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定友对民众图书馆思想的贡献

2015-02-12张书美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22

图书馆建设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育馆民众图书馆

张书美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西 南昌 330022)

杜定友对民众图书馆思想的贡献

张书美(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西 南昌 330022)

杜定友先生对民众图书馆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明确民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应实现生活化、消遣化、家庭化;积极宣传民众图书馆有利于推行国民教育、有利于推行政令及协助民众教育馆发展的作用;厘定民众图书馆以简便为旨归的建设原则,其中包括建制方面应深入基层、馆舍建筑可因陋就简、业务建设以便利民众利用为目的。

杜定友民众图书馆思想民国时期

杜定友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我国老一辈图书馆学家中著述最宏富者之一。他一生不仅对图书馆学理论、图书分类学、检字法等有着系统研究,而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民众图书馆事业也予以了高度关注,曾先后撰写出《民众图书馆问题》、《社会教育与民众图书馆》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论作。此外,他还与马宗荣、徐旭等人于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江苏社会教育学院和江苏省立社会教育机关所举办的暑期学校中,讲授《民众图书馆》等课程,大力宣传民众图书馆思想,积极推进民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杜定友先生对民众图书馆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民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二是积极宣传民众图书馆的作用;三是厘定民众图书馆的建设原则。其所宣扬的民众图书馆要生活化、消遣化、家庭化的思想对于当今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也颇具启示意义。

1 明确民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实现“三化”

杜定友先生认为民众图书馆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政府如欲改善民众生活,就不得不改善和提倡与民众生活有关系的组织,民众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民众图书馆只有朝着生活化、消遣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切合民众需要。

1.1民众图书馆要生活化

杜定友先生认为民众到图书馆来,并不是要研究什么高深学问,而是欲求解决他们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1]。他指出,“‘学问’二字,并不是大学毕业的学士博士们所专有。只要自己肯去研究,即使最浅近、最低微的职业界,也有到图书馆的必要。例如做木匠的也当到图书馆里来,因为图书馆里有关于木器制造的书,可供他参考。同样大小的木块,往往因裁截的方法不同,而可以增加他的面积和效用,这种书籍,与他的生活是极有关联的。所以,民众图书馆并不是专藏几部“死书”,便算了事。”[1]民众图书馆的责任是要“保存人类的记载,集中人类的思想与经验,以供人类的应用”[1]。杜定友先生希望开办的民众图书馆,首先要注重民众生活化,以切合民众需求。

至于杜定友先生提出的民众图书馆要生活化的方向,被当时大多数民众图书馆所采纳。例如,广西省政府于1940年普设的民众图书馆就比较注意这一点,这些民众图书馆抱着“以小量的金钱,做最大的事业”的原则,以20元的经费去配置包含民众所需要的各类书籍及挂图[2]。他们对于每一本书或每一张挂图的采用,都很注意它的效用,注意它是否适应民众需要,因为在他们看来,民众图书馆是为“民众”而设的“图书馆”[2]。他们着重采选包括农业、林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经营等大量生产教育类的图书,以及包含公共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生理、病理、疾病预防、医药、治疗、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类读物,如《怎样做木工》、《怎样养蚕》、《织布法》、《怎样造纸》、《怎样制墨水》、《怎样种茶》、《怎样养猪》、《简易急救法》、《衣食的卫生》、《鱼肉蔬菜烹调法》等[2], 我们从这些直观而形象的书名就可知道这些图书与民众的生活是多么的息息相关。

1.2 民众图书馆要消遣化

“到图书馆的人,大多是专为研究学问而来,但学问并不是民众生活的全部,消遣亦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消遣方式有很多,看戏、吃酒、胡闹、说笑等都是。消遣之中,到图书馆读书,就是一种极好的方法。图书馆中有图,也有书;有诗,也有文;有歌,也有曲。民众到图书馆来,不必一定要谈什么学问,看什么书报,就是看看图书、相片,也未始不可。在外国的民众图书馆,除了看书之外,有展览会、演讲会、影戏幻灯等,民众图书馆差不多是民众教育和游乐的中心”[1]。因此,杜定友先生提出中国的民众图书馆也要消遣化,“其实去图书馆看书,和去夫子庙听戏,是一样的有价值,一样的有兴趣”[1]。

