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军校第一人
——余克勤将军

2015-02-13李春光

中华魂 2015年1期
关键词:洛阳将军

文/李春光

洛阳军校第一人
——余克勤将军

文/李春光

现今的洛阳解放军外语学院所在地,原系洛阳军校校址。那是中央军委1953年春拨款兴建、1954年秋完工入驻的。军校原名为第三十一步兵学校,座落在山西祁县农村;1952年更名为第八步兵学校,迁至洛阳不久改称洛阳步兵学校,1960年又改为济南军区步兵学校,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洛阳军校”。1969年4月,该校撤销,由张家口附近的解放军外语学院迁驻。

洛阳军校自成立之日起,就继承和发扬了老八路光荣传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为我军培训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指战员。为示鼓励,罗荣桓、聂荣臻元帅和黄克诚、谭政、许光达大将,以及杨成武、张爱萍、杨得志等军界首长都曾莅校指导,总参军校部孙毅、杨秀山等领导同志也都亲自去听课,并现场指导学员演习。在1958—1964年间,波兰、越南、缅甸、古巴等国的军事代表团,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以及日本、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友好人士都纷纷前来参观,全军30所院校的代表及驻外大使馆武官等也来参观学习。该校校长余克勤将军,更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

战功卓著

余克勤将军1913年生于河南商城县一个雇农家庭, 8岁时就给地主家当长工,放牛、打柴、干杂活,一直干到16岁。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后,曾给著名女将领张琴秋当过警卫员,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副军长等职。1951年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第一期学习,1952年8月毕业后被任命为第31步兵学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余将军在1935年长征路上担任排长时,曾过了三次草地、爬了两回雪山;在1937年担任一二九师“随营学校”二队队长时,曾独自深入虎穴,单枪匹马阻止了山西孝义100多人的县保安队南逃,还就地创建了晋西游击支队;在1940年担任新三旅七团团长期间,曾在河南滑县王伍寨智截敌军数十辆运输车,解决了部队过冬的大问题,并用“牵牛”战术歼灭日军100多人;1944年率“南下大队”到达水东后,不但很快收复了失地,而且在叶寨战役中活捉国民党顽军中将总指挥张公达、少将纵队司令耿明轩、少将参议杨昌杰等,歼敌1600多人,被延安报纸称之为“豫东大捷”!此后,在他担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时,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巧妙地上演“空城计”,以一个警卫班智截敌军83辆装满军用物资的大卡车,有效地支持了淮海战役,受到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在担任华北军区独立二旅旅长时,又千里追匪,指挥攻打新乡,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余克勤

由于他本人一贯身先士卒,他率领的部队又英勇顽强,势如破竹,曾歼灭日、伪、国民党军队数万人,解放县城40多座,并开辟了4个地区,所以被宋任穷誉为“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被崔田民誉为“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杨得志也称他“指到哪里,

就能打到哪里,很快能歼灭敌人,取得胜利。”

言传身教

余将军在担任洛阳步校校长期间,时时牢记当年毛泽东主席向他们下达任务时讲过的话:“你们要教育好这些学员,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指挥员。你们要像老母鸡孵小鸡那样,要一窝一窝地把小鸡孵出来,使他们健康长大。你们就是老母鸡这个角色!希望你们当好‘老母鸡’!……”为此,他在率先垂范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言传身教。

洛阳军校创建初期,中央军委关于现代化、正规化的建军方针才刚刚提出,全军并沒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完整、科学、实用的教材。余将军不等不靠,决定自己动手编,并根据战备的需要,首先编写了一套 “步兵武器山地射击教材”,受到总参院校部的重视,很快在全军推广。《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也都对此作了大篇幅报道。接着,他又先后带领教员到豫南农村和连云港一带实地考察、演练,研究编写了《水网稻田地战斗》《步兵武器水网稻田地射击教材》和《步兵排连海岸防御教材》《步兵武器对海上目标射击教材》,再次填补了我军院校教学训练的空白,解决了学校训练和部队训练的急需。

为加强实战演习,余将军常常亲自参加野营训练。有一次,他又在烈日下视察战士们激烈的战壕对剌训练,发现有的战士动作不规范,出手不够狠;有的反应不灵敏,该出手时没出手。他说了声“看我的”,便纵身跳下战壕。随后,接过一位战士的枪,紧握枪杆,将仇恨的目光射向“敌人”,“杀”声威震“敌人”;待迫敌慌乱,又一个声东击西,正好“破敌胸膛”。这时,背后的两个“敌人”扑了过来。他疾转身,抢占了有利地形,随后用脚扬土,趁土迷住“敌人”眼睛之机,剌杀了“敌人”。其他“敌人”又从侧翼围过来,他相机后退了两步,当“敌人”的枪刚刚伸过来,就猛地打掉了枪上的剌刀,接着大喝一声,将剌刀插入了“敌人”腹内……

大家望着余将军这一系列精彩的示范动作,无不举起大拇指,连称“老校长的功夫就是硬!”余将军则擦了一把汗,传授道:“对敌人,你不消灭他,他就消灭你,所以一定要狠!”还一再强调:“练兵首先要有敌情观念。不然,是练不出硬功夫的!”

