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之所至的诗意挥洒
——读刘克宽散文集《人生何处不潇洒》

2015-02-12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散文人生

张 鹏

(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兴之所至的诗意挥洒
——读刘克宽散文集《人生何处不潇洒》

张 鹏

(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散文是自由洒脱的文体,闪烁着感性的惬意和智性的光辉,像一束阳光照彻世界的幽深和暗昧。苏东坡在《春渚纪闻》卷六中曾言:“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类”。散文貌似散淡任意、信手拈来的文字,作者往往流露出随意自如、漫不经心似的神态,实际上却是苦心经营的。散文在不长的篇幅里做到涉笔成趣,意境深邃,文质兼美其实是有难度的。信笔自如之下,白云苍狗,风花雪月,山南海北,世态炎凉,写出一番光风霁月的天地,则更是倍加依赖作者的文学底蕴、人生体悟和襟抱胸怀了。

近读刘克宽先生的散文集《人生何处不潇洒》,进一步印证了我关于散文“形散神聚、易写难工”的思考,刘克宽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资深教授,退休前长期担任泰山学院的领导职务,他既有精深浑厚的文字功力,又有丰富广博的生活履历和社会见闻,还有广阔的人生阅历和天南海北的目之所及,所以下笔驾轻就熟,在娓娓而谈的轻松自如中曲径通幽,在游刃有余的叙说中凝练智慧。刘克宽先生的散文有一种恬淡的韧性之美,但也不乏感喟、机智和敏锐。他心怀坦荡的深情书写,起源于对这个时代人性、教育、自然、伦理、生存的忠诚守护,也是对一饮一啄、天地大道的热爱、敬畏和清醒。他的散文语言温良清雅,胸襟平坦荡如砥,对天地之美存着欣赏,对现世浮华不失警觉,在描写一种普遍的世相时心存悲悯。在聆听人类的心跳和呼吸时懂得慈悲,在喧嚣的世界面前深知静默和低调,他的追忆似水流年和感悟世态万象采取的自然、现实和记忆的视角。散文写作亦是刘克宽先生明心见性、抒怀言志的精神写照,字里行间既有他审视自我、追问历史的勇气,也有个体对时代潮流深入思考、不懈诘问的那种无法掩饰的理想主义气质,或许,在凝眸处用情,在困惑中坚持爱,在无所希望中坚守希望,正是他的精神涵养和人文情怀得以存续和延伸的重要象征。

倾听思想微语 体悟天地大道

散文的内核是深邃的思想,离开对事物内部蕴涵的哲理进行深度挖掘,散文往往会在文字的表面滑动和浮漂。刘克宽先生的散文充满对人文万象的哲思和感悟:自然季节的变异,节日内涵与外延的嬗变,传统文化的更新,回归田园的散淡自足,个人心态的适时调整,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珍视过程淡化结局的妙悟,漫步泰山广场的深入思考,青春的回顾与展望,做人的深度与宽度等等诸多方面,无不倾注了刘克宽先生的深入思考和切身感悟。刘克宽先生的文章言之有物,趣味盎然,语藏灵悟,运笔如风,纸上的开合自如呼应的往往是现实的深入体会和个性顿悟。他将学识隐于洞达,睿智见诸笔端,不炫示阅历,与读者赤诚相见。他的散文纵论教育、世象、人生,反应迅捷,角度新颖,不避矛盾,不疾不徐,那些稍纵即逝的神思如同他凝练智慧的语言,总能长驱直入他所论对象的腹地,坦荡直言但无偏颇之论,语义清晰明白但也不失幽默开朗之心。

