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宏《剡川姚氏本战国策》版本流传述略

2015-02-12俞慧君高月英卢芹娟嵊州市图书馆嵊州市文化馆浙江嵊州34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8期
关键词:战国策嵊州

●俞慧君,高月英,卢芹娟(.嵊州市图书馆;.嵊州市文化馆,浙江嵊州 3400)

姚宏《剡川姚氏本战国策》版本流传述略

●俞慧君1,高月英1,卢芹娟2
(1.嵊州市图书馆;2.嵊州市文化馆,浙江嵊州312400)

[关键词]战国策;校注;版本流传;姚宏;嵊州

[摘要]对浙江嵊州籍乡贤姚宏著作《战国策》续注本从“殆绝”、“世罕有蓄者”到“大行于天下”、飘洋过海到美国之版本流传情况全面地作了介绍。指出,《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因保存刘向原本面貌,给后人留下战国时期的真实史料而被公认为是众多校本之优注本,在《战国策》研究史上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1 姚宏生平和里籍

姚宏(1088~1146),字令声,一字伯声,号宛委散人,剡川(水名,又名剡溪、剡江等,有时亦指地名,即今浙江嵊州)人,方腊起义后随父姚舜明(太师)迁往诸暨。尝为承议郎(赠)、右承直郎、删定官,再监杭州税,后调衢州江山知县,以伉直忤秦桧,瘐死大理狱中。有《剡川姚氏本战国策》三十三卷、《宛委散人集》行于世。姚宏事迹在地方志书中有所记载,见于南宋宝庆《会稽续志》及明、清、民国等历代《嵊县志》和《诸暨县志》;在其他官方文献似不多见,《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四史传目引得》《四库全书大辞典》均没有姚宏条目,民国十六年方宾观等编纂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之;在私人文集中也鲜见;传姚宏工诗,然《宋诗钞》《全宋词》均没有收录其诗词。

嵊州,古称剡县,被称为“剡川”,但“剡川”这种称谓似只在南宋较多见,有时也指奉化一带。姚宏里籍“属剡无疑”,历代《嵊县志》已有考证。

2 姚氏《战国策续注》本的流传

嵊州市图书馆藏有《剡川姚氏本战国策》两部。其一,为清同治八年(1869)湖北崇文书局重雕本;其二,为光绪三年(1877)永康胡氏退补斋重刻本。同治八年(1869)湖北崇文书局本系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之翻刻本,三十三卷附札记三卷,汉高诱注,南宋姚宏校正,清黄丕烈札记,全五册。目录题“三十三篇”。该书行款为十一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书名页、书签、书根题名《剡川姚氏本战国策》,书名页(内封)有牌记“同治己巳湖北崇文书局重雕”,[1]卷三十三卷末刻题“嘉庆癸亥秋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影摹宋本重雕”,[1]札记三卷一册,尾题“男玉堂校字”(玉堂系“黄玉堂”)、“嘉庆癸亥冬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影摹宋本开雕”[1]卷端书影尺寸:22.1×15.1厘米。第一册卷首目录之后录刘向《别录·战国策书录》,第四册后依次录曾巩序、李文叔跋、王觉《题战国策》、孙朴跋和姚宏题(跋尾原题“丙寅中秋剡川姚宏伯声父题”);第五册依次为黄丕烈《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并札记序》、黄丕烈的上中下三卷札记、顾广圻为黄丕烈本所作的序。

湖北官书局崇文书局于清同治六年(1867)成立,其刻书在当时就以品类繁多、版本考究、刻工细致、纸墨精良著称于士林,是当时中国四大书局之一。这套湖北崇文书局重刻的《剡川姚氏本战国策》自然不会差,且底本又是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影摹宋本。1904年美国举办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官方第一次参加,展品是《慈禧太后油画》和《湖北官书局展书》。其中,湖北官书局展书共190余种,包括“崇文书局/湖北官书局刻书”和“湖北洋务译书局/湖北翻译学塾译书”两大部分,《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在内。另含一批珍贵的湖北舆图、湖广舆图等。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因此获得“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大奖”。展后清政府将参展品作为礼物悉数赠与美国政府,分藏于史密森博物馆与国会图书馆。[2]《剡川姚氏本战国策》重刻本自然就落户美国国会图书馆。

