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学派”体系化、理论化的扛鼎之作
——评 《泰州儒学研究》、 《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

2015-02-12刘满华吉四梅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泰州学派儒学

刘满华,吉四梅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泰州学派”体系化、理论化的扛鼎之作
——评 《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

刘满华,吉四梅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泰州学派传承了数百年,却存在整体脉络不清楚、深度不够、内容分散等不足。张树俊专著《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理清了泰州文化历史与泰州学派的历史传承,深挖了泰州学派的理论内含,梳理了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脉络,使泰州学派的学术思想与学理逻辑体系化、理论化。

泰州学派;体系;王艮;王栋;王襞;百姓日用即道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吴楚越之韵,汇江淮海之风的泰州,文化积淀丰厚,渊源绵长,深厚的历史文脉汇入明中叶的心学主潮。王艮等人汲取儒学、心学之精华,适应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时代需要,吐故纳新,创立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泰州学派”。学术界对泰州学派、王艮、百姓日用等比较了解,对泰州学派的评述、王艮、王栋、王襞等人文集整理、百姓日用等具体观点论述成果颇丰,但对泰州学派的体系化研究则不尽人意。如张树俊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所述,泰州学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归拢”,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大家各搞各的,泰州历史文化的整体脉络不清楚。复旦大学吴震教授的《泰州学派研究》重新厘定了“泰州学案”,集中探讨王艮、王栋等人的思想,并没有对泰州学派的源起、内在联系与区别进行梳理。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的《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胡学春教授的《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从审美角度论述泰州学派思想。著名清华大学教授陈来的《宋明儒学论》中,只是把泰州学派放入儒学发展轨迹进行概述。二是“没挖深”,许多研究还浮在文化形态这一表层上,比如,有人知道泰州历史上有个泰州学派,也能说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的名字,甚至有的人知道王艮“百姓日用”思想,但再深一点,再广一点,就说得不太清楚了。

张树俊教授对泰州学派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上述两点不足,理清了泰州文化历史与泰州学派的历史传承,深挖泰州学派的理论内含,理清了泰州学派的脉络,使泰州学派体系化、理论化。

1 《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理清泰州学派的历史文化传承

承袭历史文化与儒学传统,形成既有地方人文特色,具有浓厚的平民思想色彩,又对泰州学派具有引领意义的是宋代的胡瑗。泰州学派的形成并不是王艮师承心学,突兀独创,与泰州文化与先学毫无联系。文化是人类长期创造沿袭的产物。泰州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理论板块,在中国整个文化、思想、教育史上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张树俊语)“泰州历史上长期的富足与安定,加之泰州处吴头楚尾之优势,”泰州历史上像施耐庵、范仲淹、刘熙载等名贤聚集,人文荟萃,有的是独树一帜的学术巨匠,他们的思想观点对泰州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通过分析泰州学派形成的三次高峰,详细论述了泰州历史文化、思想尤其是胡瑗思想对泰州学派源起与发展的影响。

“泰州儒学创新首先以宋代胡瑗的理学思想为标志。”胡瑗思想属于宋代理学,他精通《周易》、《春秋》,视天人之道为世界之根本,以“万物变异法则”“作为治理天下,处理得失,进行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指南。”胡瑗视野开阔、思想深邃、体系严谨,“对《周易》、《洪范》的丰富内涵发表了系统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理论体系。”王安石称其为“天下豪杰魁”,程颐对胡瑗礼敬甚备,“非安定先生不称。”[1]

书中分九章,分别论述了胡瑗生平、学术渊源、思想体系、主要观点以及对后学的影响,学术思想在中国儒学尤其是在泰州学派中的地位与意义。“天人合一与天命之道”源自儒家天道合一、万物一体,为王艮天人一体,万物同源所继承。“天人感应与观天而为”说明了天与人的德行的一致性,天不能违人道,但人也要顺应自然,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同样,帝王与万民、大众与国家也要同体同德,否则,家国会遭遇不幸。尊民爱民的平民思想已经形成,对后来王艮的“百姓日用”就是道的民本思想影响甚大。“大易之道与变而成通”说明天道、自然与社会的“变易”观点,要求顺应天道变化的规律行事。胡瑗的合中思想发展了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把传统的‘中’,改造为辨证之‘中’,改造成‘大中’”。“把‘中’看成是‘天下之通制’”,要求圣贤、帝王与万民都要按照“中”的要求行事,即“不丑贤”、“不过愚”,官员既要忠君,更要尊民、利民。治理国家要“刚明中正与至公至平”;方法要“刚柔相济与人法统一”。胡瑗对儒学传统的“仁”作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视“仁”为治国之本,安民是统治者的重要责任,要坚守“人义之道与仁化之术”、“以民为本与安民为重”,要“以礼为制与以礼治乱”。胡瑗的权谋思想说明统治者的言行举止对国家兴亡与民生的巨大影响,要求统治者“发而为善与慎言慎行,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书中详细论述了胡瑗的“相交思想”、“修身思想”与“正官思想”。胡瑗是享誉中外的古代教育家,在“明体达用”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教育理论:治国训民与兴校育才;明体达用与分斋教学;以例为解与启发诱导;严立规章与教必以正等观点,对泰州学派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中的“身本思想”、“出处思想”、“良知思想”、“率性思想”、“人欲思想”、“日用思想”、“仁政思想”、“教育思想”、“学习思想”九个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王艮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学术观点。

