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
——以忻州剪纸为例
2015-02-13文马佳
文 马 佳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
——以忻州剪纸为例
文 马 佳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民间美术的传承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为民间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以女性传承为主体的民间美术,发展前途不容乐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传承人、企业家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是保护非遗,特别是民间美术最为有效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传承体系;保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国家也从各个方面给予非遗政策性的保护,虽为非遗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却没能为非遗找到它自身的能量源头。我们必须从非遗内部的传承体系,找到可以使非遗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源源不断的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非遗,改变越来越多的非遗濒临灭绝的现状。王文章教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到:“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和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出的一项急迫任务。”传承是非遗的基本特点,珍贵的非遗正是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才得以流传至今。我国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分别批准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发现非遗的传承在男女性别上表现出不平衡现象。其中,男性传承集中的项目多是技术性和运动性较强的项目,如医药、游艺等;而女性传承多集中于欣赏性或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如民间音乐、戏剧及美术等。这一方面激励有关部门深入挖掘特定项目上传承人性别缺失的原因;另一方面,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女性传承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下文就女性传承最为集中的民间美术做具体分析,为女性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保护措施。
一、民间美术的传承体系
山西省历史悠久,处于农耕区与游牧区的交界地带,长期与北部匈奴、蒙古族的交流融合,对三晋文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素有“晋北锁钥”之称的忻州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忻州静乐县民间剪纸粗犷、浑厚的艺术风格,正是长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国家公布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作品中,静乐剪纸榜上有名。下文以静乐民间剪纸为切入点,探究民间美术的传承体系。
1.民间美术的传承主体
民间剪纸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性项目,承载着民俗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剪纸由于其独特的精巧性,古往今来,它的主要传承者大多是妇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女性的社会化过程对女性价值观的导向
旧时女性的社会化场所一般以家庭为中心,女性的日常生活就是与柴米油盐打交道,这一方面限制和约束了农村妇女对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使得更多的女性困在家中,足不出户;另一方面,封闭的环境使得女性更加关注生活的小细节,用自己的智慧去装扮窗户、墙壁,同时达到实用的功效,成了女性擅长的“业余活动”。同时,女性单一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女性潜移默化于长辈的审美观、价值观。于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剪纸技艺,也就由女性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部分民间美术剪纸艺人最初都是受家庭熏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渐渐发展为自己的事业。以忻州为例,静乐县剪纸大师吕慧,从小酷爱剪纸,六七岁就跟随祖母和母亲练习剪纸。艺术家辛爱英同样受家庭熏陶,对剪纸具有浓厚兴趣,为剪纸事业辛苦奋斗三十余年,并参加多个培训班的剪纸教学工作,发展剪纸事业。
(2)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期待影响传承主体的行为规范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个体的社会性别是在习俗化与再习俗化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女性往往顺应传统模式下的习俗观,为自己设立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将自己禁锢其中。“深受父权制文化毒害的女性会自觉地将男性对她们的要求变成她们对自己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使她们自己安心于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且还会充当她们的压迫者的同盟,成为压迫其他妇女的一股势力。”这在民间美术的传承中表现尤为突出。“生女的,要巧的,莲花、牡丹冒绞(山西方言,意为随便剪裁)的”,这一民谣正表现了民间对女性的期待。旧时的农村家庭,接受教育的往往是家中的男孩儿,这种成长机会的不均等,造就了男女社会化的不同过程,与此相应,人们对男女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在忻州地区,每逢过年过节,客人看到好看的窗花,总会夸上两句:这家的媳妇儿真巧。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的高低,作为评判女性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这里的“人们”除了男性,还有把男性要求内化为自身准则的女性,这样,中国民间妇女在重重外力下,近似于被动地成为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性创作群体。
(3)女性性格对剪纸工艺传承的推动作用
“女性当中传承者型的人一般来说比男性中的要多。因为女性生活的世界狭窄,她们每每带有静观生活、留心细微之处的特性,于是在不自觉中具备了传承者的性格,能够比较客观地论人论事。”作为民间剪纸的重要传承人,女性以其特有的聪明才智,细腻心理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为民间剪纸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总之,女性作为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这种被动的选择主要是由外界影响和几千年文明的模塑形成的。在社会经济极速发展的今天,手工技艺不再是品评女性是否聪明能干的唯一标准,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社会评价系统不断更新。民间剪纸的传承体系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良性运行,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民间美术的表现方式及内容
民间剪纸应用范围广阔,在民众日常生活,婚嫁以及岁时节日等多种场合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民间剪纸的表现方式与内容一脉相承。
(1)不同场合的民间剪纸