在实弹射击期间,不少新学员害怕子弹会从后面窜出来。这时,余将军不但向他们耐心地说明子弹击发的原理,还当场作示范,手把手地教,从而解除了大家的顾虑。

关爱属下

余将军一向爱兵如子。在洛阳军校,也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个属下。

在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短缺,副食匮乏,历来吃“皇粮”的军队也常常饿肚子,很多人还由此得了浮肿病。根据余将军的身体状况和有关规定,他完全可以到洛阳宾馆等地休养。但是,他没去,而是留下来带领大家在一切可以耕作的地方开荒种粮、种菜。与此同时,他也带领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在自家房前屋后开荒种菜。每次收获,都先择优给幼儿园和机关食堂送一些。后来,《解放军报》还特此发了《将军种菜》的专访。

在努力获得蔬菜自给的同时,余将军为了解决肉食问题,又专门组织了以射击教官为主体的打猎队,开赴青藏高原的格尔木地区。半年后,猎获数万斤的黄羊、野马、野驴之类,不仅满足了全校人员元旦、春节的需要,还送给济南军区机关、洛阳市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业一部分。

据余将军大女儿豫东介绍,将军几乎每天后半夜都悄悄地起床出门,过一两个小时再回来接着睡。一年冬天,她的弟弟鲁生发现了这个规律。出于好奇,有一次鲁生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悄悄爬起来,穿上棉衣,踏着雪,远远地跟着爸爸溜出去。结果,他见爸爸走进了新学员宿舍,在逐个为他们掖被子。鲁生正不知如何是好,将军已发现了他这个“小侦探”,并让他充当了自己的助手。

余将军每次理发,不管人多人少,都是先扫地、后理发。有一次,他刚进理发室,几个排队理发的战士连忙站起来,一致表示让他先理。

“按先后顺序嘛,我哪能例外!”将军说罢,又像往常那样拿起了扫帚。

“您比我们忙,还是您先理吧!”一位学员一边说,一边去夺他手里的扫帚。

“不,不!”余将军一边拒绝,一边说: “你们练兵也很紧张嘛,理完发可以早点休息!”

“学校不是有规定:教官理发不用排队吗?”另一位学员忽然找到了“理论根据”,还是坚持让他先理。

“可我不在一线任教呀!”余将军笑道:“所以,这条规定不适于我。再说,我今天开了一天的会,还没参

加义务劳动呢!你们谁也不要再说了!”接着又扫起来。

待轮到余将军理发时,理发师出于敬重,拿着电推子精推慢剪,分外细致。将军发现后,为让下一位待理者少等一会,便用激将法笑着对师傅说:“你的技术是不是不过硬啊,为什么这样慢呢?”师傅明白了他的意思,只好加快了推剪速度……

清正自持

无论在军界还是地方政府,余将军都有许多老熟人,其中不少还是在他手下成长起的领导干部。但是,他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关系和影响为任何人谋取私利。

余将军最小的女儿1969年入伍,随后在洛阳外语学院学习,1973年毕业。分配前夕,外院领导鉴于将军年老多病,拟将她留在他身边,并主动征求他的意见。他摇摇头,郑重地表示:“年轻人应到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不要因为我而照顾她。”结果,其女儿被分到山西忻县的一个山沟里,后又调到四川绵竹县深山工作,而且一干就是8年!

余将军的次子原在新疆南疆军区某部工作,1978年在内地找了个对象,双方都很满意。相处一段时间后,女方向将军表示:只要他将儿子调回内地就结婚。将军当即批评道:“我当了一辈子兵,现在老了,让孩子去干。具体在哪儿干,全由组织决定!”女方一听,惟恐未来长期分居,竟吹了!

将军有个侄子在洛阳某部队干休所当司机,是个志愿兵。有人建议他把侄子调到自己身边,作他的专车司机。他不同意。后来,干休所领导基于他侄子服役届满,就其是否退伍的问题征求他的意见。他又当即表示:“服役年限到了,部队不需要就让他走。”接着,又将侄子叫来,专门给他做工作,让他“做出好样子”。结果,侄子愉快地退伍,及时搬离了干休所。

将军的一些老战友、老部下,也有不少为了子女的工作调动而求他“打招呼”“写条子”的。如1987年春节前夕,原八步校的一位老干部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来看望余将军。那位老干部相机提出:“儿子在东北某部队当基层干部,看校长能否想办法把他调到洛阳。”余将军耐心地给他讲了些道理,又笑道:“军队的职责就意味着打仗,当兵哪能光在父母身边!”那老同志知道余将军的脾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类似之事,不胜枚举。凡遇此事,余将军都是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做工作,决不“开后门”。

严于家教

余将军对子女要求极严,随时随地都注意培养他们好的思想、好的品质、好的习惯。

有一次,余将军带着几个孩子到洛阳市郊农村看农民种菜。路过一个粪池时,不知是谁首先说了一声“臭”,接着,一个个都捂上了鼻子。将军见状大怒,令他们就地停下来,不许动;同时,指着田间的老农对他们说:“你们看,这些农民叔叔、伯伯,是怎么辛勤劳作的!”孩子们在粪池边站了半个多小时,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下来,苍蝇在面前乱飞,却没一个敢挪动的。后来,亏得一位老农出面说情,才帮他们解了围。