杜定友先生提出的民众图书馆要消遣化的方向,迎合了普通民众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受到民众的热忱欢迎,效果良好。例如,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基于“民众图书馆不单有供给图书之义务,应得调剂民众工作之倦困,增进民众求知之兴味”[3]的认识,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在其半年实习计划中,作出如此安排,“本馆特开娱乐室,以调剂阅书倦困,增加阅读效能,拟举行棋类比赛、台球比赛,秋季远足会、新年同乐会,并组织国乐队、口琴队等”[3]。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在其“举办事业”一项下,特别列出娱乐事项,暗合了杜定友先生倡导的民众图书馆要消遣化的主张。

1.3民众图书馆要家庭化

杜定友先生认为民众图书馆不仅是民众乐游求智的场所,而且要和他们的家庭一样令人感到自在与温馨。民众到图书馆去,正和工作之后享家庭之乐一样。民众不是图书馆的宾客,乃是图书馆的主人,其对于图书馆的爱护和担负同家庭一样。因此图书馆对于民众,切不可过于拘束,各种设施务求民众的便利。例如,图书室的布置,尤要富有家庭的意味。椅桌不要摆放得端端正正,好像在课堂上上课一样。对于随意浏览的图书,要放在手头上,可以任意翻阅。杜定友先生认为,民众图书馆的“各种规则要在不妨害公众便利上,取最宽大主义,不要诸多麻烦,令民众裹足不前”[1]。

杜定友先生倡导的民众图书馆家庭化,得到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的呼应。陈训慈在《浙省民众图书馆改进的管见》一文中也提及,“民众图书馆应力求其美术化和自由化,保持着相当优美的环境,和引人入胜的情趣,更应在不妨秩序范围中,使阅读者有相对的不受拘束的自由。”[4]民众只有在家庭化了的图书馆里阅读,才能享受不受拘束的自由。在这点上,杜陈二贤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杜定友先生提出的民众图书馆要“生活化、消遣化、家庭化”的“三化”方针,引领着民国时期民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力地促进了民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 积极宣传民众图书馆的作用——三个有利

2.1有利于推行国民教育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启民智、普及知识,在全国掀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国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初等教育,注重民校数量的增多,以及国民入校的强制,这是肃清文盲和建立基层教育最明快、有效的工作。然而,一般民众学校对于招生和留生问题常会感到困难。原因很简单,除了民校上课时间和民众的忙闲不能配合外,一半也因为学校有严肃的面孔,使学习氛围单调、呆板和孤立,不能启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与成人学习的心理背道而弛。而民众图书馆对这些问题,却有相当的办法。杜定友先生认为,民众图书馆“以图书为中心,以辅导式教学为途径。一切以民众为主,并不限于某一种读者。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得到满意的利便和享受”[5]。因此,各级读者只要来到民众图书馆,民众图书馆“都能给以适当的读物,指导阅读的方法,使能按步就班,跟着去学习。已入校的,得继续其知识的增长;现在校的,得辅助其学习所不足;而未入校的,亦可启导其知识的追求”[5]。如此看来,民众图书馆确实有辅助国民教育的作用。

事实情况也确是如此。抗战时期,广西省政府推行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后,受过教育的民众,迫切需要有阅读图书、习用文字的机会,作为基层组织的民众图书馆就是为满足这一需要而设的。分布于全省各乡镇、村街的民众图书馆,虽然规模很小,但它便利了广大民众就近获取读物,激发了民众读书习字的兴趣。而且民众图书馆的图书集文字训练、政治训练、生活训练为一体,以爱国教育和生产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于国民教育的推行无疑助力良多[6]。

