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心理调控研究

2015-02-13周显晶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评价者权威效应

周显晶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心理调控研究

周显晶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如果评价质量不高,非但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会产生消极影响。文章探究教育主体在实施教育质量评价时容易发生,并影响教育质量评价信度与效度的几种心理误差,并针对这些心理误差,根据评价主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提出调控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减少评价主体的心理误差,确保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有效。

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心理调控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重要文件,国家高职骨干校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面对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其竞争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为了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确保教育主体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周密科学,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之外,还应具备系统科学的管理评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育质量评价是通过人来操作的一项判断教育价值的工作,而人区别于机器设备,是具有个体心理差异性的,因此作为教育评价的主客体,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价值的判断,使得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标准化难于实现,就像比赛场上的裁判,心理的失衡必然会导致判断的不公平和不准确。现代教育评价将注重评价主体心理健康状态作为重要特征。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在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对教育质量评价功能的影响,并对如何调控评价主体心理因素提出一己之见。

一、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的心理误差

教育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众多,除了是否正确分配了权重数值、是否科学构建了测评标准以外,测评程序及方法是否合理,主评与被评的评价能力及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因此评价主体的心理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评价主体是相对于教育评价客体即教育评估对象和内容而言的,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自主地对教育系统或要素与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或群体。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每个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不同,其对评价对象的感知、思维、价值判断及情绪体验也不尽相同,使得教育质量评价效果富有评价主体独特的主观色彩,这就必然降低了教育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影响评价信度。教育评价主体的心理误差是指由于评价主体心理因素导致教育质量评价过程及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了教育质量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本文所提及的心理误差主要表现在认知方面。

(一)定势效应

定势思维效应,是指个体由于先前心理活动的影响,产生了一种局限性的认知状态,继而影响着后续心理活动的发展。定势思维可以使个体熟练甚至自动化地从事某项活动,从而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由于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在现实活动中束缚个体的思维,使其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如一提起影视明星,脑中便会出现“美丽、帅气”的印象,而一说到教师,便会和“文质彬彬”的形象联系起来。

定势效应作为一种模式化的心理效应,其在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表现是,评价者对某类评价对象持有的固定印象,导致其不以事实为依据,而根据自己的主观刻板印象做出评价,影响评价结果的现象,它是评价者基于先前的经验或认知形成的固定化认知模式和价值态度在评价过程中的映象。例如在评价一所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高级职称比例高的学校要优于高级职称比例低的学校。但客观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在工作热情、精力投入等方面表现会更出色,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一定比初、中级职称教师高。因此,由偏见的合理化而造成的定势效应往往会给评价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个体对某个人的部分特征、品质的认知,覆盖了对于其余特征、品质的感知,而产生了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结果。晕轮效应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反映是评价主体过于关注某些评价因素,而忽略其他评价因素,并由自己所关注和重视的因素做出整体评价判断,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的现象。例如,评价者过分重视教学评价,忽略德育评价,并以教学评价结果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会导致该校评价结果严重失衡,使重教学、轻德育的现象愈演愈烈。

(三)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指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受到个体权威、群体规则、机构权力等权威的压力或影响,评价者自愿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继而做出了与权威意向相符的评价结果的现象。权威效应是一种不以评价者个体评价为依据的心里误差,它之所以会存在,包括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受到个体安全感需要的影响,即评价者在做出评价判断是,总是希望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而权威人物在人们心中的认知往往是正确的代言词,因此听从权威的判断会减低出错几率,增加“保险系数”,使自己具有安全感;二是受到个体认同感需求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在社会中存在认同感的心理需求,而权威往往是符合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因此存在这种认知,即评价者若与权威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一致,会因此符合社会群体的普遍评价而得到认可和赞许。

出于这种权威效应,评价者的心理活动往往不由自主地受到权威的影响,而做出与权威意愿相符的结论。这种评价存在极大的误差率,一旦权威的意愿有违客观事实时,评价者就会成为把权威的失真性判断转化成现实的实施者。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往往受到教师言行、态度的影响和控制,这会导致学生总是存在于教师权威意愿的压力影响下,当其作为评价主体评价教育质量时,往往不能独立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而做出符合教师意愿的评价判断。

