表现。而档案工作的效益与档案价值紧密相关,下面内容将展开论述中国—东盟档案的社会效益及其影响因素。
一、处于初始阶段中国—东盟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于1991年5月致函东盟秘书长,函中表示希望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和科技等各领域建立对话关系,得到了东盟的积极回应。中国与东盟从开始正式对话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国东盟由开始的对话与磋商,到建立互信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此期间,中国—东盟的合作表现在各个方面,如交通合作方面发表的《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交通部长特别会议联合声明》等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的双边协定等。这些协议本身就是一种档案,它们强调了中国—东盟双方的权利义务,为之后的中国—东盟的交往明确了方向、路径和具体方法。
虽然中国—东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从时间上看,二十几年的历史只能说明这种交流与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它们之间还需要相互了解、理解和磨合。例如,2010年1月1日如期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其贸易值占了世界贸易的13%,从侧面表明中国—东盟的交流与合作所形成的资料非常有限;从空间上看,我国档案馆的馆藏结构中,存有东盟国家的档案资料还不是很多。中国—东盟的交流与合作资料局限于某些协议和规定以及某些会议或者重要活动的记录,并且许多资料需要从媒体记者那里得到;从内容上看,“广西档案馆保存的东盟档案中,报纸和期刊,网络资源基本是通知报告等文件材料。档案种类不多,只有少量的文字、图片、声像档案、东盟国家的赠品等。”[1]中国与东盟国家虽然签订了许多协议,但是影响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今后的交往中肯定会产生重大影响,只是落实需要时间,需要一定的践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二、经济因素对中国—东盟档案工作社会效益的影响
如果一项活动的开展没有经济支持,那么许多宣传与策划都将成为纸上谈兵。档案工作要发挥社会效益,需要一定的辅助载体,需要投入一定的管理成本,生产投入以及技术引进等。例如,“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逐步消减或取消了原产于对方的7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2],并且部分实现了《零关税协议》。这些协议为中国—东盟双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依据与保障,自贸区实施降税后,双方企业减少了关税支出,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这种积极影响也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即增强了双方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新成员如柬埔寨、越南、缅甸、老挝四国的经济实力较差,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远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国—东盟档案工作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档案不会自行地发挥出价值,需要人的开发利用才能体现它的意义所在。
“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国—东盟档案工作社会效益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国与东盟签订FTA(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中国—东盟的交流与合作。”[3]通过协议,许多中国公民到越南、缅甸开设工厂,到东南亚国家承包工程项目如修建铁路、公路,这些建设不仅为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便利,促进了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东盟的交往联系,为一部分中国人的就业和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三、政治因素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在阶级社会中,档案工作体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4]。我国外交上的政治立场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发展的环境,主张以和平手段处理争端,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经济。因此,我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通过和平协商,建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带头遵守国际规范,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中国—东盟的档案资料中,包含《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中国和东盟各方面的联合声明以及协议等,对于和平解决南海争端,解决其他历史问题提供了最权威凭证。中国—东盟的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相互尊重主权和各自发展,中国已和东盟十国分别签署了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第一个加入这个条约的非东盟国家,也是中国首次加入一个地区性国家组织签署的条约,为双方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进一步加强高层往来,发挥各层次对话与磋商机制作用的起点。
四、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差异,民族种类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与东盟在交流合作中需要正视和尊重这些差异。实际上,仔细研究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历史,两者间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我们发现老挝的石斧文化来源于中国,中国的儒家文化对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有深刻影响,现代柬埔寨语言中有许多借用中国潮州话词汇,泰语中也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东南亚有大批不同时代移居的华侨,因此华人文化是马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语言上,在文学方面、体育方面、饮食方面、艺术方面,还有教育方面,中国与东盟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要求社会培养新一批全面了解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人才。这为多语种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有利于各国人民了解异国风情,促进交流与合作,例如丰富各国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等。
遗憾的是,中国—东盟交流在民间体现得不够充分,对彼此国情、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情况了解不多。中国—东盟国家的产业界沟通和合作不够,对彼此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产业发展不够了解,对相互的市场需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海关程序等不够熟悉,许多企业不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规则,无法从中获得最大收益。
此外,各国间的档案工作者缺少交流,语言上的差异是交流的重要障碍之一。各国用各自的语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中国—东盟档案材料的分散和所收集资料的不完整性,缺乏丰富的馆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工作社会效益的发挥。
五、国际档案学术交流对中国—东盟档案工作标准化影响
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档案馆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中国—东盟档案工作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合作关系以来产生的。通过档案学术交流活动和档案合作,对档案国际标准化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东南亚学者来华利用档案、开展学术研究,应邀派出我国档案界知名人士去有关国家讲学,把我国的档案工作宝贵经验与东盟各国分享;提倡中国档案学会与其他东南亚国家档案者协会加强联系,开展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等。而档案工作的国际标准化也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供档案工作效率,更方便地为公众服务,也有助于跨国公司利用档案资料加强自身的发展。
总之,中国—东盟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在近些年发展得很快,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档案工作社会效益面临着挑战,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彼此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多样性,从而理解和接受对方的差异,共建包容、开放的地区合作和发展环境。
[1]陈勇,陈维维.论中国—东盟档案工作交流与合作[J].档案管理,2009,(179).
[2]黄耀东.广西媒体与中国—东盟经贸互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刘树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丛书展望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