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参与的馆藏资源建设模式探析*——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与读者荐购之比较
2015-02-12刘绍荣
刘绍荣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24)
1 引言
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元化资源日渐增多的今天,读者个性化需求增强,馆藏资源建设的难度日益加大。当前,图书馆经费虽然逐渐上升,但书价增长更为迅猛。最近几年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504所大学图书馆年度平均经费为396万元。2011年全国大学图书馆年度平均经费为496.4万元。2012年546所大学图书馆的年度平均经费为501.8万元。图书价格却从2007年平均书价21.25元[1]增长到2012年的52.23元[2]。五年时间,图书的平均价格翻倍。图书馆经费的增长速度无法与快速增加的书价相比。现状让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难度不断增大,一方面是读者需求个性化提高,另一方面是经费相对紧张。在出版物成级数增长的时代,如何选择资源才能让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参与的采购模式在大学图书馆悄然升起。
2 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
近年来,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作为图书馆一种新型资源建设模式风靡美国大学图书馆。据2010年3月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对全美250家图书馆的调查统计,32家大学图书馆已经实施了PDA模式的图书采购,42家准备一年内采用,另有90家计划3年内实施[3]。PDA是将读者的阅读需求量化成一定指标,并以此确定购入的文献。在数字化时代,它更多地是指图书馆基于读者的实际浏览与阅读情况,以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或参数触发对某一文献购买指令的资源建设新模式[4]。
PDA采购模式有很多种,各书商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 如 Netlibrary、Ingram Digital、EBL 都有自己的采购模式,但其流程基本类似,即首先由图书馆与书商确定符合自身馆藏建设标准的预设文档(Profile),然后书商提供符合预设文档要求的图书MARC记录,图书馆将该MARC记录导入到图书馆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读者通过检索OPAC查询到书目记录后,或者点击链接直接阅读电子书,或者要求图书馆统一购买印刷本,由图书馆统一付费购买。
3 读者荐购
读者荐购是由读者提供书目信息,图书馆员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确定图书是否购买。读者荐购一般是嵌在图书馆主页或OPAC上的一个平台入口,读者经过账号认证后,依据格式要求,填写要推荐的图书信息。读者推荐图书后,图书馆员对推荐的图书进行查询、查重,如果确实是需要订购的图书,则下订单购买。有的图书馆也会定期将新书目录放在读者荐购页面上,让读者依据最新图书信息荐购。读者荐购是国内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开展的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图书荐购系统的功能研究》一文调查的110所高校中,有101所高校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了图书荐购系统,占总数的92%[5]。可见,各个高校图书馆对读者荐购服务都比较重视。但是在实际图书馆采访工作中,荐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高校图书馆仅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读者荐购菜单,在宣传和引导方面则显得不足,以至许多读者根本不知道荐购图书的渠道。据李豫诚对西南大学图书馆读者使用荐购服务的调查,知道图书馆有荐购服务的读者仅占被调查者的41.1%;而知道有该服务,当图书馆没有收藏所需图书时,有意愿向图书馆荐购的读者仅占15.1%。据罗毅在《高校图书馆荐购系统现状与问题研究》一文中对高校图书馆荐购情况的统计,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次数相当少,其中每天荐购超过10种图书的图书馆更是寥寥无几[6]。开展读者荐购服务,是图书馆为了让资源更贴近读者需求而采取的让读者参与的采购方式,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笔者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读者荐购数据为例进行分析。河北师范大学荐购服务开展多年,读者荐购次数并不算少。2010年至2013年间,读者荐购的数量分别为2010年 521册、2011年 337册、2012年 349册、2013年1月至9月349册。
