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平台的设计*

2015-02-12陈曙光李海霞

图书馆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参服务平台师生

陈曙光李海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平台的设计*

陈曙光李海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两大阵地,基于电子教参的学科服务就是针对教学开展的系统工作。其实质是以提供教参资源阅读为服务基础,搭载图书馆信息搜集、分析、重组及推送的知识服务,形成对高校教学工作更为主动、个性和持续的服务支撑。图书馆在对平台功能准确定位的同时,还要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平台功能及架构,系统搭建电子教参服务平台。

[关键词]电子教参学科服务电子资源

[分类号]G258.6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第三届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3-B-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EUCF20146012)。

1 背景

首先,依托学科建设谋求整体水平提升已成为现阶段各高校较为普遍的发展思路,这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其次,近些年电子资源总量突飞猛进,其方便快捷的阅读特点契合了信息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电子阅读已悄然成为高校读者重要的阅读方式;最后,高校读者已不能满足于图书馆传统的资源服务,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员能依据用户的问题与环境,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服务。在这3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高校图书馆必然面临服务的转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资源上,资源建设将由阅读保障粗放型向学科体系精细型转变,资源载体由纸质实体型向电子虚拟型转变。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上,服务方式由服务主导型向用户主导型转变,服务内容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何使“资源走进课堂,服务走近师生”这一指导高校图书馆业务革新的重要理念落地生根,建设电子教参服务平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选择,在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图书馆中自建教参平台的已达36所[1],说明近几年国内高校普遍认识到了建设教参服务平台的重要性,但就目前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平台建设整体水平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各馆都必须面对电子资源获取难、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和平台功能差异化设计等诸多问题。

2电子教参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外多所高校图书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并陆续推出教参服务,1991年美国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第一套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1]。如今包括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支持与读者互动、支持跨部门协同的教参服务平台,运行及使用效果良好,用户数量连年上升。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开始了电子教参服务的探索,如设立教参阅览室,建设电子教参特色库,由于缺乏科学理念指导和先进技术支撑,导致这些尝试都只停留在了最初级的资源整合阶段,仅能提供最基本的资源。近年来,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智慧泛在课堂”,清华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的教参服务平台,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就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整体教参服务平台建设水平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1文献资源供给与教学需求不对称

主要体现在教参资源建设缺乏针对性,这是由于师生在资源筛选与建设过程中的决策权缺失造成的。个别图书馆仅依据图书的教材属性,便将已有资源简单归置于一个平台管理,美其名曰电子教参平台,但实际效果很差。有的图书馆虽然在建设初始依据师生需求进行了资源匹配,但缺乏与师生的持续交互,导致教参资源更新不足,一些教学不再需要的陈旧资源没能得到及时更新。

2.2平台功能差强人意

笔者在调研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内的近10家高校图书馆后发现,现有教参资源平台有3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与阅读效果。首先是揭示资源的元数据著录不全,读者无法选择任课教师、课程编号等条件进行检索,影响了用户检索效果;其次体现在教参平台与教参资源以外的资源及服务衔接不够,导致平台被教参自身限制,缺乏衍生及拓展的平台功能支撑,限制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最后是缺少师生阅读互动的平台空间,无法实现教师导读、阅读交流等互动功能。

2.3平台的购买或自建难以抉择

以超星公司的电子教参系统和方正公司的“学知课堂”为代表的商品型电子教参平台,技术成熟,功能稳定,且后续更新维护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但高昂的售价和不菲的后续平台维护费用令许多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望而却步。如选择自建平台,又必须面对研发过程中技术和人力不足等多方面条件制约。即使各高校图书馆都自建形成了自己的教参平台,但对于图书馆行业的整体层面而言,无形中的重复建设又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所以在购买与自建这两者间如何选择对于图书馆而言都不是最理想的。

3电子教参平台设计

电子教参平台是由资源和功能两部分相互协调、相互支撑而构成的平台系统。熟悉这一点是设计电子教参平台的前提,因此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层次化地剖析设计。

