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特征与建构方式
2015-02-13刘传林段卫国
侍 非,刘传林,段卫国
(1.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宿迁223800;2,3.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宿迁223800)
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特征与建构方式
侍非1,刘传林2,段卫国3
(1.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宿迁223800;2,3.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宿迁223800)
基于校园记忆的理解,定位其集体记忆本质,阐述其空间生成特征与空间建构方式。借此抛砖引玉,为校园空间环境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校园;集体记忆;空间生成特征;空间建构方式
记忆,是过去事物保存在脑子里的印象,也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记忆与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且空间可作为承载记忆的容器。校园作为一个集体、一片空间,其拥有记忆、承载记忆,表现为校园人具有一定时空边界的“集体记忆”。校园记忆随着时间不断积累,并以多样化的空间方式(雕像、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建筑命名、象征符号等)被承载,即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这种集体记忆的生成空间,叙说学校历史脉络、师生人文发展、学校特色与成就等,具有重要的传承、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一、校园记忆
校园记忆从字面上理解为校园的记忆,把校园拟人化考虑,即校园人拥有的记忆。在此校园人既有集体的观念,也有个体的思想,校园记忆中也相应包含了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一定程度上,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相互建构,存在共谋关系,塑造社会认同。从集体观念的角度看,校园记忆体现为一种集体记忆,被赋予了集体认同的内容,如学校历史、校风校纪校训,学校特色与取得的成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或代表性的活动等。集体记忆的建构在维护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中介。从个体思想的角度看,校园记忆容纳有众多个体记忆,纷繁多样,充满对校园中人和事的认识与回忆。个体记忆通过某种媒介,尤其是由上至下的校庆、典礼等活动,可以转化为集体记忆。当然个体记忆也可以随着由下至上的校园社团活动,逐步升华为集体记忆。
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就是将脑海中识记、保存甚至遗忘的非物质化的记忆(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转化为物质化的记忆空间,通过校园人的认知与体验,于脑海中再现,甚至再认校园记忆,这种空间更多时具有纪念、象征的意义,具有教育、激励、传承的作用。因此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由非物质化记忆转化为物质化空间记忆,再转化为非物质化的记忆,既塑造生成了空间,也使空间中的记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二、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特征
1.空间诉求
既然校园记忆中有集体记忆,也有众多的个体记忆。那么,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就有了基础,或者说空间诉求的本源即记忆。值得考虑的是,生成的空间是以集体记忆为基础还是以个体记忆为基础,关键要看校园中所确立的记忆生成空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或作用。从管理者的角度看,这种空间需要有纪念意义,需要有教育、弘扬、激励等作用,趋向于集体记忆的选择;从其他校园人(教师、学生等)的角度看,这种空间更多地饱含纪念与回忆,趋向于纷繁的校园生活记忆,似乎缺少了那份高、大、尚,进入了朴实无华的点滴年华记忆。
但校园空间环境中无法建构所有的校园记忆,通常选择性进行记忆空间生成,且偏向于集体记忆的选择,因为集体记忆代表了共性。只有当个体记忆达到一定的规模或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时,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才有进入选择的机会,当然这种选择也渗透出一定的权利博弈。在此,笔者将文章的研究重点定位于集体记忆的空间生成,抛砖引玉,略述其空间生成特征与建构方式,希望为校园空间环境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2.空间主题
校园集体记忆空间需要表达一定的主题,由此物质的空间与非物质的记忆才有了契合点与意义。
(1)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主题。对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学校来说,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百年高校,其历史脉络已经成为校园人的集体记忆。校园的空间塑造、建筑的安排以及一些校园仪式活动的布置,趋向于总体空间环境的生成,在不断地强化历史脉络主题,确立属于校园的历史地位。如清华大学以大草坪为中心,环绕布局大礼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此种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与清华大学以理工类学科为主题的办学理念相契合。弥漫于校园中浓浓的历史脉络气息,也在不断张扬着其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如南京大学从老校区(鼓楼校区)到新校区(仙林校区、浦口校区)重复建构一些主要象征空间,如大旗坪、中大路、金大路、校训、校史馆、大礼堂等,实现了老校区与新校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促进了集体记忆的空间融合。
