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的大门能向社会免费敞开吗?
——关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讨论

2015-02-12王子舟刘菡黄佩叶颖缪欢韩娟娟刘玉洁蔺继红

图书馆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面向社会图书馆服务

王子舟,刘菡,黄佩,叶颖,缪欢,韩娟娟,刘玉洁,蔺继红

高校图书馆的大门能向社会免费敞开吗?
——关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讨论

王子舟,刘菡,黄佩,叶颖,缪欢,韩娟娟,刘玉洁,蔺继红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是未来趋势,但限于目前国情,我国高校图书馆只能走“适度开放”与“全面开放”双轨发展之路。“适度开放”是指高校图书馆实行有条件限定性开放;“全面开放”是指全免费、全公开的无限定性开放。目前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应该面向社会进行“适度开放”;地方与高校共建的高校图书馆,以及条件具备的高校图书馆应该率先向社会实行免费全面开放。此外,国家应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来促进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高校图书馆 适度开放 全面开放

王子舟(以下称为“主持人”):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是个老话题,特别是2012年首都图书馆联盟等成立以来,此话题屡被媒体以及图书馆学界提及,且能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呼吁高校馆尽快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也有反对高校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还有主张高校馆向社会限定性开放的。在2014级秋季“图书馆理论研究”课上,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部分硕、博士生组成了一个讨论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热议,大家分头查找资料,多次座谈交流各自的意见。现请诸位就这一问题分别陈述自己的见解,看看能否取得共识,即大家的倾向性意见是什么?

1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呼声的形成

黄佩:国内很早就有提倡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言论,如1921年7月蔡元培在旧金山华侨欢迎会上演讲时说:“……图书馆之用,不仅限于一隅。譬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不惟北大学生可用,北京人及各省人亦可用,即诸位回国时或外国人欲研究任何问题,亦可径往参考。”[1]但改革开放以来其形成一种呼声主要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高校馆馆藏总量超过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公共馆”),如1982年教育部统计了670家高校馆,藏书达1.97亿册,较之公共馆1.8亿册还多[2]。与此同时,社会上又有很大的文献需求,如各行各业科研工作者对文献情报的需求,参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子们对专业书籍的需求,浓郁的学习风尚、阅读风尚使社会各阶层对各类文献的需求等[3],如此等等,形成要求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现实基础。

韩娟娟: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馆大多向所在社区居民开放[4],加之我国高校馆巨大的文献资源存量与社会上很大的文献信息需求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急切期盼。1982年教育部长期规划委员会负责人张健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馆长研讨班上提出:高校馆“要在首先保证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适当地对学校周围社会科研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开放,为社会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杂志、情报资料提供方便。因为这是国家资源,这个资源是国家投资的,首先为学校服务,但同时应该为社会服务。”[5]他还认为社会服务是未来高校馆四项基本任务之一。其实这就是官方从政策层面鼓励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

叶颖:除了官方的号召,图书馆学界也有这样的呼吁。比如,1985年于鸣镝提出:高校馆藏书极其丰富,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明显的深度,但多数院校馆藏利用率不足25%,藏而不用或藏多用少,高校馆应向社会开放来改变这种局面[6]。还有学者指出,截止1984年底,全国905家高校馆的藏书总和达2.5亿多册,仅全国的外文原版书刊大约有40%左右收藏在高校馆,这几乎接近全国公共馆和科技图书馆藏书的总和,因此,高校馆向社会开放的社会条件、自身条件基本已经具备,高校馆确实有责任面向社会开放自身资源[7]。1987-1989年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命题甚至还成了热门话题,彼时已有诸多图书馆学论文赞成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与提供服务[8]。

蔺继红: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馆尝试面向社会服务,接待社会读者查阅资料。有高校馆界学者认为,高校馆向社会开放可以大大提高书刊资料的利用率,可使高校馆内部机制产生新的动力而释放更大能量,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高校馆的情报职能与培养馆员的情报意识等[9]。到了90年代,在“图书馆应该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呼声中,一些高校馆逐步面向社会开放自身的资源。有的地区甚至还以馆际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面向社会的延伸服务,如1993年呼和浩特市内的高校馆面向社会办理通用借书证,每人每年交纳100元押金即可办理一个通用借阅证,就可以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内蒙古林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等7家高校馆借书[10]。

