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器的“仿古”与“做旧”
2015-02-13王亚福
文 王亚福
浅谈玉器的“仿古”与“做旧”
文 王亚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玉石的认识、喜爱程度一路看涨,尤其对“古玉器”追崇有加。我国玉石市场“造假”之风悄然兴起,有些不法商人的造假之功可谓炉火纯青,令人瞠目结舌,再加之现在造假技术不断进步,仿古玉的逼真程度更是能够以假乱真。玉石把玩行当中不免有“初入道者”将“仿古”与“做旧”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相去甚远。“仿古”为借古创新,而“作伪”则是以新充旧。各个朝代都不乏有玉石仿古,“仿”在于借古传承,目的在于重现古玉器时期的精湛技艺以及古玉石中蕴含的璀璨的历史文化。而“做旧”则是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用低等或劣质的玉石原料充当好的玉料来制作玉器,这种玉器琢磨粗劣,造型与纹饰虽有古型却失古制。
玉石;古玉器;仿古;做旧
一 、“仿古”与“做旧”的起源与背景
仿古玉的各家定义虽略有不同但大意一致,仿古是指模仿古代玉器、陶瓷、漆木竹器、书画乃至青铜器等美术品,或临形制、或仿纹饰、或摹琢工、抑或是照样拟琢古物。言之仿古起源,多数鉴赏家认为玉石仿古源于五代十国中的宋,言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的蛇身人首玉饰,其头部的造型近似于商代的风格,而陵墓本身却是春秋时期的墓葬风格。
自宋代以来,仿古玉器便时有出现,而各个朝代的仿古工艺又相去甚远,宋代仿古玉器刀法圆润、古朴,浸染出的沁色、杂色尤为明显。明代较之宋虽刀工古拙,却在单纯的仿古雕刻中加入新的花纹样式,清自乾隆以后由于帝王官僚对古玉的重视和爱好,出现了仿古玉器收藏的高潮,此时的雕琢技艺精湛娴熟,出现了多种新纹饰。
如今,古玉器价比天高而真品却凤毛麟角,收藏极为困难,如此千金难求的真古玉市场行情催生出一些不法商人,为迎合玉石收藏者的收藏需求,以及不少古玩爱好者“捡漏”的心理,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用粗劣的原石材料照搬古玉器的花纹样式再用化学试剂模仿沁色。因此,“做旧”与“作伪”是金石学兴起之后的副产品,金石学作为考古学的前身营造起了民众乃至整个社会好古的风气,作伪造假之风随之而来,成为宋元以来我国玉器收藏和琢磨中的一大诟病。不过彼时的造假技艺不甚高超,刀法沁色不难辨别真伪。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仿战国龙纹玉环”为例,粗略看去与原物并无二致,但细细看来破绽不少,首先此伪玉环龙首纹样式徒有形似,但气势疲软,缺乏战国玉器的灵动矫健的气象;其次,玉环龙首纹自春秋时期才盛行,而战国时期流行谷纹,此玉环上的花纹样式既不似谷纹,又与龙首纹确有出入;再次是沁色,沁色是玉石埋于土中,受土壤中的水份及化学成分的浸染而产生的颜色变化,是玉石的年轮,更是辨别玉器真伪的关键所在,此清末民初的仿古玉环沁色生硬,有人工痕迹。
二、“伪古玉”大揭秘
现在,造假行当已然规模化,在较大型的古玉造假市场中都不免有最快的销路。有甚者,市场内大大小小零散着数千家玉石店铺,且几乎都从事大量的玉石批发交易,但所售玉石多为赝品。如今,玉石造假产业可谓是“一条龙”服务,造假者先到陕西境内收购无纹饰的出土素玉片,尔后按要求由专人雕琢古纹样式,随后再施以沁色,“熏”、“烤”、“烧”、“煮”、“炸”、“蚀”等方法不胜枚举。
1.伪古玉材质
