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与经济》再评*

2015-02-12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李英姿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言经济

南开大学 跨文化交流研究院 李英姿

《语言与经济》再评*

南开大学 跨文化交流研究院 李英姿

Coulmas, Florian. 1992. Language and Economy. Oxford: Blackwell. xii+377pp.

1. 引言

20世纪30年代,科技迅猛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这就迫切需要新概念与之相对应。世界的概念化开始成为影响社会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因此更加认识到了交际的需要,因为如果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新词语,现代社会对物质称谓的需要将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语言和经济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经济语言学(economic linguistics)在这样的历史阶段诞生了。《语言和经济》这本书对语言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社会语言学的宽广背景下,Coulmas 讨论了语言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发展如何影响语言的出现、扩张和衰退,语言如何促进和阻碍经济发展,多语和社会富裕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在现代社会语言和货币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有相同的功能等相关问题,也考察了估量语言的经济价值的手段,语言内部存在经济因素的原因以及如何适应外部的经济要求等。正像Coulmas所断言的,语言是商业的媒介,其本身是一种资产,但有时候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障碍。语言和经济的关系如此密切和强大,如果不重视,不进一步研究,将很难解释目前世界上不断变化的语言格局。

2. 内容评介

《语言与经济》(Language and Economy)的作者是Coulmas,他是德国杜伊斯堡大学(Duisburg University)日本学研究教授,研究专长在于日本语言政策。本书共377页,1992年由英国Blackwell出版社出版。本书共七章。

第一章 面对价值:交换的隐喻

本章探讨从17世纪末John Locke提到词(word)是贸易和交际的一般工具开始,到Leibniz、Hume等人分析语言和货币之间的关系。虽然很早就有人对语言和货币的关系进行解读,但是对于建立在社会习俗基础上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至今还是有很多误解。Saussure关于语言价值的经典观点认为对语言系统和社会要进行双重理解。Florian认为不仅要从理想的(ideal)还要从物质的(material)角度来看待语言作为价值的存在,要从交换的隐喻实质出发揭示语言和货币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第二章 “语言是一种资产”: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语言和货币

本章分析了多语言主义(multilingualism)和社会财富的关系。根据相关调查,作者首先列表比较了法国等18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主要语言的数量,据此很多语言研究者和经济研究者认为多语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此,Coulmas持相反观点,他探讨了多语与经济贫困的关系,尤其着重分析了世俗语言(profane language)和资本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新教精神,采用大众能接受的语言和文字成为当时的大势所趋,可以说新教教义对欧洲共同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本章还讨论了市场发展对语言的影响和语言作为经济发展一部分的情况。通用语(common language)对于新独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美国建国初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相反,非洲很多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的语言选择情况却不如美国那么成功,这是因为它们的政治经济以及语言格局和美国相比有很大不同。语言发展和经济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经济不发达,语言也很难是发达的。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向导,语言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第二章末尾,作者认为在现代交际中要克服语言的不发达状态,促使语言成为一种合适的媒介,可以尝试以下三种途径:第一,采用一种西方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比如非洲的马里(Mali),采用法语作为唯一官方语言;第二,采用一种土著语言作为通用语言,比如印尼;第三,采用西方的概念,赋予其本土色彩,比如中国在吸收外来词方面的做法。不管怎么样,欧洲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长期分化和民族化的结果。而在非西方社会,语言毫不例外地已经或者正在西方化,因为语言为满足交际的需要可以采用或者发展欧洲共同语的某些重要参数。

第三章 语言的价值:语言的经济因素

本章讨论了语言的效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这一部分,作者探讨语言作为生产方式如何实现个人和社会财富的目的。本章首先讨论了所说语言数量与语言所具有的价值之间的关系,然后讨论语言产业,指出语言产业中的字典、翻译等无论人力、物力、时间等的投入都相当巨大。本章还分析了语言在外语教学市场中的运作过程,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作为一种商品的本质特征。作者运用股票市场上著名的滚雪球效应,分析了英语成为20世纪最为流行的外语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作者也指出语言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具有某种垄断特征,只有少数几种语言是这个市场最受欢迎的商品。正因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语言市场不仅仅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政治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作者举了两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日本大规模教授德语的例子。在明治时代,德语被看作一种具有人文教育特质的语言,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学了德语却无用武之地。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鼓励俄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当中国和苏联关系发生变化后,俄语人才出现过剩情况。这对理解语言的经济价值非常有启发性。语言价值的确定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单纯某一个方面。但是作者也承认目前为止,就已知的研究,要提供一个争议少而且不武断的语言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不可能的。