缪欢:进入21世纪后,数字资源的激增带来“数字鸿沟”问题。为促进人们平等、自由地获取知识,高校馆有义务面向社会开放自身的资源。因此,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2年)第四章“读者服务”第21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11]高校馆界对官方政策也有积极回应,如2005年7月8日在“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有50多位高校馆馆长签署《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提出“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应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12]。该宣言不仅在图书馆学界引起了反响,也得到《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与关注。

刘菡: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推进,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出现,更加热化了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议题。2012年3月12日北京110余家图书馆联合发起成立“首都图书馆联盟”,成员包括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校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等。联盟成立会对外公布:联盟成立后将推出十项惠民措施,其中包括34家北京高校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13]。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诸多媒体的转载与网民的追捧,提升了社会各界对高校馆免费开放的预期值。不过两年后有记者调查发现,当时承诺开放的高校馆中,仍有9家完全不对外开放;已经开放的多为限制性开放,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社会读者需办理临时借阅证才能入馆阅览,且当日有效,还不能借书[14]。记者在调查报告中使用“34家高校图书馆承诺开放,两年后音讯渺茫”这样的小标题[15],也说明高校馆向社会开放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2 赞成与反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理由

主持人:其实我国高校馆有接待社会读者的传统,也就是说部分高校馆一直向社会开放。但是为什么还有评议声音说高校馆没有开放呢?主要是因为还有许多高校馆未向社会提供服务,而且评议者所谓的“开放”指的是“全面开放”,即免费开放各种资源,除文献信息资源外,还包括馆舍空间、设备、各种服务等。显然高校馆面向社会的这种“全面开放”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普遍的事实。近10年来,也不乏对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持反对意见者。我们讨论组是不是分别看看赞成者、反对者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再探讨一下为什么“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命题人们谈得越来越多,但真正实行起来又很难?有人认为高校馆的开放在理论上是应该的,但实际操作中要面对很多问题[16]。换句话说,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障碍已经不是观念上的,而是现实存在的了。那么这些现实存在的障碍是什么呢?

韩娟娟:2007年以来,社会各界关于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举行的“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联合调查数据显示,75.99%被访者选择应该向社会开放,22.9%认为不应该向社会开放[17]。这些年来公众赞成开放的主要理由是:(1)大学财政来自纳税人,纳税人当然有权利享有自己应得的公共资源服务;(2)高校馆文献资源多于公共馆,如果开放高校馆,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3)高校馆向社会开放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寒暑假高校馆应像体育馆那样开放,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4)为避免拥挤性或竞争性,高校馆可将图书馆分为专业区域和对外开放区域,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这对大学和对社会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18];(5)高校馆的开放不仅为社会作贡献,自身也可以从中受益,如有利于藏书建设,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声望[19]。

刘玉洁:媒体在报道社会有关高校馆开放的呼声时,也刊出不少对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反对意见,这说明媒体力图保持自身价值中立的客观立场。目前在媒体上能看到的反对开放的理由主要有:(1)高校馆因空间有限,人满为患、管理困难,不具备对公众开放的条件(此意见主要来源于高校师生)[20];(2)公众需要的图书与大学的图书不一样,高校馆的专业书籍并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广泛的文化需求;(3)社会人员身份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敞开大门让他们进入高校馆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隐患[21]。我觉得赞成者提出的理由基本上都是理论上的,而反对者提出的理由才是现实存在问题的反映。

缪欢:还有人持中立的观点,认为高校馆应该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条件的限定性开放,主要理由有:(1)大学肩负着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向社会开放,这样能盘活高校图书资源,促进公共阅读率;(2)鉴于高校馆空间等资源有限甚至紧张,高校馆可对素质高且有求学读书欲望的社会公众酌情开放[22]。这种有条件限定式的开放,其实就是目前多数高校馆已经采取的开放形式。媒体曾经报道过,2012年3月12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在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大会上宣布:北大、清华等34所北京高校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但朱强后来说记者这样报道存在误导因素,因为他并没有说过“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后,将不会对读者设定门槛”这样的话,其实他主张的就是有限制开放[23]。

