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财税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5-02-12李红星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财税研究生协同

李红星,梁 楠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传统模式、特色模式与主流模式[1]。伴随高校扩招潮,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出现了一个快速扩张的过程,截至2010年,“全国硕士生的扩张速度是本科生的1.59倍,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本科生的增长。”[2]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挑战。2011年国家颁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11计划”),提出由高校牵头,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集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的作用主要包括整合社会力量从事科学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开辟新的路径。鉴于此,本文探讨借助协同创新中心优化财税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协同创新中心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实施的“2011计划”,主要建立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第一种面向科学前沿,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校校、校研以及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相联合,打造代表我国某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第二种面向文化传承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校校、校研、校府、校企以及与国际学术机构的联合,打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第三种面向行业产业,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校校、校研以及与大型骨干企业相联合,打造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和转移基地。第四种面向区域发展,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打造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无论哪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都是以高校作为牵头单位,通过校校、校企、校政、校研等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这在客观上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为研究生遴选提供依据

目前研究生选拔主要有考试、推免两种形式。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培养单位主要依据学生本科所学专业和考试成绩进行选拔,虽然在面试阶段学校与学生可以进行交流,但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就对一个学生的研究能力作出准确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推免的学生,学校对一部分本校生源比较了解,对跨校推免的学生就知之甚少,多数也是根据本科阶段学习成绩来进行判断。上述两种遴选方式能够为学校选拔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生源,但遴选的依据和导向并不鲜明,遴选过程并没有对学生本身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进行全面考核鉴定,容易错过创新能力或学术研究潜质较高而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优秀人才。

协同创新中心以项目为中心,多家单位共同致力于某一科技难题或技术创新,任务明确,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非常明确。作为协同创新体成员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项目引导下,更加明确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从事相关研究,自身具备培养哪方面人才的优势条件。在遴选研究生过程中将协同创新中心正在从事的项目作为依据之一,考核应试生源是否具有从事此项研究的能力,是否具备从事此项研究的潜质和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录取后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为协同创新中心承担项目的顺利推进储备了人才。

(二)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平台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专利”,高等教育以外的社会各类组织同样可以并且能够培养创新人才。[3]协同创新中心以完成某项科技项目或任务为目标,将社会各类组织与高校结合在一起,客观上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1.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集中了校内外的多个学科进行创新研究,多学科合作也带来了对研究生多学科培养的契机,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在学校中每一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专业,但在协同创新中心中,在完成特定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接受和运用来自多学科的知识与信息,客观上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2.跨组织人才培养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是通过政、产、学、研多部门合作共同建立起来的,每个部门都是协同创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别承担研究生理论与实践部分的教学和培养工作。协同创新中心的各个合作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与任务,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社会组织的重点在实践环节。

3.跨地区人才培养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之时已经突破地域限制,以项目为核心,实现跨区域联合,不同地区的组织在同一科学问题上的合作,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间差异日益明显,区域间的合作对落后地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增长知识提供了平台。

(三)为研究生就业提供空间

协同创新中心承载着校企、校政、校研等多方共同合作的创新项目,这些合作项目在前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平台,当研究生对创新项目从陌生到熟悉一步步地深入,研究生渐渐成为项目组不可或缺的成员。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多数是企事业单位核心工作或与组织工作紧密相关的技术节点,当研究生对项目内容日益熟悉,也就相当于对企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日益熟悉,他们很快就会成为各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有些单位在学生毕业前很早就与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即使不能在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单位就业,学生们在从事项目研究过程中也明确了自己未来就业的方向。

二、用人单位对财税专业研究生的能力要求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财政、税收部门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因而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笔者以黑龙江省财政与税收系统40个省市区级行政机关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了解到财税机关对财税专业研究生的具体能力需求。

1.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

研究生是社会中的高级人才,应该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理论与技能。当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将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用理论指导实践。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部分财税专业研究生理论水平很高,但实践能力较差,“只会说,不会做”“说与做严重脱节”等问题严重。

2.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

社会转型期,财经知识与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财税专业研究生在毕业后,其所学知识,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条例都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原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因此需要研究生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最终体现为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用人单位面对新问题、新事物的时候,首先会想到高学历的研究生,希望他们能率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对研究生不断自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综合组织协调控制能力

财税专业研究生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闭门从事学术研究的比较少,由财税部门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情况也比较少,很多工作需要财税机关会同社会其他部门协商配合完成,这就需要作为高级管理人才的研究生具备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有效控制事情发展的进程,圆满完成综合性管理工作。

4.逻辑思维判断与创新能力

财税部门需要财税专业研究生能够利用已经学到的各种财经知识和方法,对工作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对接收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发现事物的本质。[4]只有具备了精准的判断能力,才能在认清事物本质基础上实现创新。作为社会中的高级人才,财税专业研究生承载了更多财税领域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历史使命。