我们都会感到传统节日的氛围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速而渐趋偏淡乏味,对此,刘克宽先生有自己的思考。在《内心里的中秋》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怀旧心态与现实的功利需求会始终形成矛盾的状态,这种矛盾状态提升到文化核心的层面上,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较量。较量的最后结果,我之前一直认为,无论人们如何地感到惋惜,旧的最终还是会被新的所取代。可看着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我忽然领悟到,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化如何除旧布新,那些属于人生体验的东西,都是存活在心理最底层的,是不可战胜的”。他在与自己的老母亲一起欢度中秋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与晚辈交流亲情,获得了这样深入的体会。无独有偶,端午节也使得人们感到了节日的异化,刘克宽先生完全按照古人过端午的淳朴方式领会端午佳节的内涵,似乎在与眼前浮华的现实进行无声抗衡。他力求在缓慢的准备过节的细节里恢复对这一节日的神髓的理解和领悟,重新触摸节日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核和民俗内里。在《端午节的情与思》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在这样的群体游戏里,人们很自然地变成了相互配合的行为道具。而游戏本身,也只是在演绎中成就着一种外表的物性繁华,本质上早就失去了节日自身的固有意义。在整个过程中,行为主体既难以收获文化滋养带来的怡情悦性式体验,也难以得到自然纯情所辐射转化的意识提升。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杂乱的赶场式节日氛围里,像完成任务似地打发着一个又一个的行为单元,除了那种稍纵即逝的轻松感觉和情绪宣泄之外,从生命本真的体验角度上,最后甚至什么也剩不下,好像只有一个累字”。在疲累的背后,是现代人舍本逐末的追名逐利和喧嚣浮躁。看透了名缰利锁的束缚,才能淡定自若地体会节日的真味。秋天是千古以来文人吟咏、揣摩、歌颂的黄金季节,刘克宽先生也不例外,他把细腻的笔触深入到秋季的深处,收获了醇美如酒的文字。在《秋天的风景》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望着遍地的深红浓郁的落叶,多少年来,我好似第一次在城市里找回了久违了的深秋的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带给人一种顿悟:越是岁月匆匆,生活越需要细细的体会,慢慢得感受。时令节气带给人的风景,就如同值得玩味的山水画,它的美妙,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所勾勒的审美空间里,如果你因为工作匆忙而对它视而不见,那就辜负了这个世界;如果你神魂不定心气不专,也会疏忽了那最真最美的东西。唯其认真地去领略,细细地去品味,才能得到最深切的人生收获!”对于一个久居城市的人来讲,在落叶与凉风中品味秋天的况味,感受缓慢的岁月节奏,不啻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行为艺术。在此文中,我看到了郁达夫《故都的秋》的韵致和文气,也听到了《秋声赋》的古色古香的旋律,刘克宽先生告诉我们,对于这个美丽的季节,你只有细品慢尝,才能得其真味。

刘克宽先生饱含哲理的写作厚重深入,深入浅出,他苦心孤诣的哲学寻觅,作为一位人文学者的思想回响,深具现实意义和文化真谛。他在精细的白描中提炼文意,令人恍然大悟。他回望历史,在历史叙事上低语徘徊,终究难掩博学多思的精神气质。他对现实的观察热诚而深入,在诠释和辩证中直抵一代人深层的心事和肌理,也由此建构起了一种乐天知命、顺势而为的生存意志。

关注自然生态 凝视花开花落

通览全书,刘克宽先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倾注了不菲的心力,他对因为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而破坏了美好的生态环境痛心疾首。他以接近自然界的山光水色为乐,以走向旷野呼吸泥土的气息为乐,以仰观俯察神游物外为乐。他亲自栽植蔬菜、水果、花卉,体验与植物一起成长的妙趣;他驾车去山边采集野生中草药,体会真实的自然气息;他聆听春雨飘洒,静观白雪飘飞,在自然物侯的缓慢变迁中领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古语内涵。