刘菡:我认为反对者提出的现实问题也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从实质看,我国高校馆难以面向社会免费、全面开放的主要原因是由体制造成的。公共馆归文化部主管,高校馆归教育部主管,研究院所图书馆归科学院或社科院主管,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戏。在没有一个整体法规与行政治理框架下,只是口头上让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承担一部分公共馆的任务,这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朱强馆长提到:公共馆搞免费开放,国家还给补贴,让高校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国家却未出台任何政策或措施,“这样做的话实际上将给高校馆带来额外的人力和经费支出,没有相应的投入,开放是做不起来的,勉强做起来也是不可持续的。”[24]

黄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来再认识一下这个问题。有人说高校馆寒暑假利用率最低,造成大量优质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那么假设让高校馆在寒暑假每天向社会读者全开放,行吗?其实还是做不到。首先,寒暑假教职员工都放假了,图书馆工作人员靠轮休来支撑图书馆开放。人手不够,根本就支持不了馆内各部门全天候的免费开放。如果要全体馆员正常上班,那么加班费从哪里出?还有,高校教职员工享受寒暑假待遇是国家法定[25],让他们在假期中继续工作有法律依据吗?所以,在没有做好制度安排的前提下,高校馆寒暑假面向社会全开放就是一句空话。另外,说起管理体制,民国时期各类图书馆都归教育部主管,因此民国四年(1915)的《图书馆规程》对各类图书馆都有指导、约束作用。我觉得,图书馆属于社会教育机构,应将各类图书馆划归教育部主管,这样有利于从一个整体法规、行政的治理框架下解决问题。当然,就是在现有体制下,国内还有高校馆在坚持面向社会开放服务。这方面的经验也应总结和借鉴。

3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探索实践

缪欢: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采集到的1649家高校馆样本中,面向社会不同程度开放的高校馆只有276家,约占高校总数16.74%,其中开放的公办本科院校图书馆占到实际调研公办本科院校的31.15%,高职高专图书馆占实际调研公办专科院校的6.53%,民办院校图书馆占实际调研的民办高校的4.55%[26]。当然,该调查主要通过高校馆网站进行,所获得的数据与高校馆的实际状况会有误差。但这个数据也说明,目前面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的高校馆比例还不大,高校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地利用。

蔺继红:高校馆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丰富,还具有专业精深的特点,所以社会上的科研人员对高校馆馆藏需求很强烈。我所在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就不乏社会读者来查资料的。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年接待的社会读者大概在3万人次左右,平均每天有百八十位社会读者进馆[27]。不过,截至目前,高校馆面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基本上都是限定性开放,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规定社会读者持身份证以及工作证、单位介绍信等,交纳3元钱,才能办理一张当日有效的一次性阅览卡,持卡人只能在图书馆阅览而不能借书。同样的情况还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馆,社会读者都需要凭证件办理当日有效的一次性阅览卡,也不能借书出馆。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临时卡种类较为丰富,季度卡27.5元、半年卡50元、年卡110元,但办卡需交220元押金[28]。

叶颖:一些高校馆除办卡收取工本费、押金外,还收取管理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社会读者虽然不持任何证件即可进入图书馆免费阅读,但要借书就需办理借书证、交纳押金,每个借书证每次可借10本书,借阅期限为两个月,图书馆还会收取每年60元的管理费,读者退证时,图书馆将退还扣费后的押金;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从2007年就开始对社会开放,社会读者凭身份证和照片办理借阅证后就可以自由借阅书籍,但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也设定了一定的门槛,即社会读者需满18周岁,办理借阅证要交纳年管理费300元、押金500元[29]。

黄佩:除北京地区,其他地区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最常见形式也是限定性开放。比如,2014年成都市区的11所高校馆宣布对社会开放,但都存在“限制或门槛”:在办证方面,基本都要提供身份证、交押金,有些学校还要求开具单位证明或交管理费等;各馆对借书权限、借期都有规定,甚至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区域、办证等条件限制。如在办证限制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办借书证分为1类证和2类证,押金分别为1000元和200元,可借中文图书分别为5册和1册;在区域限制方面,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仅面向新都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办理集体借书证[30]。总的来说,我国高校馆的限定性开放主要包括:限定身份,如不接待未成年人;限定地域,如非本社区居民不能办证;限定开放总量,如限定每年办理外借证总量;限定借阅内容,如只能借阅普通书籍,外文书或古籍不能查阅;限定借阅数量,即规定每个证只能借阅多少书;限定借阅时间,即借阅最长期限是多少天等。