3.1资源层次架构

电子教参服务平台是多层次系统平台,是由多种类型资源构成的复合体,且是相互关联的复杂架构体系。除了图书、期刊等构成的资源层次,教参平台还包括本校用户信息层次和海量云端元数据层次。资源决定服务,因此这一层次是整个平台的核心,也是支撑平台运转的根本。

3.1.1电子图书

在电子教参服务平台的各种文献资源中,电子教参图书是资源基础,也是课程教学最主要的资源类型。电子教参图书主要由两种方式建设而成,一种是本馆购买的电子图书资源。电子图书的采购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个稳定的组成部分,各高校馆电子图书资源基本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一部分就是适合课程教学的教参资源;另一种是图书馆基于印刷型图书加工的电子图书。由于大部分电子图书发售较之印刷型图书有较长时滞,甚至一些特色学科图书根本就不通过电子版销售,导致一些电子图书采购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只能基于本馆的印刷型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

3.1.2电子期刊

从教学应用层次看,相对于发挥基础作用的电子图书而言,电子期刊是重要的补充,时效性较强,且研究问题具体深入。本馆购买的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皆可选择性地添加到电子教参平台中。选择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人工指定添加。二是根据主题关联的紧密程度和期刊级别,由系统自动添加,并定期更新。

3.1.3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是目前比较受师生欢迎的新型教学资源,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是课堂外师生拓展视野、优化课堂成果的重要补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爱课程)、开放性慕课等OA资源,主要由授课视频构成,图书馆可以将所需视频链入电子教参平台,为本校师生所用。

3.1.4课件等其他资源

课件、教学大纲与计划、试题作业等资源都可以通过电子教参平台进行承载,用以辅导学生学习。

3.1.5课程及师生信息资源

“不可见”是该类资源区别于以上4种资源的明显特征,属于电子教参平台的隐性资源。以上4种资源可以直观地显现在读者面前,但课程及师生信息资源是为以上资源按某种规则选择读者群体提供支撑的隐性数据,如课程表和学号等都属于该类资源。

3.2功能架构

电子教参服务平台不是简单的电子资源阅读保障,而是包含课程管理、知识发现、师生交流与馆员在线咨询等功能有机融合的服务系统。下面将依据服务功能模块介入课堂的顺序逐一进行设计。

3.2.1课程资源搜集与管理

在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对接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自主提交课程必备的教参资源清单,图书馆负责相关电子教参资源的搜集与整合。电子教参服务系统会依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教务信息,自动为读者定制差异化的课程资源。读者通过身份验证登录系统后,无需手工检索添加,便可在PC机或移动终端浏览课程所需的教参资源。

3.2.2基于课程体系的教参资源揭示

按照院系、教育层次、课程类别和课程名称构成的课程体系对平台资源进行聚合与揭示,便于读者按课程等条件跨学科了解教参信息,对于拓展学习视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教参平台没有采用教参资源特有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体系对教参资源进行目录揭示,而是用中图分类法取而代之。这种简略的平台设计不符合读者按课程体系获取资源的常规逻辑。

3.2.3在线咨询

除了受理更新教参资源申请以外,电子教参平台还应开通在线咨询服务,及时解答读者对于教参平台及资源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倾听来自读者的意见建议,形成平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对于电子教参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电子教参平台,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可以实时地为师生提供馆藏数据库使用、查新报告等在线服务,及时解决读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兼顾了学科服务、读者咨询与培训等其他工作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3.2.4资源拓展

解决课程指定教参资源固定且有限的问题,构建以指定教参为中心、以其他拓展资源为辅的研究型教学环境,是电子教参平台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可以通过馆内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查找同题名、同著者或同主题资源,按不同条件有线索地拓展阅读;另外如果能嵌套底层数据丰富的发现系统则效果更佳,除了本馆资源,馆外资源包括一些OA资源也能为师生所用。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想知道的相关知识点信息时,通过电子教参平台嵌套的发现系统,一站式获取掌握,避免了课后查阅资料的时间和知识损耗。