(2)人物纪念与精神弘扬主题。优秀的教育者或学术者得到校园人的普遍认同,其成就和事迹会成为校园的集体记忆。因此这种集体记忆的空间生成通常具有较强的纪念性或象征性,同时也含有弘扬个人精神的内涵。相对而言,人物纪念与精神弘扬的记忆空间趋向具体。如人物雕塑结合小广场或人物铭志结合小花园形式;以人物为背景命名的空间,如逸夫楼等建筑、南京大学名人园等。
(3)学海校园与刻苦激励主题。校园作为学习的场所,仍是不变的主题。校园中学海无涯与刻苦奋进氛围意境已永恒地停留于校园人的集体记忆中,所以校园空间中缺少不了学海校园与刻苦激励的主题空间,契合集体记忆,营造校园浓浓学风与刻苦奋进的精神面貌。此类集体记忆,往往以文本叙事方式构建空间,如路名、校风、校训等,校园中的主干路甚至幽静的小路、校园中的广场通过与文本介质的结合,使其成为一定的叙事空间,当然也通过空间叙事认同集体记忆。
3.空间时空特征
(1)时序特征。校园集体记忆的空间生成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既表现于追寻历史脉络主题,也表现在构建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时序特征为时间上的纵向特征,存在空间生成频率问题,频率高说明在某一时期选择集体记忆进行空间生成的数量多,从而间接说明校园发展处于高峰阶段。
(2)空间特征。校园集体记忆空间生成可从空间数量分布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围合特征上去研究。空间数量分布特征,往往表现为均质性与非均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上会呈递增或递减趋势。空间形态特征往往表现为点、线、面三种形式,以点状为基础,现状空间为骨架,形成特色鲜明的集体记忆区域。空间围合特征往往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者并存,当然室外空间更容易被人所认知,更具有影响力。当集体记忆空间从室内空间转换为室外空间,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政治权利的博弈状态。
三、校园记忆的空间建构方式
校园集体记忆属于非物质的文本,以文字叙述内容,构建空间于脑海,形成非物质的意象空间。空间依托实体进行物化,形成物质空间。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意象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叠合,通过人的感触,再反馈于脑海,达到集体记忆的再现或共鸣。在此过程中,物质空间的构建,除了拥有一定的主题,空间上以点、线、面的形式进行建构,这也是集体记忆空间生成的形态特征。
1.“点”式建构
点式建构是最常见的构建方式,一是相对简单,往往以人物雕塑、纪事铭或纪念碑、校门或单体建筑、景观小品或主题小广场等形式出现,侧重于人物纪念与精神弘扬主题;二是点式建构易形成空间分布均质,通过多点布置实现校园集体记忆的空间化与众数化。从而突出主题记忆,契合校园氛围,共塑校园空间环境。
2.“线”式建构
线式建构多以道路形式出现,以路名为引,如学海、勤勉等内容,侧重学海校园与刻苦激励主题;也有体现历史文化主题,如南京大学中大路、金大路等,突出校园的历史文化溯源。线式建构空间具有路径联系作用,通过联系独立的点式构建记忆空间,形成整体集体记忆。
3.“面”式建构
面式建构方式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广义的点式建构,以较大广场或花园形式出现,侧重于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主题;二是以点式、线式结合的形式,完成面状的构建,形成特色鲜明的集体记忆区域,如南京大学中所形成的金陵大学风貌区、中央大学风貌区等。
校园记忆的空间建构不能单纯而孤立地看待点式或线式或面式,而应点、线、面结合考虑,点可以构成线,点、线结合可以构成面,点、线、面有机集合可以形成整体集体记忆区域。凯文·林奇认为,人们对意象空间的解读与组织,可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个要素进行。因此,点、线、面及其结合的空间建构方式可以有效解读集体记忆,合理组织集体记忆的空间生成。
四、结语
校园记忆本为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集合,存在一定的共谋转化关系。笔者认为,校园记忆的空间生成多趋向于集体记忆的选择,且是有选择性地对集体记忆进行空间物化。其生成空间往往以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人物纪念与精神弘扬、学海校园与刻苦激励为主题,在建构时序、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围合上具有明显特征。校园集体记忆以文本叙事方式于脑海中架构记忆叙事空间,依托实体,以点、线、面及其结合的方式建构记忆物质空间。人的感知很重要,因为无论是非物质的记忆还是物质的空间,都需要以人为核心,通过人的感知达到记忆——空间——记忆再现或再认循环,形成记忆的共鸣,从而使空间承载记忆,蕴藏传承、弘扬激励、延展教育。
[1]汉语辞海编写组.汉语辞海(彩图版)[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950.
[2]杨治良.漫谈人类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 (1):249-250.
[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7-110.
[5]Johnson NC.Public Memory[A]James S.Duncan.A Compan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C].Cambridge:Blackwell,2004:316-327.
[6]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30(5):217-242.
[7]周海燕.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9):39-50.
[8]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100年[J].建筑学报,2005(3):5-7.
[9]侍非,毛梦如,唐文跃等.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5,141(1):56-63.
[10]侍非,高才驰,孟璐等.空间叙事方法缘起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99-103.
G64
A
1673-0046(2015)11-0128-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度课题:仪式活动视角下校园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14SJD793,项目负责人: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