韩娟娟:也有高校馆面向社会非限定免费开放,主要出现在地方与高校共建的高校馆。比如,2001年投入使用的山东聊城大学图书馆属于校地共建图书馆,运行模式为“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仅2012年就为该市社会读者办理借阅证1386个,提供图书借阅服务6763册次,报纸、期刊查阅服务2865人次,电子资源查询服务1106人次[31]。2003年底建成开放的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既是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又是宁波市第二图书馆、宁波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宁波市红领巾图书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和鄞州区图书馆,可谓六馆集于一身。截至2011年6月,该馆藏书有93万册,阅览区及读者自修室共设3000多个座位,网络信息接点1200个、计算机250余台;公众教学区、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文化沙龙及活动休闲中心等均为大学园区各校师生和宁波市民提供免费服务。该馆规定,凡持有效证件的中国公民和外籍人士均可申办读者卡(如A卡押金100元,可借10本;B卡押金200元,可借20本)[32]。

刘菡: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又称深圳市科技图书馆)也是一家兼具高校馆与公共馆功能的图书馆,于2007年正式开放,现联合深圳图书馆及各区公共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通借通还”服务,并与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联合创建“深圳文献港”,共同构建开放的、共享的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的网络平台,深圳市民只要登录“深圳文献港”,就可以对6亿页的中文图书进行全文检索,市民可通过所办证的图书馆申请文献传递来获得“深圳文献港”的绝大多数资源[33]。2008年长春13家公共、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发起成立图书馆联盟,省内8所高校馆与10所公共馆结成共建单位,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一站式”查询和“一卡通”借阅[34]2009年上海的图书借阅“一卡通”全市布点达161家,“一卡通”全年流通量达1750万册,办证和续证量上升至30.7万张[35]。这种不同系列图书馆的跨界合作也为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玉洁:国外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尺度较大。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学术情报基础实态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日本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图书馆总计701家,其中685家向社会开放,占总数97.7%;87家国立大学和71家公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率均达100%,543家私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率达97.1%;2005年日本大学图书馆接待的校外利用者达148万人,比1992年的24万人增长5.1倍[36]。美国高校馆面向社会的开放服务一般有4种:开展设置一定权限的书刊借阅,接受专业或远程访问的参考咨询,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发特定项目的读者服务,从事社会读者远程教育的服务,从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37]。美国高校馆在面向社会读者提供开放服务过程中,一般在细分读者(如区别校友与游客)情况下,制定出不同开放服务的策略与方式,然后开发出丰富多样的图书馆服务形式以向社会读者提供。

4 “适度开放”与“全面开放”的双轨发展

叶颖:高校作为国家公共知识资源基地,不仅生产知识、培养人才,还应该承担知识传承、社会教育的义务与责任,所以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是应该的。况且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也会带来正面的外部效应并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在2010年7月长春市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与会专家就“高校馆是否该对外开放”问题展开讨论,一致认为高校馆对外开放的方向不容置疑,但要考虑开放方式、开放程度和开放效果等一系列问题[38]。所以,应该在制度设计上看能否提出可行的方案来。从制度设计上说,我们几位同学在讨论中都认为高校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应该走“适度开放”与“全面开放”双轨发展之路。所谓“适度开放”,就是指许多高校馆目前实行的有条件限定性开放;“全面开放”就是社会公众所期盼的全免费、全公开的开放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无限定性的开放。

主持人:高校馆向社会公众“适度开放”有其理论依据,即高校馆虽然属于纳税人出资建设的公共资源设施,但它不是纯公共物品,而是准公共物品,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J.M.Buchanan,1919-2013)的说法就是“俱乐部物品”,意思是说俱乐部在一定会员规模以内,会员之间并不产生排他性、竞争性,而超过一定人数则难以使会员共享好处。所以俱乐部物品的最优供给,一是优化俱乐部成员规模,二是优化俱乐部设施规模[39]。高校馆在消费者人数超过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拥挤现象,产生消费上的竞争性与受益上的排他性。所以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只能是适度的,不能给本校师生员工使用图书馆带来过度拥挤。而“适度开放”的最佳评估方法就是采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即在高校馆开放过程中,原有在校师生和图书馆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达到这样一种境况: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的一种理想状态。