王襞的自然思想包括人性天性、自然谓道,纯粹至精、毫不杂纤,至易至简、平常特色三个方面。从良知与体用、率性与真情等方面论述了率性思想。心怀高远、去染纯洁的养心论。以身为本、格物正己正国、以诚求至的格物论。书中详细论述了王襞的日用思想:道在日用的本体论,至近至乐与日用快活的人生论,转机向己的修身论,对王艮的日用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张树俊教授从心意与意为心主、意为心力与志意不远、意志合一与意有定向论述了王栋的主意思想;良知知性与变不论常、无倚用常与事适其宜、发而皆中与导养中和的中和思想;重铸之志与革新之策、以儒经世与仁处下手、德不孤陋与施仁于用的仁爱思想;出而经世与出而为师、出不辱身与不拘行迹、安身至善与修己安人的出世生存;王栋从缓急有序与先德后文论述了文服务于德、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文学观,诗歌的作用在于表理、给人以教育、陶冶情操,文学应当再现社会现实生活、描写真情实感、刻画感人形象。此外,书中还评述了王栋的修养思想、教育思想与学习思想。

《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还从民本思想、率真思想、平等思想、处世观、读书、廉政、自由论、文学观、创新论等方面论述了郑板桥的儒学思想,实现了对泰州儒学形成与发展的完整而全面的概述。

2 《淮南三王思想比较》:泰州学派学理定性

如果说《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是对泰州学派的轮廓的定量的话,《淮南三王思想比较》则对泰州学派的内含进行鞭辟入里地定性分析,条分缕析地为三王思想进行比较定位,对泰州学派的主体内容的源起、发展以及相互区别与联系进行学理定性。让世人能够真切地认识泰州学派的血脉与结构。

王阳明带着“知行合一”的毕生追求,他那集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伟岸身躯消失在明中叶以降的文化专制荒原,在此后78年的岁月里,三位儒学耕耘者:王艮、王襞与王栋,接过先哲的巨笔,描绘一幅幅民本思想美丽画卷,在文化的沙漠中开辟一片绿洲。他们的思想构成泰州学派的主体,滋养江淮与吴越一代又一代的生民。

首先,《淮南三王思想比较》评述了三王思想的精髓:良知思想、身本思想、率性思想、格物思想、理欲思想、中和思想、内悟思想、道德思想与教育思想等,论证依据详实,表述条例清晰,为时代归本存源、学术继承提供理论依据,为和谐万邦、教化生民的文化实践树立了清晰的路标。

泰州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在物质与精神交揉整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和”思想,儒学尤其是理学发展、规范了中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灵花园。泰州学派继续坚守着这座心灵园圃,培育出“生民以‘智’、‘圣’”的美丽花朵。学派以“中和”为理念,“以自然为宗”为法则,强调人本价值,关注民本、民生。王艮提出“志学”,王栋提倡“慎独”,王襞主张“避政”,其宗旨都在民众、民生。所以,泰州学派才能“风动宇内,绵绵数百年不绝”。但三王的中和思想又有差异,王艮在天人一体中突出“平等”与“民生”,王栋将圣人之“标”纳入“中和”,王襞则从社会与伦理的时代高度,提出“功夫只在致中和而已矣”,即“致中和”,认为和谐社会是所有思想者至诚、至真的原初理想。

书中非常清晰地评述了三王思想的沿袭与差异,并对主要观点详细评析。比如,在三王身本思想比较中,指出王艮在于尊身保身,王栋强调修身安身,王襞则突出主体责任的不同之后,详细地分析了王艮的身本论渊源与精妙意义。

王艮根据《大学》“物有本末”提出“身本”论,其本质是“人学”,其理论架构与起点所要突出的主体与目的是具体的“人”。王艮从人性和个人与家、国、天下的关系角度论述“身本”思想,提高了“人”的本体地位。