2.2有利于推行政令

由于民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民国教育部曾于1941年6月颁布《各级学校及机关团体附设图书馆(室)供应民众阅览办法》。而广东省政府,也曾颁行:“广东省各县市乡保书报阅览室设置办法”,原因不只是:“学校设立,亦不过收容少数儿童,而未普及于民众”,且因“抗战以还,物价飞涨,一书之值,动辄数金,贫苦者尤乏读书机会”[5]。故在杜定友先生看来,民众图书馆的设立,不仅是民众知识诉求,也是政府责任所在。此外,关于政府一切规章、法令的颁行,除了政府本身公布之外,一般民众也许因为知识程度的关系,或者传统地对衙门有畏惮心理,从而对一切公令不敢过问,当“上命不下闻”时,政令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近代著名植物学家和教育家胡先博士亦认为,“人为政治、经济与社会动物,此三者乃生活不可或缺之要素”[7],每个人对政治、经济与社会原理都必须有一定的认识,尤其对政府的法令,更应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当时国民政治观念淡薄、对政治漠不关心的现实,胡先提出,“除教授人民以增进生活之知识外,如何教授大多数人民以最低限度之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与国际情形之知识,乃今日之迫切问题。”[7]对于这个问题,除学校应加强这方面课程外,作为与民众最接近的教育机关——民众图书馆,对于此点是可以适宜的情境达成目标的。因为民众对图书馆“既愿接近,则一切公令规章,也可连带不感畏惧地看去,自易了解遵行。对于不解之处,还可向图书馆员请教”[5]。

在推行政令方面,民众图书馆确实也会因时制宜地做好宣传解读工作。例如,抗战时期的民众图书馆就比较注意抗日建国纲领的宣传,各民众图书馆根据抗战需要,积极筹划布置,使民众于阅读中识国情、谋抗战。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宜兴民众图书馆及重庆北碚区实验民众图书馆。宜兴民众图书馆为激发宜兴民众抗日救国,及时将有关中日问题的各种图表、图书及反日刊物,另行选出及罗致,开架陈列,以供民众阅览[8]。重庆北碚区实验民众图书馆则在1936年秋冬北碚地区旱魔为虐,人民饥肠辘辘之季,为协助北碚实验区署防旱救荒工作,临时紧急筹备旱灾问题参考室一间,“于杂志刊物报纸中尽量汇集关于救济旱灾问题的参考资料,以备民众浏览研究,举凡理化、地质、农业、矿业、卫生、教育,乃至家畜、保育等,经常所需之参考资料,无不分门别类,逐日汇集,编成索引,按日个别通知,以促进各事业机关工作之效率”[9]。此外,广西省民众图书馆委员会在编辑民众读物时,也有计划地将党义、政治、国际、抗战等公民教育类图书纳入拟定编印目录。民众图书馆凡此种种举措,目的皆在促进当局政令的推行。

2.3协助民众教育馆发展

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教育事业的新方式,是一种“综合的中心民众教育机关”。 民国初期的民众教育馆内部组织机构各地不尽相同。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分为讲演、论辩、游艺三股[10];上海民众教育馆设讲演、展览、编辑、总务、健康五组[10];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分设图书、科学、艺术、编辑、推广、教学、事物七部[10]。为统一各地民众教育馆的组织机构,民国教育部1932 年发布《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规定各地民众教育馆可根据经济状况、事业需要、人力支配、工作弹性、职能分工,设立阅览、讲演、健康、生计、游艺、陈列、教学、出版等八部[10]。可是这些规定仍然有欠妥的地方。1933 年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根据自身实际只设实验和推广两部[10]。1935 年教育部又发布《修正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以教导、阅览、健康、生计、事物五组取代八部[10]。综上观之,民众教育馆部门众多、工作繁杂,阅览部只是民众教育馆众多机构中的一个。虽然国民政府尽力推行、设立,然而民众教育馆的实际情形,却大多数因经济关系、内容贫乏或竞徒有其名。其中,“图书的设备尤欠充实”[5]。而关于阅览推广这方面,民众图书馆是能负起全部责任,使民众教育馆可致力于其他方面的发展。

3 厘定民众图书馆的建设原则——以简便为旨归

3.1建制方面应深入基层

民国时期在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的背景下,民众图书馆为社会所急需,民众图书馆的普遍设置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依照当时图书馆的建制,省设省立图书馆,县(市)设县(市)立图书馆,县级以下尚无设置。杜定友先生认为,就国民教育推行的体制,保①有保国民学校,乡镇有乡镇中心小学,民众图书馆是应伴随着学校教育的,故至少应在乡镇设立阅览室,每保设民众阅书报处,以保为最小支点[5]。就一个书报阅览室而言,约有图书一二千本,本国、省、县地图数幅,近地日报一二种,即可成立[5]。藏书数量,和当地人口为比例,以一人一书为原则[5]。1936年,杜定友撰写的《图书馆》一书,集中体现了他办理民众图书馆应深入基层的思想。他说:“本书根据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情形,提倡在各地方办理小规模的图书馆,以少数的经费,尽图书馆的最大效能,以期切合实际,易于推行,使图书馆事业深入人民间,为普及社教的先锋。”[11]