在本章末尾,作者给出了判断语言价值的经济框架,包括一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外语)学习的范围;第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式能够提供的潜在功能的程度和就业机会;第三,对一种语言的投入,包括词汇记录、双语词典编纂等;第四,在国际外语市场一种语言作为商品的需求,以及这个产业的容量和能够提供的内容;第五,一种语言在一个语言社团中的平衡情况。

第四章 多语世界的奢侈(costliness):政府和部门在语言相关方面的支出

涉及公立机构和涉及私立机构的语言相关投资和花费非常庞大。Coulmas认为和语言相关的预算主要包括官方多语政策、双语教育、母语教育、语言规划和语言培育、语言出口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交际等,并就这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加拿大是个典型的多语国家,作者详细介绍了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法语和英语竞争的情况。双语教育则举了美国作为例证。外语教育则对欧盟国家的实例加以说明,并讨论了一个国家决定选择哪种语言或哪些语言作为外语教育的出发点。虽然既存制度、课程结构、传统、政治因素都会起作用,从长远角度看,经济效益在语言政策方面还是起了关键作用。母语的概念一直是有争议的,一般母语教育涉及一个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态度和政策。联邦德国在母语教育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语言规划有广狭之分,作者在这里仅讨论了狭义意义上的语言规划问题,并就狭义语言规划中的语言研究机构、语言改革、研究项目、公共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德国、法国是开展语言出口的老牌国家,经验也很丰富。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也积极促进出口。这些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语言推广。通过分析几大语种的输出情况,本章总结了促进出口的三种基本方式:提高资助、刺激需求、降低价格。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非盟等都需要提供即时翻译和官方文件的翻译,这些都需要大笔支出。跨国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员工外语能力的培训,并投入大量资金。

本章还提及了很多和语言相关的产品,如电子辞典、语音电话等。在人工智能、计算语言学、建筑等领域,语言学知识也是需要的。虽然有很多和语言相关的产品出现,但不能得出人与人的交流不重要的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和语言相关的支出受制于花费和收益之间的分析,而用于语言的花费和收益一样难以评估。除了潜在的经济因素,语言具有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所以也很难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和判断。

第五章 语言生涯(career):语言进化中的经济决定作用

本章检视了社会经济条件下语言的产生、死亡、扩张和渗透的过程,其中也论及了书写系统。语言在空间和时间的扩张是经济情况下的一种本质方式。

语言的产生。语言出现和消失,扩张或缩减的过程往往互相联系。语言接触的本质就是或被取代、或重叠,或补充的过程。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到现在我们依然所知甚少。作者给出了从洋泾浜(Pidgin)到克里奥尔语(Creole)的连续统,并详细介绍了拉丁美洲苏里南的汤加语(Sranan Tongo)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介绍了殖民地时期中国的洋泾浜英语的出现过程。语言接触往往预示着互相接触的双方在语言交流的僵局、不顺畅以及经济水平的不平等状况。

语言的死亡。作者申明了语言的生存环境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然后以历史上的索布语(Sorbian)、巴斯克语(Basque)、布列塔尼语(Breton)这几种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揭示了现代化和欧洲语言衰退(decay)的相互联系。意识形态,尤其是与此相关的宗教信仰、民族认同、民族主义等往往声称为语言奠定强大基础而拒绝经济发展。但依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展对语言衰退起决定性的作用。

语言扩散和传播(spread)。语言传播看似是一个不加引导的无意识过程。语言扩散不是建立在有目的的地位规划或本体规划基础上的,仅仅是一种语言获得更多的操这种语言的人或者说说话人获得了其他的语言。作者认为作用于语言扩散的主要社会因素有:战争、大规模的移民、殖民化、改变宗教信仰(proselytism)、官方语言规划以及交通和贸易等。这些因素很少单独起作用,而是交互影响。要注意区分人口统计学和语言功能上的语言扩散。通过分析中世纪汉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低地德语、东非的斯瓦希里语(Swahili)、东印度的马来语等作为贸易中介语言在历史上的情况,说明语言扩散往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迹象;语言的效用(utility)不是依赖语言作为母语社团的强大,而是通过成为媒介语言的途径实现的;在语言扩散过程中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比母语社团的壮大更重要;语言扩散的形式很多;语言扩散不能仅仅用人口统计学的、地理的标准衡量,而是要考虑语言所行使的功能。