也正是从那次起,余将军的孩子们每逢星期天,都到田间帮农民干活,没有一个怕脏、怕苦的。有的还让爸爸给买个小篮子,每天放学后,就将路上的牛粪、马粪拣在一起,送到农民菜地里。

余将军还经常带着孩子在自家小菜园里忙。有一次,他将积攒下来的小布条一段一段地接起来捆豆角架,一个孩子嫌麻烦,说:“爸,别用这玩艺儿捆了,我到小卖部买点绳子

吧!”将军马上阻止,还说他这是“废物利用”,不能乱花钱。

余将军的大女儿上初一时,见不少女同学都用勾针勾成各式各样的线书包,里面再衬上浅绿色或粉红色的布,背在肩上,挺漂亮的。她非常羡慕,也用攒下的零钱买了些线,学着勾起来。有一次,此举被余将军发现了。他很生气,批评道:“一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弄这玩艺干什么?”女儿不服气,遂讲起班里的“勾织风”。还没说完,他一把夺过线团,扔在地上,同时厉声道:“我就不准你跟别人比这些!”

没过多久,余将军又把大女儿叫到跟前,耐心教导说:“女孩子应该学点缝被子、补衣服的活。”接着,他提议暑假里让她跟着一位大娘学做布鞋,女儿高兴地答应了。

余将军特别强调不能让子女利用老子的方便谋私利。他说:“在这方面要是开了口子,很可能会误他们一生!”还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光靠别人铺路,自己顺顺当当地去走,最没价值,最没出息!”

在这一“大政方针”指引下,余将军的子女们无不处处严以律己,决不搞任何“特殊化”。1988年春节,将军的二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小孩发高烧,心里很着急,但没提出用爸爸的车,而是抱着孩子乘公共汽车去医院。将军的另一位女儿出国考察,也牢记爸爸“要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的“行前教育”,既不戴首饰,也不涂脂抹粉。回来时,没带一件“洋货”,只给在农村种地的公公买了几盒治心脏病的药。

晚节花香

余将军1978年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军委提升他为副兵团级。1983年离职休息后,又一直担任洛阳市老干部协会的名誉会长。

在担任省政协副主席时,余将军经常深入厂、矿、农村调研,倾听百姓心声,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中央作出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决定后,他积极支持市党政军新上任的领导干部,还亲自登门看望年轻人,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1981年前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抢救活资料,深挖死资料”的号召,动员老同志积极投入党史征集活动,以便为下一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为重点征集对象的余将军,不顾年迈体弱,常常日夜撰写。为求准确、完整,他还带病到他多年战斗过的豫东地区,召开专门座谈会,遍访故战场和知情群众,先后撰写回忆录等40多篇,多数已转给中央军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其中两份历史资料还获得全军征办三等奖。故此,他本人多次受到大军区、省军区和军分区的表扬和奖励。

余将军离休后,有关方面为使他过得舒适些,先是让他搬到北京住,他不同意;后又准备在青岛给他盖一栋房子,他也拒绝了。他说:“人民的钱,有更好的用处,我住在这里已经很好了,哪里都不去!”

坚持留在洛阳的余将军,把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天寒地冻的隆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无论风雨交加,还是沙尘飞扬,他总是有求必应,按时到场,而且遵照事先达成的“三不”协议,即“一不要车接,二不要敬烟,三不要备饭”。洛阳市的好多机关、厂矿、农村、部队、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参加了洛阳市老干部协会的有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他共作传统报告6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4万多人!

余将军病逝于1988年9月。噩耗传出,正在泰安开会的杨得志将军立刻乘火车赶往洛阳,向余将军的遗体告别。原68军副军长、石家庄高级步校顾问张平,从宣化经石家庄连夜换乘第3辆汽车(中途跑坏了两辆)颠簸了9个小时,直接来到告别大厅。宋任穷、迟浩田、孙毅、崔田民、张才千、金涛、潘焱等领导同志,先后题词,给余将军很高的评价。中央军委、总参、济南军区、河南省军区、洛阳军分区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也都前来送别。余将军在抗大陆中、洛阳步校时的学生多达几万人,大多数仍在军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们已分布在天南海北、四面八方。他们也互相转告,派代表结伴赶来,同他们敬爱的老校长作最后一别。余将军身边工作人员,始终站在告别大厅的一旁,直到仪式结束。此外,前来参加告别的还有当地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的代表们。也有很多人是听到消息自发赶来的:他们中有洛阳市的老百姓,有步校周边的农民,有洛阳“十大工厂”的老工人,有听过余将军报告的学生们,也有余将军孩子们的同学和战友们……

殡仪处的负责人事后曾感慨地说:“建国以来,洛阳殡仪馆从来没举行过这么多人参加的告别仪式,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

猜你喜欢

洛阳将军
洛阳正大剧院
“将军”兔
我家的“将军”
洛阳战“疫” 人大在行动
哼将军和哈将军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自古繁华
将军
将军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