抗战时期位于西南边陲的广西省政府,为配合广西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尤其是成人教育年的推行,于1940年5月颁布了《广西省普设民众图书馆计划》[6]。该计划要求每个乡、镇的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及有条件的村、街国民基础学校设置民众图书馆,为民众提供读物,以实现彻底扫除文盲,完成国民教育的目标[6]。截至1941年12月,各县(市)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民众图书馆已成立2 300余所,村街国民基础学校图书馆已成立1 000余所,各中等学校民众图书馆已成立100余所,连同各乡镇巡回图书馆2 300余所,共约6 000所,基本上覆盖了广西省的各个角落[6]。广西省遍布各地的民众图书馆给民众提供了阅读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知识的需求,在当时有着较大的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6]。

3.2馆舍建筑可因陋就简

至于民众图书馆的馆舍建筑方面,杜定友先生秉持简便原则,提倡因陋就简。他认为,除由政府补助外,应由地方筹挪,或向外界捐募,即书报可向地方各界人士劝捐,或竞予派捐;地点则可以借用地方上的公产,如寺庙、宗祠等[5]。总之,要以在地方中心、邻近学校为宜。民众图书馆如没有办法自行设立时,还可在当地中心学校的图书馆(室)内,合作办理,不过仍以单独设立为原则,因为成人们并不喜欢混迹于孩童中[5]。在当时社会教育经费拮据的情形下,杜定友先生的提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亦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如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二次年会上,就出现了与杜定友先生提议相唱合的“建议中央通令各省于各宗祠内附设民众图书馆”一案[12]。该议案经大会修正议决通过,提出了“由本协会建议中央通令各省市,劝导各宗祠酌设民众图书馆,由各县政府分别城乡,调查宗祠数目及距离远近,或独设或合办”的创设办法[12]。

面对经费掣肘,各地民众图书馆在实际建设中,也确如杜定友先生所言,一般都因陋就简,利用地方公产,稍加整修即为馆舍。例如,南京市立民众图书馆创设之初,即是利用孔庙余屋改造而成。 南京市教育局曾于1930年呈请市政府“迅予拨款利用孔庙余屋建设民众图书馆”,原呈如下,“第一期整理孔庙计划亟待进行,仰祈迅予拨款,刻日兴工事,窃职局奉令整理孔庙一案,前拟具分期整理计划,业经均府第73次市政会议议决、修正、通过,所需经费职局已于去年11月19日用投标法,由各营造厂按照分期计划堪估招工修筑在案”[13]。但政府拨款迟迟未至,以至利用孔庙余屋建设民众图书馆一事停滞不前。南京市教育局以“图书馆关系一国文化至重且巨,近世欧美各国莫不注意于图书馆之发展,其对于首都民众图书馆尤见发达”为名,敦促政府“现值训政开始,一切建设首都应为全国模范,是则民众图书馆实有急待筹办之必要,为特备文呈请均长鉴核,迅予拨款,以利进行而广民教,实为公便”[13]。从南京市立民众图书馆的经历看来,在民众图书馆的建设中,即便整修公产充作馆舍,也因经费无着而举步维艰。因此,在当时国民经济拮据的社会背景下,简便原则也就成了民众图书馆建设的无奈之举。

3.3业务建设以便利民众利用为目的

杜定友先生认为,民众图书馆的业务建设,除了征集图书外,还有分类编目、流通和阅览辅导等,这些工作都以便利民众利用为目的[5]。例如,在分类编目方面,因小规模的民众图书馆藏书量和服务对象与大图书馆不同,所以分类编目方法便不必墨守成规,而应体察情形,力求以民众知识程度为准,类名、类目和排比先后,都使民众在直觉里易于记认、易于检寻,接近现实生活,才易奏效[5]。民众图书馆在图书流通方面,则应注重两点:一是借书手续应力求简便,以尽量流通;二是注重阅览推广和辅导工作,除应举办流动文库,深入各小乡村,以期每一民众都能受益外,还应就各个读者的知识程度,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各级文库、识字班、读书会、个别谈话、分发各科书目等[5]。总之,民众图书馆要以适当的图书供给读者,直接或间接的予以指导。