在各种不同场合,人们对剪纸的需求不同,表现了艺术家们创作题材的广泛,技巧的高超。以忻州地区为例,除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花鸟鱼虫,传统的戏剧题材外,还有表现地域特色的《抿豆面》、《姥爷送外甥》等。岁时节日里,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是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民间艺人的劳动生活,养鸡、喂猪等一系列生产活动都为民间艺人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民间剪纸作品多反映民间喜事,其中婚嫁作品尤多。传统的《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喜鹊登枝》等,都表达了民众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此外,民间艺人常常能够应时应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即兴创作,民间俗称“一刀剪”,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比赛或展演场合中。剪纸艺术家吕慧常常代表静乐县参加各种活动,活动展演中也多采用“一刀剪”的方式。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相应的也就催生出很多新的表现方式,这主要表现在民间艺人将所见所闻,用剪刀在纸上灵巧地挥洒,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2)不同视角下的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艺人常常在传统剪纸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突破了传统剪纸多表现花鸟鱼虫的局限,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题材空间。作品《山里娃》是剪纸艺术家吕慧在新时期的创作,是对贫困山区儿童生活的反映,表现了民间剪纸艺术家对贫困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3)不同时代的民间剪纸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民间剪纸涌现出许多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比如定襄三姐妹的《摔跤剪影》、《农民运动会》,辛爱英的《走西口》等等,均表现了女性冲破原有的封闭单一的生活环境解放思想的同时,也解放了双手,为民间剪纸增添了新的活力。
总之,民间剪纸的表现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为:①通过自己对剪纸的理解,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进行剪纸创作;②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视角来进行创作;③受新生活的影响而不断创新。对民间剪纸表现方式及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为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措施。
3.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
(1)女性传承的包容性
所谓包容性,是指社会个体或某个社会主体能够包容客体的特性。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正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坐在村头“闲话中心”的妇女尤多,农闲时节,三五成群的妇女常常聚在一起临摹剪纸纹样儿。同时,剪纸的创作过程由众人参与,你一言我一语,每个剪纸花样都包含了大家共同认可的寓意,这就使民间美术在传承中具有了包容性的特征。
(2)女性传承人具有传承与享用的双重身份
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来讲,家庭是最为中心的社会传承场合。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她不仅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间文化的享用者。女性在民间剪纸的传承中,不仅应家庭的需要而创作出用途各异的窗花和墙花,她还是各种剪纸图案寓意的讲解者,同时,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她享用着窗花与墙花带来的美感和实用性。因此,女性作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人具有传承者和享用者的双重身份。
我们只有把握民间美术女性传承的特征,才能从源头上为女性传承提出具体措施。
二、女性在民间美术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
在我国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民间剪纸传承人共有38人,其中女性22人,占到民间剪纸传承人的58%。以忻州市为例,众多的剪纸艺人中,目前已有静乐县吕慧、孟仙凤、高转英,定襄的张氏三姐妹等入选忻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们都是忻州剪纸“活”的文化,她们身上承载着老一辈艺人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篇幅生动的忻州剪纸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里,她们不仅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剪出花样百般的优秀作品,更将剪纸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一种“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每一个节日中,在每一件作品落成之时讲述给下一代,我们也因此将民间文化牢记于心。
传统社会体系中,“男女社会分工明确,男性处于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日常农事活动中,男性承担体力劳动,女性承担家庭中诸如持家度日、做饭、洗衣、看护小孩等家庭事务”。女性的社会责任远远高于社会地位,因此,在传统“男传男,女传女”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也多将剪纸艺术传给女儿。民间剪纸大师吕慧、辛爱英等,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发展剪纸事业,为忻州剪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辛爱英祖孙四代的剪纸作品,更是在台湾地区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母亲艺术”而掀起巨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女性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女性肩负着言传身教、培养传承人的重大任务。
横向来看,民间艺人为剪纸艺术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2008年剪纸艺术参与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会,更赢得了人们的关注。邻里之间剪纸底样传承以一种最快捷的技艺传承方式在民众中流传,大大扩展了一个地方剪纸艺术文化圈;纵向来看,剪纸艺人不仅承载了剪纸技艺、剪纸文化底蕴以及剪纸所催生的歌谣、谚语、民间故事等等,还能随着时代推移,不断更新题材,更新技艺。由汉代发展至今的静乐民间剪纸已逐步由妇女装饰品演变为今天的窗花与墙花。可以说,每一位传承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
三、民间美术女性传承人的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急剧变化之中,非遗的传承成了保护非遗工作的重心。“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践问题。”仅仅依靠传承人难以满足民间剪纸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民间剪纸应在政府倡导下,联合传承人、企业家,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民间剪纸的保护,既要从政策上给予保护与支持,又要从传承体系内部找到适应其发展趋势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即企业家的力量,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1.传承主体提高保护意识
