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2015-02-13唐蓓麟
文 唐蓓麟
玉雕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文 唐蓓麟
中国的玉文化从传统文化、民间俗语、吉祥图案、成语典故中走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玉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民族特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玉雕艺术家借鉴其他造型艺术的精华,融会贯通、不断创新,造就了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国玉文化。玉雕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是时代的需求,历史的必然。
传统艺术;创新;姊妹艺术
中国是美玉之国,这不仅体现在材质的自然之美,更体现在其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的意境之美。玉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中华民族有着崇玉、尚玉、制玉、用玉的传统,玉所代表的文化和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的君子之气和文人之风,中国人对玉的钟爱堪称至深、至诚、至迷、至痴。中国玉雕工艺已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尽沧桑,有过史前、殷商、汉代、盛唐、清代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每一次的鼎盛和辉煌都离不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的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享有“东方艺术”的美称。玉雕艺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民族特性。玉雕艺术作品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件玉雕艺术作品不仅包含着材质本身润泽的美,还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修养、造型能力和技术含量。
中国玉器的历史演变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俗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玉,凝结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成长经历,陶冶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操,抚育了一个民族的君子风范。
在中国玉器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更多的是以表现动物形象为主,尤其是以龙的形象为代表。因为龙起源于华夏先祖的图腾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种虚构的超自然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诞生、成长、发展过程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以各种艺术形式、各种艺术载体来表现龙的形象,尤其是古代玉雕艺术家以超常的艺术想象力为后人贡献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玉簧龙佩,它是龙的艺术形象中最早最主要的代表作。龙的形象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都对龙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影响。龙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而每一次的演变过程都是一次创新过程。在这个创新过程中玉雕艺术家和其他造型艺术家互相学习、借鉴、融合,才有了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才有了青铜器上的龙饰,才有了历代皇帝的玉玺,才有了《九龙壁》这样气势磅礴、雄浑豪迈、狂放不羁、自由奔放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共同传达着作品的思想,传递着作者精神层面的思考和体会,表达着作者对审美的感受,以这种严谨的思维创作的作品,往往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如今在中华大地上仍然有众多的玉雕艺术家以龙的形象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龙佩、龙牌、龙壁、龙摆件。在这些龙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依从美学规律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势,所表现的龙的形象矫健威严、雄伟端庄、潇洒飘逸、轻灵舒展、纵横驰骋、神采飞扬。玉雕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在创作实践中学习姊妹艺术的长处并互相借鉴。有着1500年历史的河北赵州桥,浮雕桥栏石板上蟠龙奋力钻穿的造型,其刀法苍劲古朴、风格豪放新颖,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很多玉雕作品上的浮雕借鉴了蟠龙钻穿的形态,收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达到了色彩质感、神态动态、体量气势的统一。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玉器中凤的形象是人们审美情感的载体,它浪漫主义的色彩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人们尊崇凤就是尊崇自己的祖先,人们钟爱凤就是钟爱自己的民族,凤和龙一样是平民百姓的信仰和偶像。凤一路飞来,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古拙美、春秋战国的奔放美、秦汉时期的雄健美、隋唐时期的丰润美、宋元时期的清秀美及明清时期的繁复美。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由于凤与龙一样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瑞兽神灵,因而一向被玉雕艺术家所看重,因为玉雕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发现美、创造美、再现美。玉石是艺术的载体,美玉可以与信仰结合,自然可以与偶像融合,凤的形象是包括玉雕艺术家在内的造型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抒发及艺术手段的展现,演变为女性化的柔美高贵和形神兼备的表达,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体态优美、格调高雅、瑰丽多姿、飘舞潇洒的凤凰,将艺术享受传达给了欣赏者。