就个人与家国的关系来说,他强调首先安身,其次保身。但“保身”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明哲保身,“保身”既是起点,又是目的。王艮“保身”原则是看天下有道无道,有道则“出”,无道则“处”,比儒学抽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具体而理性。此外,出与不出还要看能否实现人生理想。王艮“保身”论的第三个含义是尊身。一方面,身是至尊者,道与身密不可分,只有尊身才能尊道;另一方面,不尊道也不可能尊身[2]。

王艮坚持天地万物一体论,强调人本性自然,人欲是自然禀性,具有天然合理性。在主张人性自然的基础上,王艮认为应当适宜地满足人的欲望与追求,反对传统儒学要求人人过度节制感性欲求。王艮要求“随人欲”,却坚决反对“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等“造言乱道”的恶欲。对王艮的“保身”思想的精微分析,既明确了其所指,纠正了以往学术界的误解,又指出与学派内部的差异,为大众准确把握其内涵,理解其进步意义给出了权威诠释。

书中还仔细辨析了三王思想的其他观点的异同。在良知思想上,王艮反对人为的良知观,王栋坚持自明自致,王襞强调率性体悟;王艮提出主体自由的率性,王栋提出以心为意,而王襞主张率由心性的率性观;在理欲思想上,王艮主张人欲的适度合理性,王栋主张节欲引欲,王襞却坚持淡视人欲;在格物论中,王艮要求掣矩正己,王栋提出格致一体,王襞把正己正国与格物求知结合起来。书中对复初思想、诚意与内悟思想、反己思想、养生思想、仁政思想、平等思想、出处思想、德教思想、日用思想、知行思想、乐学思想、佛道思想、文学思想等都作了详细辨析。

3 《泰州儒学研究》:泰州学派体系化

《泰州儒学研究》具有将泰州儒学在学术与学理上作为“学派”的定性意义,是在学理上将“泰州学派”定性与定论的标志性著作,在泰州学派乃至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此,泰州学派再也不是一个没有确定的学术内容与严密逻辑体系的社会文化名称,而是一个思想内涵渊源、沿袭、演化清晰,脉络分明,具有学术学理定位的“学派”。

《泰州儒学研究》将泰州学派客观区域划定在江淮中下游地区的泰州。吴中的地理气候、生产经济、社会演化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习俗,历史上泰州文化发达,儒学思想活跃,名家辈出。儒学,即儒家学说。泰州儒学是对历史上在泰州这一特定区域主要思想家们思想的总体称谓。泰州学派经过宋、明、清三个时期,形成三个高峰。第一峰期以宋代胡瑗的理学思想为标志。第二峰期是明代泰州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时期,泰州学派作为社会实体诞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消亡于明万历三十至三十二年间(1602-1604年),创始人王艮。泰州学派的第三个峰期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太谷学派。

泰州学派的价值取向。(1)泰州学派期盼社会安定、仁和,提倡和谐。泰州学派把和谐繁荣社会的建立寄托于统治者,希望统治者以仁为己任,做到无恶于人,和同于人[3]希望通过“致中和”来调节人们的心理情绪,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保和”在和谐安宁状态。(2)泰州学派强调经帮济世,提倡天下为公。学派要求人们用心广大,统治者要有一颗恩泽天下的心和造福天下的志向,真正做到“以天下为一家,以万民为一情”[4]。(3)泰州学派提倡“见龙”精神。胡瑗告诫人们不要以“潜龙”为德,专务隐晦,有大才大德的人应当出来为国家、人民多做贡献,每个人都要尽职尽责,造福天下。(4)泰州学派主张以师治世,要求儒者以身作则,为人师表。(5)泰州学派提倡心底之乐。胡瑗认为,真正的乐应该是不以一己之忧乐为忧乐,所忧者天下,所乐者天下,与天下之民熙然和乐。(6) 泰州学派要求身心齐修,做到身心平衡和谐,控制情欲,以免乱性。此外,从大的层面看,泰州学派属于心学一派,主张心悟,强调“内求”、“自得”,不主张“外铄”,创造发展了心学理论,提出以“吾心”默默参究,通过思考与内悟使自心归于自性。总之,泰州学派追求公平、关注民生,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泰州学派的学术体系。泰州学派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心、身、修、为进行内容构架。首先是儒心架构。以仁学为例,胡瑗以“心”为中心,要求统治者顺应民心,用仁心治理天下;王艮继承心学的仁治传统,提出“万物一体之仁”,发挥仁“心”作用。其次,是“儒身”架构。泰州学派强调以身为本,注重安身、尊身、保身。第三是儒修架构。胡瑗重视中正之德的修养,并用中德善待天下。王艮提出以“端本”的态度,通过格物修身。第四是儒为架构。胡瑗强调以天下民众为重,以仁德治理天下,造福万邦。王艮更是亲历亲为,实践自己的“亲民达用”理念,反对独善其身,做到见世有为。泰州学派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内王”之圣与“外王”之术的思想路径,将内“修”与外“行”统一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