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刘克宽先生为了采摘最清纯的原生态金银花,专门驾车携夫人一起翻山越涧,亲手采下这种带着自然真气的植物并晒干品尝。在《清寂淡然金银花》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在山上采摘的金银花晒干了,抓了一把放进杯子里,冲上热水,不一会儿杯子里的明净就被洇上了清浅的澄红色,端起来闻闻,一股绵甜柔软的香味儿,随着若隐若现的热气在袅袅飘散。与那种以招引青睐者的浓郁之香截然不同,金银花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淡然的品性,那自然弥漫的若有若无的清香,是一种本能的释放,不带有丝毫的诱惑色彩。然而你如若认真地将它喝下去,慢慢地就会感受到一种清彻通透的功力在体内环绕,接下来,它会体贴入微地调节润泽着人的神魂精气”。闲情逸致与慧眼禅心,在一杯清澈通透的金银花茶里若隐若现,我极其喜欢这样的文字,清空而透明,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余音绕梁。春夜喜雨,是最能激发文人的创作欲望的,刘克宽先生在一夜春雨之后,悟透了春雨与其他季节雨水的本质区别。在《感悟春雨》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慢慢地,我们便彻悟了春雨的性情:它不同于夏雨的暴烈、秋雨的爽朗和冬雨的清冷,它给人的印象是文静的温婉,而体现于本质上的则是一种蓬勃的缠绵。用她柔柔的纤细,裹挟着浓浓的深情,丝丝入扣地渗透进干涸的土地,施展出深藏不露的柔情蜜意,挑逗着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自然万物,诱导出草虫藤木焕发出生命本性,勃发着向大千世界展露情怀,进而慢慢地导演出整个春天的万紫千红、勃勃生机”。是的,春雨贵如油,滋养万物,润物无声,丝丝入扣地沁入大地,同时也沁入热爱自然、钟情大地的文人心中。他的散文,与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颇有神似之处,都是凝视自然的结晶,也都是倾心自然物语的心灵风华。竹子是富有文化意蕴的植物,凝聚了中国文人谦虚自律的文化意象,也是文人雅士居住地不可或缺的象征性植物。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形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标准,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成为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气质的象征。竹子意味着不畏逆境和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在《竹缘心语》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一个雪后的中午,我来到嘉和的小院,打开大门,哇噻!在满院全是厚厚积雪的晶莹世界里,居守一隅的那丛毛竹,依然亭亭玉立、鲜翠吐绿!我被那冰雪梳洗过的青翠所吸引,站在那里痴痴地凝视着雪中竹绿,忘情地感受着严冬里所传递出的春情春意。”他对竹子的由衷喜爱溢于言表,情不自禁地流露在字里行间。木槿花朝开暮落,但每一次凋谢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绚烂地开放。就像太阳不断地落下又升起,就像春去秋来四季轮转,却是生生不息。更像是爱一个人,也会有低潮,也会有纷扰,但懂得爱的人仍会温柔的坚持。木槿花性味甘苦、凉,有清热、凉血、利湿的功效。一般祖上有行医的人,才会在院子里种植木槿花。在《木槿花》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后来每每回想起这些情景,我就会在心里浮上这样的意识:老院子里那棵木槿花树,对我童年和少年性情品格的养成,应该是起到了潜在的美好影响的。在鲁南的农村,院子里栽桃树、杏树、枣树的,不在少数,然而栽一棵不结果的花树,让它占据着本来就不大的生活空间,我的先辈们是谁竟然如此时髦,早早地就能超越农民式的功利?”一棵树,一株植物,往往可能会影响与之朝夕相处的人的品行甚至志趣,由此可见一斑。刘克宽先生在自己庭院里植树,石榴就是其心爱的树种。在《可贵的三心二意》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我细心观察过新栽的一棵石榴树,你很难想像到,它刚发出的嫩芽,如同针尖一样细,而且是鲜红鲜红的,过两天你再看,随着那红丝般的细芽慢慢地变粗分蘖,红色也慢慢地变淡了,一天天观察下去,从颜色到形状,那变化带给你的,除了奇妙就是神秘,直到最后你眼看着那棵小树将自己涂染成一身碧绿,你才不得不惊叹:原来一棵树的身上,也藏着如此之多的奥妙!”一天天看着一棵树逐渐成长和变化,小树的生长变化如此牵动他的心怀和视线,这是一种对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的悉心关注,这是大地伦理的实践和落实。

刘克宽先生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在泰山脚下的大地上守望云起云飞和花草树木,在一枝一叶的生命历程中感悟自然生态和绿色诗意,在脚下的土地和历史的星空中思考人类生存家园的未来,打造出一片神奇凝重、深邃独到的散文的天空,流贯其中的精神则超越了一时一地限制,而具有普世的价值。关注自然,回归乡土、家园和生活本真的散文篇章和段落,我们可以读到乡土风物与文学血脉在这里水乳交融,弥漫着浓郁的大地气息和普世关怀。作者与土地及土地上的植物动物所产生的深厚感情,浸润出温馨的自然情感。

