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人文知识竞赛中的争论
2015-02-12张伟
张 伟
一场人文知识竞赛中的争论
张 伟
由内蒙古教育厅主办的全区第四届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在包头师院会堂紧张地进行。依照竞赛程序,进入互动题环节,6号台上的内蒙师大队与专家评委互动,他们不服评委的评判,虽已超时,频频起立申辩。尽管选手有些情绪激动,一直在重复着车轱辘话,评委表现出十足的耐心和可贵的涵养,允许选手充分地表达意见,与选手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诱,悉心引导,整个会场弥漫着浓厚的民主气氛。那场面,着实令人动容。评委的气度起到了表率作用,以行动彰显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当时就想到,举办这个竞赛的意义,不仅是“知识”层面的,其教益更在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是非,知荣辱,陶养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若干年后,观众可能忘了这次竞赛的许多枝节,但这一番争执,将会被大家记住。
他们为什么问题而争论呢?
这道题是这样的——
某日,唐山市北区缸窑乡下庄村65岁的杨少波被自己豢养了12年的一只宠猴咬死。这一悲惨的事件,很有新闻价值,是社会新闻的好题材。《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均做了报道。《中国青年报》的标题是:
人逗猴玩 猴斗人完
唐山一老猴儿 咬死一老头儿
《北京晚报》的标题是:
十二年养了一只索命鬼
宠猴者戒
要求选手回答:这两个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选手认定前者好,因为这个标题更吸引眼球。在后面的补充说明中,还交待她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又抬出她的老师,引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新闻理论,分明想以此占据高位,压制评委。而评委不为所动,坚定地认为,这个标题不尊重生命,违背了写作伦理、修辞伦理。
两相比较,到底哪个好呢?
我认为,这道题不存在学术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是与非、对与错,了了分明,评委的坚持是正确的。让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可以看出,中青报记者在题目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用语很巧,“逗”与“斗”、“玩”与“完”均为谐音,眉题有回环复沓之韵致,正题两个分句都以儿化收尾,像绕口令,用京腔儿读出,更显轻轻巧巧。巧则巧矣,这位记者却实在太缺乏人道精神了,面对悲剧题材,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他竟视同儿戏,还有闲情逸致在这里雕章琢句,以致以辞害意,弄巧成拙。读上两遍就不难发现,其口吻,其语调,津津乐道,玩味不已。其潜意识也许是,哇塞,这回可让我捞着了,精加工,赶紧爆料,快快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说不定,这一期报纸的发行量会因为这条短消息而直线上升,奖金大大地。他越是咬文嚼字地咂摸,就越是透出一种轻薄相,让人心生厌恶。我们不仅不会去玩味其修辞的“美”,反而觉得,字里行间,冷风飕飕,是人文关怀、悲悯情怀的缺失。一般的“庸众”、“看客”麻木不仁也便罢了,记者要担当“社会的良心”,如此冷漠,令人发指。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曾制定一个伦理规则,明令新闻报道中要格外谨慎,力避伤害无辜。1997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凯文·卡特在苏丹拍下这么一幅照片: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几乎快要昏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老鹰。这幅新闻照片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卡特在获奖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最后选择了自杀。新闻是给人看的,在灾难面前,应该遵循的原则永远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新闻为本。
而《北京晚报》的记者,以眉题简洁地交待了事件,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索命鬼”一词既准确,又形象,记者的倾向性也自然隐含其中了。正题提醒养宠物的读者从这一新闻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昭示这条消息的新闻价值、思想意义。不为炫新,只为告诫。语言的运用与这个悲剧事件及给人们的警示相吻合。
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反复强调语言表达的适切性,他说:“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无论作文或说话,又无论华巧或质拙,总以‘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为极致。”真理不怕重复,重温陈望道先生的话,我们深切地感到,遣词造句,一定要依据题旨情境,求得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完美统一,语言表达的适切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西方现代修辞学也认为,幽默不只是说话者的性格显现或个人喜好,而是涉及他人的话语行为。所以,运用幽默要考虑其社会功能、合适与否,特别要考虑对方及受众的感受,以免有意无意地造成伤害。
选手错了,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评委一再解惑答疑,仍然启而不发,执迷不悟,连连发难,这比错误本身更可悲。深一层追问,是不是我们的新闻教育出了问题?再跟进一层,就探触到了社会的症结。
美国学者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写道:“在美国,除了娱乐业,没有别的行业。”这句话被引频次颇高,意思是说,一切都被娱乐化了。波兹曼说的是20世纪末的美国,21世纪的中国,也如此这般,滑入泛娱乐化的境地,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什么都可以拿来消遣、消费,“愚乐”大众。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做学问本是很严肃的事,却有人在电视上讲,李清照好色,又贪杯,是个酒鬼,还嗜赌,是个赌徒。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据说,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是全然不同的另一个版本,也是讲究学理性的。为什么到电视上就信口雌黄呢?哗众取宠以提高收视率,也就是那位选手所标榜的“吸引眼球”是也。
新闻界有所谓标题党,煞费苦心,在标题上大做文章,过度修辞,故弄玄虚,耸人听闻。如果题材本身就是娱乐性的,比如演艺明星的绯闻,娱乐一下也无妨。问题是越界、泛化,不分悲喜,罔顾美丑,无所不用其极,终而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