民众图书馆在便利民众利用方面,做得较好的有山东历城县民众图书馆及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等。山东历城县民众图书馆,“除每日开放阅览,及播发无线电,留声机,以提高民众兴趣外,并订馆外借书办法,以便民众随时借阅,故每日到馆阅览民众逐见增多。至于巡回部分,则划分全县为十区共装巡回书箱十个,周转巡回,而以各区小学为中心”[14]。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是一所依托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由徐旭兼任馆长的实验民众图书馆。该馆以便利民众为目标,推行开架式服务,为附近827户、近7 000余人提供精神食粮[3]。此外,该馆还紧紧围绕办馆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览推广活动,如设立小学巡回文库、借书处、巡回书车、航船旅行文库、定期壁报、出版民友月报、巡回演讲等[3]。便利民众利用是民众图书馆创办的出发点,也是其业务建设的归结点。

4 结 语

虽然与徐旭等民众图书馆学家相比,杜定友先生关于民众图书馆学方面的著述较少,但其在有限的论述中,明确了中国民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积极宣传了民众图书馆的作用,厘定了民众图书馆的建设原则。他呼吁民众“总要以图书馆为生活上的必需品,高尚的消遣场所,和谐的家庭。尽力辅助图书馆的进行,以求完善。一改从前‘过其门而不入’的恶习惯。果如斯,那么中国民众图书馆的事业,可以从此发达了”[1]。因为杜定友先生在民国图书馆界有着尊崇地位,所以他的倡导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引领着中国民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其提出的民众图书馆要民众化、消遣化、家庭化的“三化”原则,对于当今的公共图书馆建设颇具借鉴价值。

注释:

①“保”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十户为甲,十甲为保。

[1]杜定友. 民众图书馆问题[J].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1930,5(4):9-11.

[2]庞敦志. 第二次普设民众图书馆计划[J]. 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2,1(6):49-58.

[3]姜和, 胡耐秋, 朱秉国. 本院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半年实习计划[J]. 教育与民众, 1931,2(3):1-14.

[4]陈训慈. 浙省民众图书馆改进的管见[J]. 浙江省图书馆协会会刊, 1936(1):7-15.

[5]杜定友. 社会教育与民众图书馆[J]. 社会教育辅导, 1944(3):16-19.

[6]廖晓云. 抗战时期广西民众图书馆探析[J]. 广西地方志, 2010 (3):53-55.

[8]中华图书馆协会. 宜兴民众图书馆之救国声[J].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1931,7(2):19.

[9]张惠生. 一年来的民众图书馆[J]. 北碚月刊, 1937,1(9/10合刊):113-117.

[10]吴长领. 民众教育馆图书部探析[J]. 图书馆杂志, 2011(3):13-16.

[11]范凡.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94.

[12]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委员会. 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二次年会报告[R]. 北平:中华图书馆协会事务所, 1933:39.

[13]南京市教育局. 教育局呈请拨款建设民众图书馆案[R]. 南京:首都市政公报, 1930(53):34-35.

[14]历城(山东)民众图书馆巡回文库定期出发[J].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 1937,12(4):26.

张书美 女,现工作于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发表论文40余篇。

Contribution of Du Dingyou to Thoughts of the Public Library

Du dingyou's contribution to thoughts of the public library mainly ha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making clea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y for realizing the life, recreation and family; propagating effects actively that the public library was benificial to carry ou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order, and assi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education center; definiting the handy construction principle for the public library, which include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should go deep into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libra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uld be roughing,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use.

Du Dingyou; Thought of the public library; Republic of China

G250.1

B

2014-11-25 ]

猜你喜欢

教育馆民众图书馆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
拓展教育外延,打造特色文化,培育行业精神的职业新人
图书馆
浅析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去图书馆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