(四)次序效应

次序效应也称顺序效应,在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主要指由于被评对象被评价者认知的先后次序不同,导致评价者收到这种次序影响对评价对象做出不同评价结果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效应:一是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原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在教育质量评价中指由于评价对象给评价者留下的初步印象,影响了评价者对其后续认知印象的建立,最终对评价对象做出了不全面的主观评价。经研究证明,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对陌生人或物认知到的第一印象影响力深远,甚至可以让个体对这个印象终身难忘,或左右个体对其认知和社会交往走向。这种影响同样存在于教育质量评价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过程较短,使得第一印象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并未认知到评价对象的本质属性,而只是对其表象的认知。这种片面性和表明性的认知印象,影响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知。二是由于评价对象留给评价者的最后印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继而覆盖其之前的印象与认知,使评价者基于最后印象做出了偏离客观事实的片面性评价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指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主要指在对评价对象形成印象的过程中,评价者将自身的某些特质投射给评价对象的心理倾向,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推己及人”、“以己度人”。在教育质量评价中,投射效应表现为评价者未了解客观事实,而仅凭自己的认知习惯和价值取向对评价对象做出主观性评价的现象。例如在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中,来自科研岗位的评价者很容易将科研特性投射到该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中,而来自教学岗位的评价者往往会将教学特征进行投射。又如当评价者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时,他就会倾向性地认为重视教学方法研究的评价对象没有领悟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心理误差的调控对策

教育质量评价中,若不能很好地调控评价主体的心理因素,一旦心理误差产生,会导致不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结果,影响评价效果的信度与效度,阻碍教育质量评价甄别、引导等功能的实现。因此,以评价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内容,采取科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调控机制,适时适当对评价主体的心理活动进行调节,才能尽可能降低评价主体心理误差的发生率,确保教育质量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一)强化评价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从本质上说,教育质量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做出的评价判断。而作为评价主体,无论其来自哪个专业领域,在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守评价者的工作守则和道德标准,而客观性与公正性是评价主体要坚持的基本职业道德标准。采取有效方法强化以工作规章、工作原则和职业道德标准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评价主体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端正的工作态度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评价者的评价技能训练

教育质量评价是一项以专业性、技术性和操作性为特点,以数据统计、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组织决策为专业基础的工作。为了减少评价主体的心理误差,就必须进行以指标因素设计、评价指标制定、方法计算与结论解释、心理误差调控等为内容的针对性训练,方能使其熟练地掌握教育质量评价的每个环节,有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三)实行教育质量评价认证机制

以往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通常由以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教育机构举办方和教育机构自行开展,但随着教育投资主体和教育举办方的多元化,这种评价机制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改革的要求,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价、实现教育质量评价独立开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社会第三方机构,使其独立于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之外,实行教育质量评价准入制度迫在眉睫。因此,实现教育质量评价主办方的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主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解决评价中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确保评价质量的根本方法。

(四)保证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化

评价方案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操作规程,是规范评价过程的根本准绳,是保证评价效果真实有效的前提基础,也是评价主体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是有效调控主体心理活动,避免心里误差发生的关键。在评价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严格遵守编程规则,严密控制操作流程,评价过程简明详细,在确保可操作性的同时尽量工作内容的可量化水平,尽量屏蔽评价主体心理因素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影响,避免发生心理误差,保证教育质量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李佳孝.素质教育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3]田永梅,顾昭明.教育评价和归因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与指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03).

[4]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1).

[5]刘海生.教师评价学生的几种心理障碍与调控析[J].教书育人, 2003,(17).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Subject of Quality Assessment

ZHOU Xian-jing
(TianjinLightIndustryVocationalTechnicalInstitute,Tianjin, 300350)

Assessment on education quality aim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f the quality of assessment is not good, it wo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instead. This paper explores several psychological errors that easily happen when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carries out assessment on education quality and that also influenc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assessment,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adjustment measures against these psychological errors, in order to maximumly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errors of the subject of assessment and ensure the scientificity and validity of assessment on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subject of assessmen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2015-06-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JA1300980

周显晶(1982-),女,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G40-058.1

A

1673-582X(2015)10-0025-04

猜你喜欢

评价者权威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权威的影子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