泰州学派对传统的儒学“标准”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泰州学派并不以理论著述见长,而是在讲学、解经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表达、应用、创新儒学思想。学者们以“万世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在民间传道、授业、解惑,以求化民成俗;用亲历亲为的社会实践来实现儒学理想;学者们还用各种文体,尤其是诗歌、随笔之类的短文传播儒学思想,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泰州学派的学术风格。泰州学派的学术独特之处首先在于主张杂学、兼收并蓄的开放风格。胡瑗和王艮都提倡广采博取,这样可以开拓眼界,提升学识,提高素养,“精其德,掌教化”;王艮提倡“杂学”,不分派别,兼收并蓄,自称“东西南北人”;黄葆年重视纠偏,治经不专一家,不重门户。泰州学派学者三教并取,学习方式上亲师取友,能者为师。其次,泰州学派重视社会实践,提倡体用结合。胡瑗强调“明用达体”;王艮主张“体用一原”,践行“体”、“用”统一;黄葆年将讲学融入生活实践,做到学为所用。第三,泰州学派强调知行统一。第四,泰州学派注重日用之道。胡瑗认为立君、征讨、迁国、决策等国家大事也要“谋于刍荛之间,亦询于廊庙之语”。王艮继承儒家“仁学”思想,认为“道”源于“万物一体”,以天道自然、一体归仁、生命感通,坚持“道”就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观点[5]。王艮揭示了“道”的内含与来源,适应时代发展,得到人民的赞同与拥护。第五,泰州学派倡导公平,主张平等地学道、参政、生活,彰显平民之风。

泰州学派的传承体系。泰州学派对传统儒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发展。首先,泰州学派沿袭了儒学的道德为先的思想,胡瑗提出“观民之道,必以德化”,德广才能化育天下;王艮坚持德育为重,提出“以德化民”的主张;黄葆年认为“离人伦以言学,非学也”,虽承认文必有学,却坚持文以载道的儒学传统。其次,泰州学派坚守儒学的诚信思想,强调诚信立身。胡瑗把“信”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王艮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因为诚信。泰州学派强调诚信正心以修身,以诚信接人待物。此外,泰州学派继承了儒学的止至善思想,要求中正聚人。

泰州学派的启蒙精神。泰州学派强调以人为本。胡瑗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尊严,王艮提出“身本”论。在“身”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泰州学派坚持义、利统一,肯定人对衣食住行、名利以及情欲的合理追求,却要求把这种欲求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做到“知止”。

泰州学派主张通变,即变革。学派继承了《周易》思想,以变易为宗,但要避险权变,在此基础上革弊图新。

泰州学派还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学派在天命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顺应而为,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造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经过张树俊教授对泰州学派的源起、学派对“仁学”、“心学”的继承与发展、学派内部思想体系的比较与联系等系统化、体系化评述,泰州学派不再是散乱无章的历史文化现象,而是一个具有学术中心思想、学术逻辑体系、结构统一的学术“派别”。

[1]张树俊.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

[2]张树俊.淮南三王思想比较[M].北京:线装书局,2012.

[3]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第四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4]胡瑗.周易口义[M].缩印本,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陈祝生.王心斋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红)

The Foundation Masterpieces on Systematism and Theorization of"Taizhou School"

LIU Man-hua,JI Si-mei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of inheritance,Taizhou School has been passed on for hundreds of years.However,it has some defects such as unclear overall context,insufficiency on depth and dispersive contents,etc.The two books,“Taizhou Confucianism Research”and“General Ideas of five Confucians during three Dynasties in Taizhou”written by Zhang Shujun,have done a clear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aizhou culture and Taizhou School,deepened the theoretic contents of Taizhou School,and straightened out the philosophy streak of Taizhou School,which has made the academic and logic idea of Taizhou School more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

Taizhou School;system;Wang Gen;Wang Dong;Wang Bi;sage is in common people’s daily life

B248.3

B

1671-0142(2015)01-0034-05

刘满华(1964年-),男,河南固始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博硕基金项目(TZYBS-14-6).

猜你喜欢

泰州学派儒学
幸福水天堂——泰州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儒学交流在路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泰州古韵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