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旨归*

2015-02-12胡春湘信阳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河南信阳464000

图书馆建设 2015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

胡春湘 (信阳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 河南 信阳 464000)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旨归*

胡春湘(信阳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 河南 信阳 464000)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自媒体时代传播的文化缺失、文化生活现代化中的文化空间需求呼唤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文化回归和服务的文化侧重。高校图书馆要通过文化功能的强化和拓展,增强其文化自觉性,立足民族本源,并实现高校图书馆由从属文化到参与文化、创新文化的转变。

文化全球化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强势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和入侵,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互动。这将使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文化多元化格局,捍卫国家文化安全,保存、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功能是图书馆的传统与本色,然而工业化社会所追求的知识、技术和效率使得图书馆的工具化被突出和强化,图书馆服务价值也越来越倾向追求“系统世界”的理性化(如图书馆为追求效率、技术更新设备、扩大馆舍面积等),往往超过甚至压制、扭曲“生活世界”(引导人们向善和理性的交往)[1]。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要求,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图书馆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变革的必然,赋予高校图书馆新的使命和责任担当,需要重新进行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文化定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图书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图书馆,文化功能应将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 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回归的新境遇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存在,是顺应着社会的文化需要而存在的。图书馆无论是作为人类文化的保存单位,还是作为文化的整合和传播机构,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文化的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不可避免的情形下,它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环境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对提升文化软实力予以高度重视,并推动国家间的竞争由“知识经济高地”向“文化经济高地”的战略转变。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2]当前,它直接连接着两个明确的指向:一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我国图书馆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文化是一套主体性的价值体系。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3]。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面临着与世界文化接轨和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挑战,要发挥好文化功能,处理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异质文化的吸收、消化和融合的关系,坚持弘扬优秀文化,引领先进文化,创造中华新文化,实现图书馆在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转型和功能定位。

1.2自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系统环境

自媒体(we media)是与旧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对比而生的,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总称[4]。它的兴起和流行不仅代表了一场新兴传播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标志着媒介文化作为一种全新文化视角和现象融入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自媒体的发展引起了文化传播发展的时空关系、顺序性与跨越性关系、虚拟与现实关系、分化与融合关系的深刻变化。这给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境遇,国内外研究者对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也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图书馆应由传统的区域性文献资源中心转变为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将文化传播定位为:世界的知识中心和信息时代的发端,多元化和多样性对话学习的中心,开放、对话和理性的精神,承载人类全部和不同的经验[5]。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馆藏文化,学科和文化服务中形成的自身文化等能够消解自媒体的平面化、视觉化和大众化而导致的读者文化深度的缺失。在图书馆文化世界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共存,高雅文化与休闲文化同在,传统和现代互动,外来与本土互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就会逐渐增强对文化的反思、比较和超越意识。

1.3文化生活现代化的空间系统环境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空特征特别是空间问题,当代西方的一些学者给予了高度重视,如美国学者戴维·哈维用“时空压缩”来描述全球化进程中的时空变化,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用“脱域”来分析社会发展中的时空重构,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则用“流动空间”来概括新的空间特性,等等。图书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空间载体。文化现代化不仅要求文化理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生活的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衡量文化生活现代化的指标有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和文化设施。高校图书馆是先进文化和思想养料的供给站,是真理和文明的宣传阵地,也是知识分子思想争鸣的交锋地带。近代历史上李大钊、毛泽东等的教育救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都离不开图书馆的积极作用。高校图书馆除了仍旧是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拥有服务免费、场地舒适和提供信息内容可靠的优势。取向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图书馆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从馆藏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休闲文化。图书馆正从原来的收藏、借阅图书的资源中心,逐渐转变为读者学习、交往、休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多功能场所。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图书馆而言,现代化还只是以碎片的、枝节性的形态或方式出现在某些个体意识之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素,在活动机制、深层的文化精神等方面拓展的维度空间还很大,图书馆现代化的建构还任重道远。

2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定位

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贯穿于人类历史始终,并对国家的兴衰治乱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这是它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功利主义的意识使得我们越来越远离图书馆的原始意义和本质。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挤压,反思“图书馆消亡论”,我们需要重新发掘、认识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本真意义。图书馆的本质在于文化,回归文化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第一要义。

2.1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文化转移

2.1.1阅读的选择与导向

我们知道文化和阅读对于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阅读促进个体生命的提升,更牵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的塑造。然电子媒介的应用和发展改变了阅读主体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和阅读环境,“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微阅读”正在成为阅读文化的主导。网络就像热闹的街道一样,任何人都能将任何东西放在网络上。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经过过滤、筛选而成,它的文化先进性恰能很好地引导和纠正网络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图书馆对人类文化信息的选择性更强,所有的图书、文献都是围绕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育人目的等配置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潜在的服务对象针对性非常强。同时它以空间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供读者进行学习和思考,沟通和交流,休闲和娱乐。图书馆的存在会使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继续“读”书,虽然他们“读”的方式和过去会不一样。

2.1.2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又加剧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内容上不仅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要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能力,高校图书馆以在高校的中心地理位置,所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师生对图书馆的依赖性等客观条件,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最佳平台。作为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促进并提供师生期望形式的学习材料、语言课程和其他相关资料,通过这些资源,高校师生学习对方的语言并从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找寻有益的思想资源;作为阅读中心,高校图书馆通过“读书、读网、读人”并行,构建多媒体、多方式、多维度的阅读格局,使每个人的阅读和人生更加丰富多彩[6];作为文化中心,高校图书馆保护、重视给不同的文化以发言权,通过其文字、传统、习俗、文艺等的介绍和展示来诠释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作为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选择、生产、组织信息并免费提供给师生,让师生获得高质量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2.1.3文化的教育和渗透