行内人尽知“好玉不做旧”,为了和所模仿的古玉相似度达到极致,本应采用所模仿的时代盛行的玉器,但是,同一时期同一玉矿开采出的玉石都各有其质,更何况时隔数年乃至百年挖掘出的玉石呢?不同时代的玉器,色泽相同、玉质相仿的玉器本就少之又少,再加上有些玉质,如新疆和田籽玉,虽在清末盛行,但因玉质本身细腻,很难施沁色,蚀染的色浮在表面,没有旧意。再加上籽玉本身价值不菲,很少有作伪者愿意一试。当然笔者之前所言的从陕西买素玉佩便是“以旧仿古”,玉石难言新旧,而所谓旧玉石不过是过去开采的玉料,或在沁色、玉质色泽等方面接近古玉。《玉纪补》中记载有“秦之玉作在陕西之万村,吴之玉作在浙江之安溪,所遗玉角甚多,万村之玉坚洁,安溪之玉纥松,琢之玉件,谓之角头古玉。玉质虽古,而器则新也,亦能盘出色浆。”这便是利用古玉中旧料或料头做旧的绝好例子,这种选旧玉仿古玉便更难甄别。
2.伪古玉浸染方法及雕琢辨别
玉石做旧,玉材是关键,做旧的玉石多为次品,有裂痕、杂质的玉石,像现代仿古青睐的青海玉和俄罗斯玉,更有甚者,所用原材为青石、白石,可达到沁色的最佳效果。这种材料质地粗糙、软硬不均,浸染的沁色深浅不一,大多可混淆视听。再者便是浸染工艺,20世纪90年代之前,做旧仍是沿用传统方法,以北京玉器厂为例,当时做旧是自仿旧产品抛光晕色之后,将其放入梅杏干水中煮,直至玉石表面出现坑洼再将表面涂以血竭、红土、地黄、炭黑、油烟等经火烤使色浸入内部,最后再放入油、蜡锅中恢复玉石表面本有的油状光泽。90年代之后“火烧做旧”、“碱性做旧”、“酸性做旧”等做旧方法五花八门,笔者不一一赘述。
最后便是雕工,虽言最后但极为重要,我国古玉器上出现图案纹饰大抵起于红山、良渚两史前文化部落,时至今日,玉器作旧有整体照搬前朝花纹样式,也有局部做旧。前者因对模仿品当朝的历史风情了解不足或参考资料不准确而很容易找到纰漏,像前文所言的战国龙环便是一例。而后者则是利用不同朝代花纹样式的拼接或因原始资料不足而对细节进行了自我想象,甚至将花纹样式的细节模糊化,做成一副古玉受蚀之感。这些局部的做旧方法很难骗到“门里行家”,但“初入道行”的新手却很容易被卖家编出的故事给迷住,而中了圈套。
三、仿古玉雕小得
“仿古”重在神似,在于无限接近当时文化风韵诞生出的绝世瑰宝,重现古玉器的精湛技巧。笔者从事玉石雕刻二十余年,酷爱从古饰旧纹中捕捉新的灵感,玉文化本就是随着民族血液在不断继承与创新,参考古代的雕琢技艺并无不可,但不是单纯的刻板模仿,而在于给予现有的图片资料以新的生命。如近代仿古玉琮,琮为良渚文化期间大量出现的礼器,良渚文化的作品多带有随意性,彼时玉雕加工技艺的局限性还没有“阴线”技术,因此当时的玉雕琢磨便是粗中有细,严谨刻板中带着写意的风格,笔者常以当时的玉雕纹饰为例,倚原石形态找寻灵感,人面、角兽、回纹、折路每每都能继古承新。而笔者发现目前市场上当代伪良渚玉琮不少,偶有精良者,粗看纹饰、造型乃至材质沁色都别无二致,但粗阴线原形眼,凸起方形鼻,而鼻上却缺少回纹装饰,两道额线无细阴线纹,玉面腐蚀有明显的刻意之嫌。
[1]方昌山.仿古玉鉴定略说[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65-166.
[2]吴倩.古玉器的“仿”和“伪”[J].中国防伪报道,2013(12):17-19.
[3]张广文 .玉器的颜色变化及玉器的染色做旧[J].中原文物,2005(4):70-75.
[4]武文龙. 揭秘新玉如何穿“旧衣”[J].艺术市场 , 2012(11):82-85.[5]桑行之.说玉[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6]古方.现代仿古玉辨别与鉴定[J].艺术市场,2013(1):95-97.
[7]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综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7(4):17-30.
[8]白兰.从仿古玉器看中华民族的崇玉时尚[J].收藏家, 2000(11):31-35.
王亚福,1993 年创办了亚福工作室。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蚌埠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顾问、蚌埠市玉石学会技术顾问。
J31
A
2095-7556(2015)04-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