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轸宿研古曲,沈水勤耕演馨梅”
——纪念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诞辰115周年音乐会
2015-02-13宫睿歆
文/宫睿歆
“星沙轸宿研古曲,沈水勤耕演馨梅”
——纪念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诞辰115周年音乐会
文/宫睿歆
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中国古琴学会、沈阳音乐学院等承办的“琴道”——纪念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诞辰115周年音乐会,于2014年11月2日在辽宁大剧院音乐厅举行,古琴家朱默涵携众弟子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顾梅羹(1899—1990),生于湖南长沙一书香门第古琴音乐世家。自幼学习古琴,得川派琴家张孔山之真传,并精通诗文书画。后任沈阳音乐学院古琴教授,中国第一位古琴专业研究生导师。1990年8月22日辞世于沈阳,享年92岁。顾先生一生致力于古琴专业的传承与传播,并作出了杰出贡献。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
辽宁分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古琴研究会会长。先后在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及中国音乐史、古典文学等课程。著有《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嵇氏四弄”几个问题的考证》《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合著)《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合著)《琴学备要》等著作。
本次音乐会选曲别出机杼,特意挑选不同风格及创作时间的曲目,其中古曲有川派古琴的代表曲目《醉渔唱晚》。此曲谱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1549年)相传为陆龟蒙、皮日休所作。全曲描写了夕阳西下,渔夫工罢饮酒,醉意阑珊;又因满载而归,兴致高昂,在暮霭和烟波之中击桨而歌的场景。其中的六度歌声酣畅淋漓,仿佛使人置身于场景之中,与渔人行歌互答,潇洒畅快。
另外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琴曲《梅花三弄》。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之为《三弄》。
值得一提的是朱默涵先生在音乐会上所演奏的古琴曲代表作《高山流水》自唐代以来多作为两首乐曲,据明朱权的《神奇秘谱》原解题记载:“《高山》《流水》本只一曲,到了唐代才分为两曲。”音乐会上所奏版本是据清代著名川派古琴始祖张孔山所传,由顾梅羹先生之祖父所辑的《百瓶斋琴谱》,完整合一版极为罕见。此曲于《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互赏或知音难遇乐典高妙之典。
音乐会中的现代曲目如《袍修罗兰·地》以及古琴与手鼓相互配合的《春风》,也成为音乐会的亮点之一。其中《袍修罗兰》为当代琴家成公亮先生创作的古琴套曲,套曲中第一首《地》让人听到了冥茫宇宙中的自然声响。孕育万物,宽广而厚重。天光乍现,智慧开启。重浊与轻盈交织,气象万千。河流与山川偎依,气势恢宏。浑厚的钟鸣,贯穿整曲,是大地上众生的心声。
然而琴曲《春风》则不同于《地》的厚重宽广,作品以明快抒情的旋律配合手鼓轻快明亮的鼓点,表达了人们春意盎然、奋发向上的欢快情绪。此曲由龚一、许国华先生创作于1982年。乐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曲式结构、调性转换、演奏技巧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展现了古琴这一古老乐器的发展潜力。
除经典古琴曲目外,还有梵音颂钵与古琴相结合的《寂静的欢喜》及朱默涵先生改编并打谱的琴歌《莲花处处开》。颂钵远在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就被人们发现,并赋予各种神秘的传说。颂钵深沉悠远的铿锵声,仿佛只要持钵者一敲,就可以让人进入身心舒缓的状态,令人身心俱“净”。《莲花处处开》则是感悟于《华严经》与《佛典》。佛曰:心似莲花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谨以此曲觉悟人生。
深沉厚重与轻快明朗,古老与新颖,不同的元素将他们有机地穿插在一起,意在使整场音乐会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多种形式的表演碰撞出惊艳的火花,从而使观众对古琴这一古老且独具魅力的乐器以及所演奏的音乐作品产生新的认识与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乐会的参演人员除朱默涵先生的弟子外,还有耄耋之年的王庆仁老先生。作为当年顾梅羹先生的学生之一,此次亲临现场,与众人一起参加老师的纪念活动。
演出期间,在主持人的采访中,朱默涵先生回忆起当年顾梅羹先生在古琴教学与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油然而生出一种崇敬之情。最后的返场表演特邀杨恒旗、宋池两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与朱默涵先生合作的一曲《莲花处处开》可谓“满池荷静,一朵莲开。”为此次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 董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