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但与技术有关的是工作,图书馆工作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更关键的是实现知识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之目的。文化乃教育之根,所以高校图书馆除了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外,更注重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来引导、熏陶大学生,消解他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方面,如通过通识课程和图书情报素养教育的引导,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文化,客观评价其他文化,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文化、创造文化。而且图书馆的环境设施,馆员教师本身的品格、价值观、信念,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同学间的信息交流,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论是哪种要素,它们都负载着一定形式的文化内容,使教育体现充分的社会化和人文化,并在师生、学生之间彼此接触的过程中推动主体之间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

2.2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侧重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21世纪的图书馆具有阅读功能、信息传播功能、终身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7]。我们顺着图书馆的发展轨迹来追寻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可以寻见图书馆经历了知识服务的经济性,技术服务的个性化和文化服务的普适性三个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建设提出并实践了“第三空间的图书馆”,相对自由的空间,良好的知识研讨环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服务构成了文化休闲空间的要素,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得以扩展。图书馆凝聚了人类休闲审美文化沉积的精华,不仅图书与休闲具有“同源”性,图书馆作为设施和建筑本身具有文化“象征”的体验和享受功能。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需要休闲性阅读来减压,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深深地扎根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的第二起居室”。文化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直接的目的。在古代,图书馆不仅为人们提供知识,而且在图书馆里人们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培养情操。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得以延伸,部分高校图书馆推行“让更多的人享有图书馆资源”,即在满足高校师生的同时尽可能地向社区和社会读者开放,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满足个体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3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实践诉求

“回归文化”的高校图书馆是适应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转型的应然要求。文化全球化要求国家或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与互动,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及文化市场的开放化。因此,文化的图书馆应强调图书馆与文化的互动,图书馆应由从属文化、传递文化拓展到参与文化、创新文化。

3.1文化自觉:高校图书馆文化转向的理念要求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文化转型时期对学术思想反思的结晶。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它的发展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8]。在费孝通先生那里,文化自觉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自觉对民族复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在不同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这一空间场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心态如何,怎样感受、选择、嫁接和融合多元的文化。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传承机构,既受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又给一定时代的社会以影响。图书馆把每一代人带入传统,它是现代与传统沟通的主要渠道,它能使每一代人在解释传统之中,站在传统的高峰上,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审视现在。所以高校图书馆在时代发展中有着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前,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素,除了服务高校师生的学术学科研究外,还要主动辐射影响所在区域的文化导向,并对民族复兴和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图书馆作为实体,在自身的发展和变革中可以形成区别于其他机构团体的文化质素,如图书馆馆藏和建筑文化形成了其知识、文化的自觉,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知识发现和信息分析增强了图书馆的学术自觉,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服务文化培育了图书馆员和读者的道德自觉。

3.2民族本源:高校图书馆实现文化侧重的立足点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范围内产生、演变的。中华文化历尽五千多年的积淀和选择而成,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平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品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和教育中必然要传承民族的基因,如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上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坚持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本地的文化独特性。在文化服务中把中国文化传统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思想、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修身内省的道德追求等积极思想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现代化只能站在一个现实的基础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使它成为了具有地区意义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和具有竞争力的文化认同,不仅能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持,而且对于解决世界各国面临的现代性困境等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以,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3.3创新文化: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旨归

文化的全球化推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从器物到制度,从制度到精神,中国的现代化范畴在日益扩大,但这绝不是加速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而是实现现代中华新文化的创造。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从其文化内涵看是由两条线索构成的: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二是现代性精神内涵的获得[10]。具体而言,即首先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要进行文化重建,一直以来图书馆的功能和使命就是传承传统,实现着传统和现代人的代际和人际互动,处在现时代的人们理解、解释并进一步规定了传统,传统也因此随着每一代的人理解、解释、更新和发展而不断开放和重建,从而对现代和未来构成价值和意义;其次,在文化的多元化面前要进行文化鉴取。文化鉴取是任何一种文化丰富发展它自己的必要途径,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文化,更是精神文化。所以现代化的图书馆要充量地、选择性地借取西方文化的要素,从器物技能、制度模式到现代性精神、思想行为。面对全球文化开放的时代,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增设了多元文化人群图书馆服务,旨在帮助图书馆促进多元文化活动,进一步强化图书馆服务的自由、平等和公平,同时这样的服务有利于文化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融合,并在文化价值的整合中使本国的文化得以创新,为全球伦理乃至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做出贡献。

[1]杨晓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重建与服务创新刍议[J]. 图书馆, 2013(6):6-8.

[2]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EB/OL].[2014-11-29]. http:// 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4-08/20/content_1469332.htm.

[3]袁贵仁. 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 河北学刊, 2005(1):5-10.

[4]董伟建. 自媒体的文化缺失及其传播环境重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147-150.

[5]王世伟.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文化定位、建筑布局与服务特色[J]. 图书馆学刊, 2006(1):1-5.

[6]舒刚. 试论“读书、读网、读人”的特性[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1-6.

[7]吴建中. 21世纪图书馆新论[J]. 图书馆杂志, 1997(1):35-37.

[8]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15-2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121.

[10]章春野. 图书馆现代化的文化意蕴[J]. 图书馆建设, 2011(7):88-90,94.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s Cultural Function under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cultural abs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wemedia era, and cultural space requirements of the cultural life modernization, which require the function and service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focused on the culture.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ethnic origin, and achieve it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ubordinate position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innovation culture through strengthening and extending the cultural func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Cultural function

G250.1

B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手机上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创新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JDSZ3019;信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成性课堂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074的成果之一。

胡春湘 女,1982年生,硕士,现工作于信阳师范学院马列部,讲师。

2014-12-18 ]

猜你喜欢

图书馆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谁远谁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