刘菡:高校馆面向社会进行适度开放还有其现实的约束条件。其一,高校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专业性强(如没有少儿读物),它只适合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参考、研究之用,所以也没有必要面向各种不同年龄段的社会读者全面开放;其二,由于高校馆阅览座位比较紧张,图书的复本量也较小,数字资源访问与下载有用户并发数量限制,所以面向社会开放时也可以限定数量(其实就是公共馆的纸本或数字资源也不是社会公众可以免费公开借阅或使用的,也必须是办证读者),但高校馆一定要预留部分社会读者指标以应社会急需者的查询、借阅需求。我国高校馆可以借鉴美国高校馆的做法(如对校友服务是长期有效的,服务项目开放度较大,而游客权限较小)[40],应该面向所有的校友开放馆藏资源,只要读者有校友卡,就应该能够享受毕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的终身免费服务。

缪欢:在适度开放中,如果办理当日临时借阅证,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也是可以的,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每证收取2~5元工本费。国外高校馆通常也有类似做法,读者也能理解。如果办理长期借阅证,高校馆可以收取押金,但应该坚决取缔收取管理费。管理费用的收取不仅背离了知识、思想公共物品的本质,也为读者设立了经济上的门槛。我们说图书馆是信息穷人的精神避难所或者精神家园,难道一个人回到自己的避难所或精神家园还要交钱,这不是一种反讽吗?再说,高校馆收取的这部分管理费数额也不会很大,在经费上缴与返还上手续也很繁琐,就是作为员工业务加班等补贴,也没有多大的福利作用,用于馆藏发展更是杯水车薪。所以,我认为高校馆在面向社会适度开放服务中应该取消管理费的征收。押金已经是对读者信用体系管制的一种措施了,再加上管理费,会给人以清规戒律过多、对人格不尊重的感觉。

黄佩:高校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应该走“适度开放”与“全面开放”双轨发展之路,是说有条件的高校馆应该面向社会全开放。怎样进行“全面开放”呢?其一,高校与地方共建的图书馆应该无条件地免费向社会全面开放。其二,那些离市区较远的新校区高校馆在完全敞开大门也不出现“竞争性”的情况下就应向社会进行全面开放。高校馆不仅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也应该是一所无墙的大学,它应该让知识、思想这些人类最尊贵的创造物,像空气一样被周边的人们自由免费使用。我认为,不仅资源使用率不高的高校馆应该面向社会全开放,甚至使用率不高的高校体育场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也可以面向社会全开放,这种开放尤其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三,高校的参考咨询工作应该开放度大些,能够面向社会全开放最好。有人会说,那会增加参考馆员的工作压力,但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增加志愿者来解决的。其四,在地区图书馆联盟之间,高校馆应通过技术平台与公共馆实现资源共享,即公共馆的读者可以通过公共馆进行高校馆文献的馆际互借,进行互联互通,当然搭建这样的平台也须国家投入,财政支持[41]。

刘玉洁:在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环境下,高校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密切关系。高校馆作为整个社会文化资源中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承担全面开放的义务或责任。应该看到,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也是对社会公众利用公共馆的补充。在保障和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推进社会知识民主化进程中,公共馆应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高校馆则应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发挥辅助作用。我国1000余所高校馆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有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30%,而公共馆仅2.9%[42]。另外,据主持人介绍,高校馆近年来纸本书籍的借阅率正在走低,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近年来的纸本书籍借阅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以往最高借阅记录曾经达到年120万册,但目前只有年60万册左右。所以高校馆免费适度面向社会提供书刊借阅也是有条件的。如果高校馆面向社会开放,将会更好地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

蔺继红:在现有高校馆与公共馆隶属不同主管部门的体制下,政府如果要推进高校馆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可以在现阶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高校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如有学者指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应灵活多样,既可以采取长期购买的方式,也可以实行任务性购买,还可以采取业绩服务购买的方式[43]。从理论上说,当政府将高校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时,就应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不能又让马儿跑得快,又不给它草吃。当然,政府购买高校馆开放服务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程序,最好每个地区有协调机构来做联系、申请、操作过程的安排等。协调机构可由地方公共馆协会秘书处或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来充任。这样既方便与地方政府文化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对接,也有利于协调本地高校馆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57.

[2][5]张健.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员馆馆长研讨班上张健同志的讲话——关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部分[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3(1-2):30-33,29.

[3]潘松华.关于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问题的思考[J].晋图学刊,1989(1):5-10.

[4]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室.美国高校图书馆事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2-53.

[6]于呜镝.开放城市的图书馆如何开放[J].图书馆学刊,1985(4):14-17.