《战国策》自问世以来,备受学者推崇,历来对之进行作注、续注的学者也不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战国策》各种版本达50种之多。其中,南宋剡川姚宏《战国策续注》本在众多校本中因保存刘向原本面貌,给后人留下战国那段真实史料而被公认为是优注本。

姚宏(1088~1146)、姚宽(1105~1162)两兄弟曾皆为《战国策》作注。民国廿四年(1935)《晋溪姚氏宗谱》卷之十四《乡贤》、卷之十五《艺文》都载有姚宏弟姚宽事迹,记其补注《战国策》三十一卷,“其注《史记》《战国策》,辞有所不尽,必画而为图”。谱中对姚宏注《战国策》却只字不提。姚宽《战国策》注本至今未见,姚宽到底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注本,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他所书《战国策后序》只是在姚宏《题战国策》上有所增详,清代著名藏书家、校书家黄丕烈(1763~1825)认为姚宽只是整理书写过其兄姚宏所注的《战国策》而已,但姚氏兄弟皆用意《战国策》一书是肯定的。

东汉延笃(?~167),作《战国策论》(又称《战国策音义》)一卷,开始对《战国策》作专门研究,但内容简略,早亡佚。距时不久的高诱(147~225/168~212)作《战国策注》,始对此书作较细致的专门研究,[3]史上公认的第一个为《战国策》作注的就是东汉名家高诱。但到了北宋,经过唐、五代的变乱,因兵燹或火灾,也由于北宋以前雕板尚未广行,书籍的流通主要是缮写本,缮写本得之不易,民间藏书稀少,刘向古本部分和高诱注本逐渐阙佚,形成《战国策》佚文。于是一些学者开始着手复原《战国策》。其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1019~1083)贡献最大。他在校补之后所作书序中写道:“刘向所定著《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所谓“三十三篇复完”,实仅指无整卷佚失,字句段落乃至整章佚失仍不在少数。此后,有李格非、王觉、孙朴等续校《战国策》,孙朴校本是北宋传本中的最佳本。在北宋时还有:集贤院本、刘敞(字原父)本、钱藻本、(苏)东坡本、苏颂(字子容)本、孙固本、孙觉本等。

真正最先注意《战国策》佚文问题的就是姚宏。他在《战国策题跋》中列举了司马贞《史记索隐》、徐广《史记音义》、李善《文选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张守节《史记正义》及孔衍《春秋后语》诸书所存《战国策》佚文。后有其弟姚宽继而为之,在《战国策后序》中统计佚文曰“司马贞《索隐》五事,《广韵》七事,《玉篇》一事,《太平御览》二事,《元和姓纂》一事,《春秋后语》二事,《后汉地理志》一事,《后汉》第八《赞》一事,《艺文类聚》一事,《北堂书钞》一事,徐广注《史记》一事,张守节《正义》一事,旧《战国策》一事,李善注《文选》一事,皆今本所无也”,计辑佚文26则。[4]