4注意事项

4.1规避著作权侵权风险

电子教参资源整合涉及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汇编权等多种侵权风险。2000年国家版权局公布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明确指出:将已有作品制成数字化制品,不论已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都属于中国著作权法所称的复制行为。所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图书馆擅自将馆藏纸本文献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服务,其合法性值得商榷。“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并未对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需求提供可靠支持,其只是在著者权益和促进知识传播双方利益权衡下,采用比较模糊的方式对部分行为给予了使用上的认可。因此高校图书馆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只能谨小慎微,IP限制、部分获取和在线浏览等措施都是图书馆的无奈之举。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是,明确告知读者在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行为将属于侵权行为,并规定读者申请或提交电子版文章或图书时,每种期刊一次最多只能粘贴一期中的两篇文章,而每本图书只能粘贴两个章节或不超过15%的全文内容,而且提交任何文章或章节的电子扫描页必须包含图书或期刊首页及版权页[4]。

4.2资源更新

教参资源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教材和参考书的时效性较强,除个别经典资源延续性较强外,绝大多数资源都面临一定周期的更新换代。除每学期与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就教参资源及相关信息保持紧密联系外,线上保持与师生间特别是教师间资源更新的互动也极为关键。最优方式是,将馆藏书目检索系统(包含纸质馆藏和电子馆藏)或发现系统嵌套到电子教参服务平台中,教师在检索到目标资源并勾选后,便由系统自动生成教参资源需求清单并发至平台后台。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提高了教参资源申请与受理的效率,提高了资源匹配准确率。负责后台运行的图书馆员要注意受理更新申请的及时性,保持与课程需求的紧密一致。可用性是平台设计的根基,如果图书馆的电子教参平台没能及时更新资源,导致想看的书看不到,那么就会被师生搁置一旁并逐渐淡忘。

4.3加强校内合作和用户参与

一方面电子教参服务平台的运行需要稳定的运行环境与庞大的数据流作为前提条件,教务处、研究生院和网络中心都是除图书馆以外重要的服务平台参与单位与平台运行保障部门,图书馆通过建立长效的协作沟通机制加强与这些校内职能部门的联系,无论从数据联动、信息共享方面还是从平台运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图书馆要重视电子教参服务平台的用户,通过丰富多彩的“营销”手段,向广大读者推介电子教参服务平台,吸引读者参与到平台的资源使用和服务获取中来,倾听读者的意见建议,尽最大努力满足读者提出的服务需求并得到读者的认可是电子教参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4.4加强馆际合作与行业牵引

2004年CALIS启动的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项目,特别是CALIS经过10年3期的持续建设,资源配置日渐丰富,服务不断完善,但因只提供云端的在线阅读,加之网络运行等方面制约,资源的共享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5]。北京的BALIS整合了本地多所学校的教参资源并实现了地区教参资源共建共享;江苏的JALIS组织的江苏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教学教参服务系统都是图书馆行业组织牵头组织实施的电子教参平台建设的代表,但在资源种类、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希望行业组织能从平台设计上统一标准优化设计方案,如有可能可集各馆之合力建设成型的电子教参平台,并负责其更新维护,成员馆只需付出非常小的成本便可拥有成熟的平台和稳定的后续服务;同时希望行业组织牵头解决著作复制使用权在图书馆受限的法律问题,提供统一标准,为各馆开展电子教参平台建设提供可靠的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计龙,等.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69-73.

[2]李媛,李俊.高校教学参考信息建设回顾与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2010(6):103-106.

[3]朱宁.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新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5-9.

[4] Copyright guidelines and rules of USCLibraries[EB/OL]. [2015-02-08]. http://libguides.usc.edu/c.php?g=235053& p=1560015.

[5]吉宇宽.微量许可对图书馆合理使用的冲击与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4(1):20-22.

陈曙光男,1981年生。硕士,馆员。

收稿日期:(2015-04-19;责编:姚雪梅。)

猜你喜欢

教参服务平台师生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