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40例疗效观察
2015-02-12黄懿刘进红彭荣军
黄懿 刘进红 彭荣军
【摘要】目的: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疝修补术资料,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成人腹股沟疝;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1-01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手术治疗是临床中的常用方法,包括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等,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本文就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成人腹股沟疝男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8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外科学会和腹壁外科学会组制定的关于成人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其中直疝23例,斜疝36例,复发疝21例;80例患者中共38例(475%)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χ
12方法首先对两组具有合并症的患者进行血压、血糖等方面的控制,待病情稳定后实施手术。观察组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材料选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定型材料,一套椎行疝环充填物和网状平片。所有患者均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行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长约4~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并向两侧略做分离,游离精索,找到疝囊后向上游离至颈部,游离的疝囊无需高位结扎及缩小内环口,但要尽量保持疝囊的完整性,直疝疝囊可直接将其翻入腹腔,斜疝将其推入内环口内,疝囊过大或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者则需横断疝囊,于近端缝合成小疝囊,大小可容纳疝环填充无即可。将充填网塞置于疝环内,网塞的底层花瓣与内环周围的腹横筋膜固定4~6针。游离出精索后将网状补片置于精索后方,并使之平整,用可吸收线将补片下缘缝合,并固定在耻骨结节处的腱性组织上。术后电凝止血,并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行传统疝环修补术,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选用Basssin术或McVay术式。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疝一旦不能回纳而形成嵌顿可导致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或甚至死亡,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唯一可靠的方法,并可减少复发。临床中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行张力缝合修补,该术式是将缺损部位的邻近组织通过外力作用缝合在一起,因而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易出现疼痛,且复发率较高[1]。
无张力疝修补术用聚丙烯填塞内环口,能有效堵住疝环,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并用平片网于精索后方,有效加固了腹股沟管的后壁,更符合人体腹股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临床资料显示[2],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在1%以下,且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适应症广泛,尤其适合复发率较高的复发疝和老年腹股沟疝,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有肠穿孔或术区严重污染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术式[3]。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观察组和行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提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同时无张力疝修补术技术较为简单,适宜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因此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疗效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4(5):395-396.
[2]刘守友,董浩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95例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11):899-900.
[3]高伟烨,郭丁花,高伟娟.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20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2):146-147.
(收稿日期:20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