为什么姚氏本称为续注本?因为汉代高诱、北宋曾巩、孙朴等人曾先后为《战国策》作注,姚宏将之保存在自己所校的书中,而将自己的新校和续注视为高诱注的继续。姚宏竭尽搜罗当时可见的十几种本子,以曾巩校定本、孙朴校本这两个版本为基础,参校孙固本、孙觉本、钱藻校本、刘敞校本、集贤院本、晁以道本和《春秋后语》等,问出己意,作《战国策续注》,补注校正此书480余处,重刻《战国策》。高诱注传到曾巩为《战国策》校补时,已经不全。姚宏在题跋中说,存有高诱注的,仅仅第二卷至第四卷、第六卷至第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三卷共十卷,其余各卷都没有高诱注。曾巩序曾记载他校《战国策》时北宋官书目记载高诱注仅存八篇,而他见到的是十篇。姚宏的版本中存有高诱注的也是十卷,所以曾巩所见到的高诱注应当与姚宏所见到的数量相当。在嵊州市图书馆馆藏清崇文书局重刻的姚氏本《战国策续注》中,凡标明“曾作”的,是曾巩本的异文;凡标明“钱”“苏”“刘”“集”的,分别为姚宏所得孙朴本中所记载的钱藻、苏颂、刘敞等人和集贤院本的异文或校语;凡标明“一作”“一本”“旧作”的,为姚宏自己收集的参校本的异文;凡标明“续”或“续云”的,是姚宏自己的注文。除此之外,在第二至四卷、第六至十卷和第三十二、三十三卷中,凡不标姓氏或出处的注释,均为汉代高诱的原注。

北宋孙朴校《战国策》用力甚勤,先后历八年,“一岁再三读”,所据有五本,幸而借姚校本保存下来。[3]姚宏在题识中道:“孙旧云五百五十签,数字虽过之,然间有谬误,似非原书也。”“括苍(即耿延禧刊本)无甚增损。”从中可以看出,姚宏的治学态度非常审慎,有批判地甄择材料。姚宏校本,自是益臻完善,其书体例谨严,荟萃诸本异文,旁及他书,考证得失,间有补充,但不失曾校本之旧。

姚氏续注本宋椠原有二。其一,为南宋绍兴年间初刻本,每半页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端冠以《新雕重校战国策目录》、刘向《书录》,曾巩《重校战国策序录》置于卷末。因该书曾为梁溪(今

江苏无锡)高姓藏书家收藏,故世称“梁溪高氏本”;其二,为南宋重刻本,每半页十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边,卷端依次冠以曾巩《重校战国策序录》《新雕重校战国策目录》、刘向《书录》。因该书曾为梁溪安姓藏书家收藏,故世称“梁溪安氏本”。[5]明(1368~1644)有穴研斋抄本、毛晋(1599~1659)汲古阁影宋钞本,前者国家图书馆有藏。姚宏续注《战国策》的两种宋代版本,赖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藏书家钱谦益(1582~1664)之力得以流传。钱氏有题梁溪安氏宋本之识语,曰:“……天启中,以二十千购之梁溪安氏,不啻获一珍珠船也。无何,又得善本于梁溪高氏,楮墨精好,此本遂次而居乙。每一摩挲,不免以积薪自哂。要之此两本,实为双璧,阙一固不可也。崇祯庚午七月曝书于荣木楼。牧翁谨识。”钱氏重金购得两种宋椠后,这两种本子得以在部分文人中传抄,遂有影抄梁溪高氏本和影抄梁溪安氏本。清顺治七年(1650年)初冬之夜,绛云楼藏书不慎付之一炬,所幸两部姚氏宋本逃过此劫。后梁溪高氏本迭经张士俊泽存堂、冯秋隺、毛榕坪、桐乡金德舆(号云庄)、鲍廷博,再归黄丕烈,其后归南海潘氏,潘氏又捐献于北京图书馆,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此本经校勘家顾广圻、黄丕烈鉴定并作题跋,弥足珍贵。