传承人应自觉提高受教育水平,积极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民间剪纸艺术家吕慧谈及剪纸艺术时,曾指出“民间剪纸内部专业人才相当缺乏”。促进专业人才的形成,主要在于传承者自身的学习实践,提高对民间文化的领悟。同时,积极借鉴外部经验,只有一个思想开放,能够适应外部变化,文化水平较高的女性,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才不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动摇,才能从容地应对文化碰撞,取其精华,博采众长。
传承主体还应不断拓宽传承渠道,形成“群体传承”方式。非遗传承主要有个体传承与群体传承两个方面,个体传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间文化的传承范围,只有以群体传承为主体,才能对民间剪纸这一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在实现项目经济价值、市场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主体应在技术传授的基础上,为民间剪纸产业化做出贡献。以左权布老虎民间艺术家李爱萍为例,积极推进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民间工艺的制作才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大而不断规范化,从而使民间工艺在商业化过程中保留其原有的手工操作性。同时,为民间工艺的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2.企业树立传承宗旨
企业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主体之一,对非遗的传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静乐县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天柱山剪纸有限公司的成立,可以说是迈开了静乐剪纸生产性保护的第一步,这种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和资金保障,同时为民间剪纸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民间剪纸产业化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非遗发展中,企业应吸收民间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树立文化传承的宗旨,以传承者为中心展开一系列活动,形成本地特色文化,打造一村一镇的文化名片,切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使传统文化的发展偏离轨道。
3.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1)政府创造条件推动传承
政府应为女性传承创造更多场合,建设民间文化新的传承场合,为民间剪纸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由于剪纸艺人多为女性,绝大多数艺人受到家庭的制约。剪纸艺术家吕慧谈到,她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在家中照看孙子,很少有时间进行创作,除非是一些活动邀请她进行创作。1998年在文化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静乐县民间剪纸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就有吕慧创作的多件作品。诸如此类的大型活动的增多,不仅为女性传承人的创作提供了场合,还为剪纸艺术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可以说是新时期发展剪纸艺术最为关键,也是最有效的举动。
(2)教育推动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为了剪纸工艺持久发展,我们必须从孩子抓起,培养新的传承人。少年儿童正处于兴趣培养期,引入民间剪纸工艺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美感,同时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在这方面,少年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剪纸艺人辛爱英看到了这一点,先后从事多个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包括在山西省图书馆、戏校、少年宫等地方授课,她还为孩子们制作了卡通样式的剪纸,让孩子们更愿意接受和喜爱古老的剪纸艺术。对于忻州地区而言,利用高校优势成为了最大特色。忻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曾聘请二人台演员许月英为教师,传授二人台唱腔、唱法。忻州师范学院曾邀请忻州市文化局开展有关忻州非遗的知识讲座,邀请传承人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但作为地方唯一一所高校,忻州师范学院缺少由非遗传承人亲自开设的课堂,没有一个依托忻州非遗的文化研究所。学校现有的新月书画社,在社长韩志翔的带领下,一批学生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如果没有学校教育,这些兴趣难以有所发展。
(3)资金扶持助力传承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民间艺人对剪纸的热爱从业余爱好演变为自己的事业。工作人员在进行普查工作时,要多多关注民间剪纸艺人的生活现状,加大扶持力度,足够的资金是民间艺人发展事业的基础。发掘技艺杰出的优秀民间艺人,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使民间艺人受到外界的关注,有更多参演大型剪纸活动的机会和开设培训班的可能。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美术更是精妙绝伦,它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缀,反映了民众民俗生活的乐趣,也表达了民众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民间剪纸表现方式灵活多变。民间艺人通过自己对剪纸的理解,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进行剪纸创作;亦或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视角来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还受新生活的影响而不断创新。可以说,民间剪纸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反映传统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时代适应性,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女性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传承人,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只有提高女性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同时做好政府部门的扶持工作,为民间美术提供更多展演场合,健全政府主导,传承人、企业家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民间美术——传统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下去。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张紫晨.中外民俗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张益琴.女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J].艺术探索,2010(3).
[5]段友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歌保护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
马佳,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J528
A
2095-7556(2015)04-00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