语言形式。主要讨论语言的书写形式。通过一些国家的对比说明了识字率和国家富裕程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六章 语言中的经济性:语言系统的经济特征

如果没有经济学概念,语言学从字面上是不可想象的。作者从语言的价值、功能、能产性、估价和节俭法则几个方面分析,区分了语言外部的和内部的经济原则。由Saussure发端,到Trubetskoi到Halliday都对语言系统中的“价值”概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关于语言的功能,语言学家也进行了很多研究。Zipf(1949)的《人类行为和最简原则》(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阐释了人类行为的一般法则。语音、词汇系统、书写系统、语用无不充斥着最简原则。

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均渗透着经济法则。语言系统中的词汇、语音中的特征可以用经济范畴中的术语来描述。这被看作是语言的功能和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联系。

第七章 语言协调:异化(differenti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

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语言协调”这一语言学概念。语言的借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一般都知道日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从汉语借入了很多词汇,却不知道日语也从荷兰语受益不少。在17世纪,荷兰和日本长崎湾一个人工岛有很多贸易往来,日语因此借用了很多荷兰语词汇。社会和语言的“整合”和异化在特殊目的语言中缠绕不清。语言特殊语域的发展阶段反映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化水平。一般语言和特殊目的语言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至于语言协调和语言扩散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认为如果一种语言满足如下条件将可以得到高速发展:(1)被当作外语来学习;(2)在洋泾浜情况发生的时候代表上层语言;(3)在语言借用过程中充当借出者;(4)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中覆盖公共、正式场合、科技交流等领域;(5)提供语言转移(shift)的目标,其中第一条是后面四条的前提。作者以英语的发展为例,从以上五个方面说明了英语之所以在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原因。另外也列举了英语广为传播的内在的语言本体方面的优势。

语言协调是系统异化和同化的微观社会语言学进程,语言传播是宏观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变化进程。本章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因为所有语言必须被认为在表达潜在力上是平等的,所以语言价值不能被判断。和这种观点针锋相对的是,作者认为语言协调相对好的语言有更多的机会传播,同时良好的语言协调是语言传播的潜在力量。

3. 简评

Coulmas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语言并分析了语言中的经济层面,运用了丰富坚实的语言理论对所掌握的大量实例进行了恰如其分地解读。本书分析语言的观点和角度都很新颖,对于一直接受并研究传统语言理论的专业人士来说,读后确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语言经济学是语言研究中的新视角,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研究者认识到了语言和经济的密切关系,在西方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制定不同的语言政策,表面看来各有千秋,但是通过这本书,作者为我们拨开迷雾,看到了不同表象背后相同的实质。时隔二十多年再读这本书,依然非常受启发,书中很多有价值的语言学论断和预测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真知灼见。Coulmas教授依然活跃在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研究的舞台,2014年,他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2014年度第五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他的很多关于语言经济学的思想在《语言和经济》这本书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升华,但是基本理念并没有改变。在中国,语言与经济方面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我国的母语教育、外语教育虽然进行了很多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看待语言的观念亟需改变,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汉语的国际传播,大力提升“软实力”,而对语言和经济的考量还远远不够。这本书对于我国的外语教育、汉语经济价值的估量以及汉语国际传播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切实的方法论指导和发展方向的指引。本书内容跨国家、跨地域、跨语种、跨时空,语言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于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Coulmas, F. 1992.Language and Economy[M]. Oxford: Blackwell.

Zipf, G. K. 1949.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Cambridge: Addison-Wesley Press.

(责任编辑:张天伟)

李英姿,博士,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政策、跨文化交际。电子邮箱:liyingzi@nankai.edu.cn

* 本文系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汉语国际传播视野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NKZXB1435)和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多维视野下汉字文化圈国家和地区汉字类节目研究”(YB125-1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拥抱新经济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