梁溪安氏本,先是为钱谦益的远房族曾孙钱曾购去,后又为安徽歙县藏书家汪启淑飞鸿堂所得,惜其今已散佚,不知下落。而据梁溪安氏本之影抄本,却赖诸藏书家钱曾、毛晋、黄丕烈、张金吾、顾广圻、陆贻典、卢见曾、孔昭焕等众多名家校勘、藏存得以流传下来,今人得以窥其旧貌。毛氏汲古阁景钞本,后归孔昭焕家;常熟陆贻典曾借钱曾藏本影录并校字者,后归于黄氏士礼居,再转入张金吾爱日精庐,往下流传不详;乾隆丙子(1756)卢见曾从吴中借陆贻典校本刊板行世,即今雅雨堂本,黄丕烈云“始知卢本虽据陆敕先抄校姚氏本历刻,而实失其真,往往反从鲍彪所改及加字并抹除者,未知卢、陆谁为之也”;吴志忠有堂藏本,顾广圻云“亦从安氏本影钞,行款笔迹几乎无二。……唯每册有‘钱楚殷’图记为少异。……想乾隆间入璜川者”。

另有一吴中顾氏藏影宋抄本,此本为顾广圻(千里)之从兄顾之逵(抱冲)所藏。此本虽非宋刊,但从宋刊影抄,抄手精工,逼肖原书,且不同于高、安二本,乃别出一源。书原为东城顾氏物,由蒋春皋归于顾之逵。书有顾广圻、黄丕烈二跋,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黄跋云“此本非即余所藏宋本(按指高氏本)钞出,故行款不同,字句间有互异”。后入汪士钟艺芸精舍,咸丰间又入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海源阁在1930年遭受兵劫,藏书多散失,顾本也在其中。后为齐鲁大学图书馆购进,今藏于山东省图书馆。

综上所述,姚本《战国策》在南宋至少有三种刊本流传,两种是宋刊,一种是影宋抄,内容各稍不同。

然而,南宋初年,《战国策》虽有一些刻本,但都不甚精,与姚宏《战国策续注本》相抗衡、流传广的却是另一个著名版本,即缙云(一说括苍,今均属浙江丽水)鲍彪的重定次序的新注本。两书成书时间相差一年,姚宏的续注本成书于绍兴十六年(1146),鲍彪的新注本成书于绍兴十七年(1147),刻行当不会远。元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人)据姚宏注补鲍注之缺,正鲍注之失,撰写了《战国策》考据研究著作,完成于元泰定二年(1325)。吴补注鲍本被《四库全书》誉为“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简称鲍吴本,1922年,它首先被《四部丛刊》收入。吴师道注本和鲍彪本在明和清初流行,而姚宏注本流传到清代,“世罕有蓄者”。

姚宏《战国策续注》最早见于尤袤(1127~1194/1202)家藏书籍“汇而目之”编成的《遂初堂书目》,宋人吕祖谦(1137~1181)《大事纪》、赵与时(1175~1231/1172~1228)《宾退录》、王应麟(1223~1296)《困学纪闻》皆引用之,[3]想必当初一时较为流行。但绍兴本子元时(1271~1368)已见不到,因在脱脱(1314~1355)《宋史·艺文志》子部纵横家只著录鲍彪《战国策注》,而无姚氏《续注》,说明那时此书已不多见,故史志缺载。

姚宏其书在宋时刊行多次,但流传下来的稀少,以致难觏,元、明以下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姚氏本没有盛行?一方面,可能由于政治原因和姚宏的不幸罹难,即“以伉直忤秦桧,瘐死大理狱中”,“其书尚未盛行于世,故鲜未见也”;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鲍注本风行。鲍注本因调整策文次序,擅自增删改动、武断穿凿之处也不少,而被时人或后人有所诟病,但也受一些人称许“独缙云鲍氏校注为优”,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一般读者,受人欢迎,人皆习用其书。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序》云“剡川姚宏亦注是书,……具有典则,而世罕传,知有鲍氏而已”。又云“鲍能分次章条,详述注说,读者眩于浮文,往往喜称道之,而姚氏殆绝”。

风行南宋的鲍本最终在元时渐废,而被吴本所替代。吴师道据鲍本,正姚本,参之诸书,加以校正补

注,因而质量更加上乘。在清乾隆之前,《战国策》流行的本子皆为吴本,几乎成独霸天下的局面,直至姚本中兴而稍减。

剡川姚氏本《战国策续注》直至18世纪中叶才流传开来。乾隆二十一年(1756)卢见曾发现梁溪高氏本并翻刻了一个宁刻本,即卢氏雅雨堂刻本。自此,姚氏本开始大行于天下,并很快取得了《战国策》的正统地位,被公认为标准本。