5.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在录用的财税专业研究生中,有部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很好,但表达能力较差,“说得不如写的,写得不如想的”。文字表达能力对研究生而言尚且经过严格训练,但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就比较少。语言表达既包括有准备的口头讲解,也包括临场发挥性的语言交流。作为财税机关高级管理人才,研究生必须具备熟练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财税综合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创新财税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特色突出体现在协同和创新两个方面:一是多方主体协同培养人才,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路径单一的问题;二是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找到落脚点。为此应坚持以下改革方向:

1.培养主体多元化

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具体的研究项目将社会中的政、产、学、研等多方主体连接起来,各主体均可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培养主体,形成“产业界+学术界”的强大师资团队,共同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多方主体的结合突出协同的特点,协同体共同为研究生提供多边合作的培养环境。

协同创新中心一般包括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高等学校录取研究生后,应借助协同创新中心让学生进入行政机关了解政策、制度的制定与运行的真实情况,再深入企业了解政策运行的过程及企业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多元主体的系统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2.培养目标具体化

协同创新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更完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种结构的构建以围绕完成协同创新中心任务为导向,使学生最终具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由于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不同,因此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明显不同。同时,中心所承担的任务本身正是社会亟需的,在项目导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是针对社会具体需求来设立,从而实现培养差异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确立的培养目标应突出强调以满足区域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体现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对研究生的培养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适当考虑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的任务和目标来选择学生,使学校在遴选研究生的过程中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部门的需求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带着现实问题从事研究,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学习专业知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好准备,并能实现置业能力与个性化发展的双重目的。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可以在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强调本专业或方向更适合哪类学生报考,考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在面试和研究生推免过程中,招考单位应侧重考核学生对协同创新中心任务的适应度和满意度。

3.培养内容动态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各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逐渐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的知识和理念创新已经成为创新来源的主要推动力,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推动和重视创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内容应侧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并能够将此意识与能力应用于社会。将研究生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课程主要由高校承担,实践课程主要由协同单位承担。协同单位以任务为依托,将完成中心所承担任务的过程作为研究生实践的重要环节,实践内容根据中心承担的任务进行设计。

高校的理论课程也应根据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使理论适时指导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由于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之后马上接触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不断升华和提炼,在实践部门运用所学理论创新工作方法,开拓工作思路,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的能力。

4.培养措施人性化

国外学者提出“创业教育是培养个人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其获得商机能力的过程。”[6]因此,高校纷纷意识到传统教育随着时代和科技的推进,其作用和效果正在慢慢减退,只有通过培养人才的个性与自主意识能力的升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成研究生培养手段,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突破高校的围墙,实现全社会培养。在具体措施方面,更加体现人性化特征。以三年制的财税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第一学期学习财经基本理论,第二学期进入财税部门进行实习,了解任务与需求;第三、四学期带着问题回学校学习财税专业课程,第五学期进驻协同企业做项目,第六学期撰写报告和毕业论文。

研究生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以项目为核心,共同承担项目的核心单位都可以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由高校教师指导,当进入企业做项目或实习实训则由政府或企业中的专家来指导。协同创新中心与研究生招考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明确各单位导师的分工。在人性化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在政府、学校、企业三个环节中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伴随中心的研究项目展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工作的过程,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沟通各方关系,协调、控制自身学习与工作进程的锻炼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模式双重化

将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培养模式结合在一起,建立需求和任务双重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以任务为核心,立足创新,这与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围绕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或任务,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其在读研期间,尽快进入角色,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并使学生能够较早确定就业方向。高校根据协同创新中心当中的协同单位的发展需求来培养学生,所有协同单位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授课地点可以根据需求转到协同单位,并可随时流动。任课教师多元化,不仅有高校教师,还有政企研各单位的专家、学者。当今经济问题凸显,财税制度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各行业迫切需要高层次财税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在需求与任务双重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从入学起,就紧紧围绕现实财税问题开展学习与研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财税理论与实践创新。

协同创新中心承载着社会重要问题的研究任务和创新需求,一方面联合各方力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另一方面客观上建立了培养人才、积蓄人才、使用人才的广阔平台。协同创新中心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必须明确自身研究目标,捋顺各协同体间相互关系,划分权责,明确分工;加强制度建设,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常态化、流程化,真正让人才培养成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

[1]孙艳.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及其实现[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55-56.

[2]阳荣威,胡陆英.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及其应对措施[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11-16.

[3]张雷,徐凤兰.“三区联动”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1):20-22.

[4]王心丰.研究生能力结构浅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1):79-84.

[5]Colin,J.& Jack,E.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J].Education & Training,2004,(46):416-423.

猜你喜欢

财税研究生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从“两会”看财税改革走向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