[7]倪延年.浅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5):36-38.

[8][9]杨新华.近二三年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讨论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1990(3):91-95.

[10]乌林西拉.内蒙古图书馆事业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229,657.

[11]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02]3号)[EB/OL].(2002-02-21)[2015-03-30].http://www.moe.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6/201010/ xxgk_110215.html.

[12]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报,2005(6):2-4.

[13]孙伟丽.北京110余家图书馆成立首都图书馆联盟[EB/OL].(2012-03-13)[2015-03-05].http://news. xinhuanet.com/shuhua/2012-03/13/c_122826333.htm.

[14][15][27][28][29]董鑫,雷嘉,廖福程,等.半数高校图书馆未向社会开放[N].北京青年报,2014-04-24(A14).

[16]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应该和能是两个问题[EB/ OL].(2014-08-09)[2015-03-31].http://china.cnr. cn/yxw/201408/t20140819_516246915.shtml.

[17]伍玉伟.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研究:基于广州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85-188.

[18][21][22][42]千万图书闲置,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卡在哪儿[EB/OL].(2007-06-21)[2015-03-31].http:// 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7/06-20/ 961233.shtml.

[19]赵笛.大学图书馆能否向公众开放?[EB/OL].(2007-08-31)[2015-03-31].http://pkunews.pku.edu.cn/ sdpl/2007-08/31/content_116045.htm.

[20]大学图书馆开放,当知难而行[EB/OL].(2011-11-23)[2015-04-02].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11-11/23/c_122322801.htm.

[23][24][41]顾晓光.访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先生[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0):1-18.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2005-05-25)[2015-04-02].http://www.gov.cn/banshi/2005-05/ 25/content_937.htm.

[26]王玉林,曾咏梅,崔然,等.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调查[J].图书与情报,2011(6):26-32.

[30]成都11所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限制和门槛要看清[EB/OL].(2014-12-02)[2015-04-05].http://sichuan.eol.cn/sichuannews_5212/20141202/t20141202_ 1208432.shtml.

[31]孙华玮.校地共建图书馆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实践探索:以聊城大学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3(2):55-58.

[32]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本馆简介[EB/OL].[2015-04-05].http://tpi.nlic.net.cn/tpi/sysasp/intro/toplink.asp.

[33]陈琳.双重功能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以深圳大学城深圳市科技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2(2):22-24.

[34]郎秋红.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破解基层读者“看书难、借书难”[EB/OL].(2008-11-19)[2015-04-06].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19/ content_10382019.htm.

[35]姜小玲,赵菊玲.上海市民阅读需求上升,图书借阅“一卡通”布点已达161[EB/OL].(2010-01-03)[2015-04-06].http://jfdaily.eastday.com/j/20100103/ u1a676749.html.

[36]陈枝清.日本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01-103,106.

[37]王瑶.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研究:以美国为借鉴[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9.

[38]贾维姝.从公众认识的误区谈高校馆对外开放[J].晋图学刊,2011(2):70-72.

[39]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1-87.

[40]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2):93-97.

[43]沈光亮.服务购买: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11(3):78-82.

Can Academic Libraries Open Their Doors Free to the Public?——A Discussion about Academic Libraries Open Free to All

WANG Zi-zhou,LIU Han,HUANG Pei,YE Ying,MIAO Huan,HAN Juan-juan,LIU Yu-jie,LINJi-hong

It becomes a trend for academic libraries to open free to the public,however bounded by the current situation,it seems that academic libraries can only adopt a double-track strategy,i.e.,libraries should be run in both“moderate”and“overall”way simultaneously.“Moderate”means academic libraries are opened with certain conditions,while“overall”means the libraries are completely free and matches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We suggest that all of academic libraries should open to the public conditionally.But for those academic libraries that co-construc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or own sufficient resources,they should take a lead to“overall open”.Government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openness by purchasing related services.

academic libraries;moderate openness;overall openness

格式 王子舟,刘菡,黄佩,等.高校图书馆的大门能向社会免费敞开吗?——关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讨论[J].图书馆论坛,2015(8):69-76.

王子舟,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刘菡,韩娟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黄佩,叶颖,缪欢,刘玉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4级硕士研究生;蔺继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4级访问学者,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15-04-15

猜你喜欢

面向社会图书馆服务
陕西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档案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调查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