自卢氏雅雨堂刻本问世四十七年后,清代著名藏书家、校书家黄丕烈(1763~1825)以白银80两得到一部南宋初刻本,“楮墨精好”,认为是《战国策》传世善本之梁溪高氏本。黄丕烈得书后,一面立即延请顾广圻,以此为底本,选参元代吴师道等人的校本详加勘校,通篇朱墨批校;一面命工影刻,纤悉影摹宋椠,忠实地保留了初刻本的原貌。自嘉庆二年至八年(1797-1803),以六年之力,皓首穷经,才得校勘完成。黄丕烈还亲自写成校勘札记三卷附后,并将此重刻本列入其精校精刻之《士礼居丛书》。至此,《战国策》历代校注成果悉汇于此,两宋以来姚氏本、鲍氏本两大版本系统合流,成为清中期以后的最好佳传本。到清同治八年(1869),黄丕烈《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刻本存世已不多,湖北崇文书局于是选取了该士礼居刻本作底本,重刻出版《战国策》一书。

自黄丕烈模刊后,姚宏其书重新恢复其学术地位,吴鲍本不再流行,相比之下,《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各种版本盛行,且多以黄丕烈影宋士礼居重刻本为底本,如清光绪二年(1876)四川尊经书院刻本、清光绪三年(1877)永康胡氏退补斋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经纶元记刻本、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化三味书室刻本、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元年(1912)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民国元年(1912)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三年(1914)上海鸿宝斋书局影印本(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石竹山房士礼居丛书影印本、民国五年(1916)上海鸿宝斋石印本、民国六年(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士礼居丛书影印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影印本、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二十一版)、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影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锦章图书局仿宋影印石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袖珍缩印本、民国三十一年(1942)尊经书院重修本、民国上海会文堂书局影印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上海商务印书馆对这部姚氏本《战国策》尤为青睐,至民国十四年,已连印二十一版。

《战国策》问世两千年来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有赖于历代学人的传抄、刊刻、校勘和注释等工作。姚宏考证《战国策》总480余条,辑录他书见引《战国策》而不见于“今本”《战国策》佚文多则,将东周西周特作世系谱以明之;姚宏续注多援引古书为证,属于考据性的;训诂解释较少,但释义精当,被段氏《说文解字注》引入。就《战国策》的校雠学方面和恢复其古本面貌来说,当推姚宏为宗,这也是《剡川姚氏本战国策》为清及现代学者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宋)姚宏.战国策[M].武汉:湖北崇文书局本,1869.

[2]那拓祺,李尔钢.访书偶记:晚清崇文书局版《战国策》[J].出版科学,2011,19(1):103-105.

[3]范祥雍.战国策笺证·战国策传本源流考(代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6-9.

[4]何晋.《战国策》佚文考辨[J].文献,1999(1):108-135.

[5]王慧.馆藏高注《战国策》版本源流考[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1):66-69.

[收稿日期]2014-10-14 [责任编辑]李海燕

[作者简介]俞慧君(1970-),女,浙江嵊州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乡土文献整理;高月英(1966-),女,嵊州市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社会阅读推广;卢芹娟(1969-),女,嵊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8-0059-04

[文献标志码]E

[中图分类号]G256.22

猜你喜欢

战国策嵊州
嵊州本味
高枕无忧
浙江甬金高速嵊州服务区车辆管控云平台探析
打造隐喻、自恰、克制的视听空间 浙江嵊州上岛名苑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温柔的江南小城
当《战国策》遇上《甄嬛传》
《战国策》所见邯郸成语典故
央视摄制组来嵊拍摄“嵊州竹编”专题片
《战国策》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郑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