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之殇该反思什么
2015-02-13钟新影
钟新影
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此次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件,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敲响了警钟。舆论除了讨论事件原因、伤亡人数,更多的则是反思。
事件发生后,很快被全国舆论关注,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度都很高。第二天,新闻量约为2000篇。之后,舆情发酵继续,舆论场仍对该事件持续关注。
微博、微信成为此次事件传播的主力。事件发生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发出现场图片和文字,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了传播范围。同时,在事件过程中,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实时对外发布现场情况、事件伤亡人数和事件原因,及时作出应对策略,回应舆论对谣言的猜测和质疑。
舆论普遍认为,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发生如此严重的踩踏事件,显现出城市管理纰漏,需要追责,值得反思。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全管理资深专家张弘认为,此次事件发生,不是能力问题,根本原因是政府麻痹大意,“心防”懈怠,对短时间内大量人员聚集的可能及其后果预案不足。其实,公开的多个信息已经透露出危险的信号。
一些媒体援引大数据资源,比如《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杭州一家企业通过“电子围栏”统计显示,上海外滩地区1月1日零点的人流量最高峰是前一天同一时刻的5.5倍。
有媒体认为,充分的预案机制是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首要前提。当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建筑耸入云端、各种经济指标不断刷新之时,当这些“硬件”建设成为一些城市骄傲的资本之时,关乎管理水平的“软件”建设是否引起了同样的重视?未雨绸缪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舆情的能力,甚至吸取教训的能力,又修炼到了什么程度?
也有媒体指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是此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外滩之殇,折射的是城市安全治理规则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力。事件虽然发生在上海,但无疑对我国大型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敲响了警钟。
而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需要不断调整城市空间框架和格局,以适应城市未来人口继续增长和发展的需求。尤其需要在常态化的管理之下,固化有效的城市运行制度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