我国的玉雕艺术风格自民国后期的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到上个世纪末,在设计思路上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有很多创作者仍仅仅是追求传统,却忽略了具有时代美感的创新。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生活快节奏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减少及合理利用、创作过程追求最大效率、生产过程追求最大效益、社会生活对玉雕造型风格多样化的需求,相当一部分玉雕艺术家在作品造型的创作实践中减少了写实造型风格,转而借鉴现代雕塑风格和装饰雕塑风格,采用了简洁明快、抽象概括的表现手法,他们的作品把握空间的节奏、注重线条的流畅、以简约为宗旨体验自然形态。现代雕塑风格和装饰雕塑风格的玉雕造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时尚流行的优化嫁接,被现代装饰风格改造过的传统玉雕造型更容易为年轻的玉雕爱好者所接受。我们的玉雕设计要伴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玉雕设计中那些被旧观念所束缚的陈规陋习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
玉雕的造型可以借鉴雕塑的造型,与雕塑的造型相融合,但玉雕的造型又不能照搬雕塑的造型,雕塑感不能太强,不能这里伸一手那里出一脚,要圆润饱满、玲珑剔透。玉雕通常是直接表现玉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以点、线、面表现时空的节奏和韵律,追求时空的相对统一,表现玉雕艺术家以致人类思想的光辉和精华。
好的玉雕作品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具体表现,其表现形式一定具有某种装饰效果,玉雕的鉴赏效果在于是否能够调动观者的情绪,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成功的玉雕艺术家都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素质,他们具有的创新思维不只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有技术思维。在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毫无缝隙的瓶盖还是环环相扣的铁链;在姊妹艺术中,无论是青铜器的圆环还是宝塔上的铃铛,玉雕艺术都可以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来攻克难关。玉雕的特点就是用技术去思维,是对技术的研究和利用,思想和观念在技术中体现。只有继承了精良的传统工艺,更加强调设计元素,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这样的玉雕艺术家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中国画的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实,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玉雕艺术融合了中国画线条的运用手法,塑造了无数的植物、动物、人物形象,因为线条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灵魂,它的内涵是一个神秘的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有池塘的荷叶、丝路的花雨、曲项的天鹅、开屏的孔雀、观音的千手、敦煌的飞天,任凭玉雕艺术家挖掘无限的灵感源泉去流淌。线条通过玉雕艺术家的幻化,会使金属起舞、会使石头唱歌、会使艺术家的思维永恒地凝固在最美丽的地方。
玉雕作品除了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它的创造性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块和田黑皮白玉籽料为了保持珍贵玉料的皮色和玉料的完整性,可以借鉴纂刻或剪纸的形式在表面做文章,雕刻成黑白相间的文字和图案。
一件白玉作品表面可以施以书法或工笔白描阴刻,再嵌以油墨,这样的作品将玉雕艺术与姊妹艺术相融合,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艺美术品。
一块玉牌作品可以浮雕的形式表现大气磅礴的山水画、格调高雅的人物画、精致隽永的花鸟画,它是中国画的缩微版,捧在手里就可以欣赏的人文景观。
这些玉雕作品是艺术家的精美之作,有着引人入胜的文化魅力,体现了生命的存在、激情的奔流、动感的运行、艺术的享受。
中国的玉文化是伴随着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明的脚步繁荣至今的,玉器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荣辱和辉煌。玉雕的过程是人塑造了玉,玉也反过来塑造了人;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从事了玉雕工作会改变其性格,一个好人才能创作出好的玉雕作品,许许多多的玉雕大师证明了这一点。玉雕作品的创作过程凝结着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凝结着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
玉雕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姊妹艺术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需求。中华民族的玉雕艺术是要一代一代传承弘扬下去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好玉雕事业的接班人,将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渗透到年轻一代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中。在我们和后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华夏大地上还会涌现出新的玉雕大师和新的好作品,中国的玉雕艺术还能传承成千上万年。
唐蓓麟,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玉雕专业,从事玉雕设计创作教学40年,上海海派玉雕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玉雕专业副教授。
J323
A
2095-7556(2015)04-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