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现代中等师范音乐教育之研究
2015-02-12赵繁荣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赵繁荣(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我国近现代中等师范音乐教育之研究
★赵繁荣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摘要】我国近现代的师范教育,是从1879年开始的,距离建国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期间它体验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巨大变革。总的来说,我国近现代中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师范音乐教育事业,为促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
一、清末时期的中等师范音乐教育
清朝末年,中国正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不仅掌控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还利用办报刊、学校等手段,进而掌控文化教育。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本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于是,进行了洋务运动。教育是主要方面,提倡“新教育”,建立新式学堂,最初开设的科目均不涉及音乐,且师资都是高薪聘于外国,所以,自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就成为维新派人士的主要方向。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了南洋公学,并设立了师范院,此举可以说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到1903年,在《癸卯学制》未颁布之前,福建省创办了全闽师范学堂,该学堂成为我国最先设置音乐专修科的中等师范学校。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自此,我国开始了女子师范教育,并设置了音乐等13种科目。章程中对师范音乐教育的规定是较全面详细的,体现了清末时期清政府对音乐教育在师范中的作用的认识,为我国以后师范音乐教育学制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民国初期的中等师范音乐教育
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教育宗旨、教育制度、教育机构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1912年9月,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其中包括了男女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实施大纲;同年1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了建立师范学校的目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课程和服务年限等,该内容还成为这一时期开办师范学校的标准。
由于小学师资的匮缺状况,中等师范学校在民国初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师范音乐教育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例如,北京师范学校除了教授正常的内容外,还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有军乐队、鼓号队等等,极大丰富了该校音乐教育生活的内容;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人成为了合格的艺术学科教师,其中出现了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国内知名的音乐教育家。
三、“五四”以后的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五四”以后,我国的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教育界根据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1922年颁布了一个“新学制”。学制中规定,六年制师范学校学习的科目三十余种,分必修和选修,音乐作为必修课程在两学年中开设,每周二学时,音乐比教育类、社会学类的有些课程的学时还多。1928年5月,国民政府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先后颁布了《师范学校法》、《师范学校规程》、《修正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等,使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得到了很大的完善。
随后,教育部在1935年公布了关于乡村师范学校的相关规定,就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法概要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四、抗战时期中等师范音乐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许多学校遭到严重破坏,无法正常上课。国民政府的相关部门根据目前这种形式在教育制度和学校课程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整。
这一时期的学制,比上一时期有明显的变化。师范学校改六年制为三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重新修订教学科目和课程标准。此外,在其他师范课的课程设置上,除了主要学习各自的主要课程外,也都注重音乐教育的培养。如体育师范科的课程中含音乐,在三年的学习中音乐课每周二学时,不仅要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兼授音乐教学法等。
五、革命根据地的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十年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地区的教育,在党领导下的各地区革命根据地大力兴办学校和社会教育事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国民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苏区先后设立了中央教育干部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和各种师资训练班等,以培养急需的教育干部和师资。1934年初,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培养教育干部和师资的师范教育制度,并对师范学校的任务、学科教学时间作了规定。
其中,1945年的盐阜师范学校制定的《一九四五年盐阜师范教育实施大纲》是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实施大纲,对音乐教育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且在几乎所有的教学层面上都设置了音乐课程。革命根据地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积极发展师范音乐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份力量。
总之,我国近现代的中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借鉴国外师范音乐教育体制和音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是国家进步和民族独立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友芝等编《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