品味人间真情 感受生命律动

刘克宽先生的笔墨温润、疏朗而不失真情弥漫。那种冷静背后的热烈与激情,总是显得蔚然深秀,秀中见奇。他用情于人情之美,用心于人心之诚挚,持续考据世事沉浮背后平凡人生、世界、社会的来龙去脉和人情事理。他坚持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散文关注现实矛盾,思考生命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找心灵方向和质地,运笔率性而真诚,感情真挚而丰沛,语言平实而朴素。其散文眼光开阔,感觉向内,精神内敛,追求亲切真实的心路历程中达到一种自我超越境界。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压力巨大,竞争剧烈,不少的人被一种异化的压力搞得疲于奔命,追求幸福的路上患得患失,往往舍本逐末,对此刘克宽先生最有一番心灵感悟。在《坚持快乐原则》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幸福是人生成功的根本标志,而快乐则是幸福人生的决定性要素。因此,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说,快乐的人生才是幸福的,而幸福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个道理很浅显,人人都懂得,然而在物欲横流心态浮躁功利嚣张价值颠覆的时代,很多人却由于被名利所绑架不能够正视这一点,还有一些人虽然承认但却很难做到。快乐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受与体验,说到底还是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人明白的道理往往最难落实到实践中,看看那些被名缰利锁控制的心灵,看看那些追名逐利而身陷囹圄的自我迷失者,我们不得不说,物欲横流的时代,个体更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潇洒从容,宁静淡泊,方可自得其乐。退休后的刘克宽先生,在放松的心境下,阅读写作,躬耕菜园,交友畅谈,自娱自乐,他把个性化的文学式生活风光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启动逍遥远航》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轻松随性,潇洒从容,总体上属于一种完全放松的个性化的文学式生活风格。经过实践中的体验,我不但是适应,而且有一种乐在其中的享受感。将轻松随性、潇洒从容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内容上,自我总结,也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种菜、写作、交友、娱乐”。这份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淡定,是岁月馈赠的,也是通过自我反思和颖悟得到的,有了这份恬然自安的心境,未来的日子,刘克宽先生一定能轻松潇洒,淡然自乐。对世界保持敏感与新奇,不世故,不麻木,一个人才能心灵年轻,远离老态。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青春年少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在《拒绝老态,从心开始》一文中,刘克宽先生写道:“拒绝老态,从心开始。首要的就是要珍惜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敏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爱与被爱的美好感受;再就是要保护好难得的童真情怀,不刻意地泯灭天真与可爱,该说的就说,该唱的就唱,该议论发脾气的就议论发脾气”。刘克宽先生表达了对率性而为的真性情的向往与坚守,这是心灵不老的关键所在。喜则清风朗月,怒则骤雨雷鸣,哀则泪流满面,乐则手舞足蹈,这是古人对真性情的描摹,其实,这也是心态年轻的重要表征。他以散文延续学术写作的精神光辉。那貌似随意的散文篇章,圆润质朴,潇洒自然,不衫不履,直白清澈,既是学者思绪和潇洒性情的完美结合,也是散文这一自由主义文体的生动表达和自然流淌。那些并不渺远的人和事通过作者内心的回访与品味,洋溢出一种令人心仪的真情和忧伤;而那些精准的细节,带着人性温度的思索,被巧妙地嵌合在作者个人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中,它使我们看到,一个人和一种生命气质的养成有着互动互补的联系,一种有精神感染力的写作,也往往是朝向个人内心、故土和历史的一次精神扎根。

刘克宽先生对生命记忆的虔诚,对细小事物的倾心,对历史人事的温情和宽厚,坚定地向我们重述了那些往事,它们并不如烟飞逝,不绝如缕的精神纽带对个人生活的微妙影响如余音绕梁。在这本散文集封底的勒口处的个人自拍照片上,我看到刘克宽先生站在一棵硕果累累的柿树下采摘果实,他的灿烂笑容与金黄的柿子相映生辉,自然的秋季与人生的秋季互文现义,这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大境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漫江碧透,层林尽染。阅读此书的间隙,我发自内心地祝福先生体健神逸,佳作纷呈。

(责任编辑 梅焕钧)

2015-06-10

张 鹏(1974-),男,山东泗水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G236

A

1672-2590(2015)04-0138-04

猜你喜欢

散文人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