数据显示,读者推荐购买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采购的情况占52%,也就是说,读者荐购的图书中,有一半以上不能完成订购。不能订购的原因分别是:图书馆已有馆藏的占55%;订购不到的占3%;读者提供的信息不全面占9%;图书馆已经采购,但图书还未到馆占32%;不适合馆藏占1%。由此可以看出,读者推荐图书如果没有范围限制,依据他们的想法随意推荐,很容易造成订购不成功。例如读者推荐的图书中有很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图书,如果不是再版图书,图书馆很难订购到。
在读者推荐的图书中,有8%的图书是读者重复推荐。很明显,读者推荐平台中,读者之间的信息相互封闭,不知道某资源是否有人已经推荐了。这样增加了馆员的工作量,也浪费读者的时间。从另一角度看,一本书得到多位读者推荐,说明此书不是单一读者需要的,应该属于订购之列,但图书馆员却无法从荐购平台上直接获取这本书是否重复推荐。
另外有的图书已经订购了,但由于运输、加工有一定的周期,读者不知图书馆已经购买了该书而继续推荐,这类情况占的比例是32%,说明图书馆订购的图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读者需求的。但由于平台功能欠缺,读者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而继续推荐。图书馆员也就只能再次对这些图书进行查重,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以上问题充分反映了这种读者荐购模式下,工作效率低,荐购成功率低,读者满意度低,且读者荐购仅是单一需求,不能达到读者参与资源建设的目的。
4 PDA模式与读者荐购之比较
虽然PDA模式与读者荐购都是由读者对资源进行选择,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别。PAD模式下的资源建设能够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进行控制,比如经费、资源的品种、读者需求的程度等,都可以作为量化指标在系统中控制文献的质与量,而读者荐购的随意性大,自由度高,限制太少,不利于控制馆藏资源的质量,且容易导致效率低下。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采购制度不同
PDA是触发式购买,也就是图书馆事先按照馆藏建设规则,制定一个目标或上限,读者荐购只有达到这个上限,才能触发购买权限,然后才能进入采购流程。比如某本图书,需要有几位读者需求或某位读者在线阅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购买限度。此外,对于图书的价格或类型,也都可以有明确的规则限制,而且这些限制在此项工作的第一步应实施。PDA的重要一环是MARC记录的筛选,这关系资金的控制、采购的质量,只有导入MARC数据的图书,才是读者可以推荐的范围,这样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参数和采购策略。
读者荐购几乎没有什么制度限制,完全是图书馆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读者推荐的图书是否符合购买标准。而读者推荐的图书是否为过于冷僻、价格过于高等问题,馆员全都无从限制。不加限制的读者荐购比较难在同一标准下控制馆藏资源的合理性。而且读者荐购是否被采纳,往往取决于最后一环,即读者荐购完成,图书馆员判断时才确定。读者事先并不知道哪些书不能或不需推荐,哪些书推荐了一定能订购到,一旦推荐的图书不能成功订购,读者就会有意见。
4.2 荐购平台功能不同
PDA荐购模式是将读者、馆藏、推荐的资源放在同一平台上,读者能够完全了馆藏资源、其他读者信息、推荐资源的范围等信息。而读者荐购平台功能单一,只能推荐资源,没有其他信息,所以会出现读者荐购馆藏已经存在的图书、荐购无法购买的图书等情况。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而PDA平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它依据读者使用资源的频次来判断读者对于该资源的需求程度或该馆对于资源的采购标准。例如一本图书有三个以上读者浏览或阅读才能触发购买的限制。读者完全可以在同一平台上了解所有信息。平台功能是保证读者参与馆藏建设的关键,功能齐全,可以将馆藏、读者、馆员的工作统一在一起,共同完成资源建设,而且能保证馆藏的科学性,保证荐购成功率。
4.3 读者推荐书目范围不同
PDA荐购模式是由商家提供书目,并导入图书馆管理系统,与MARC结合在一起,读者荐购的范围,只在这些图书中,这意味着读者只要选择了资源,资源一定可以被购买到。这样不仅能控制读者荐购的范围,查询方便,且工作流程简单,读者直接在管理系统中推荐,采购也可以在这一系统中完成。
读者荐购的图书几乎没有范围,读者从任何渠道获取的信息,都可以成为推荐的图书,有些书根本购买不到。如果读者推荐的图书经常购买不到,读者就没有兴趣推荐了,直接影响读者情绪和热情,也降低图书馆的服务信誉。
4.4 参与者角色不同
PDA完成的顺序是书商、读者、馆员,商家处在最顶端,读者只是中间环节的角色。因此,只要读者选择的图书,书商都能够提供,荐购流程可以顺利完成。
读者荐购完成的顺序是读者、馆员、书商。读者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性较大)提出推荐图书馆购买的资源,馆员再筛选,然后给商家下订单购买。至于是否能购买到读者推荐的图书,存在不确定因素。读者在最顶端,书商在最末端,读者推荐的资源,书商不一定能提供,荐购结果无法得到保障。
4.5 资源购买周期不同
读者荐购是读者推荐需要的资源,订购的资源需要经过图书馆员审核、提交订单、书商采购、加工、上架等流程,图书到馆之后,或许已经超过读者需求的期限,该资源对于推荐者来说,或许已经没有价值。在PDA模式下,书商能够直接看到采购信息,触发购买后,可以把书直接提供给读者,省去了中间环节,缩短了图书与读者见面的周期。
5 读者参与的馆藏建设模式探讨
不论是PDA模式,还是读者荐购,都属于读者参与的馆藏建设方式。这种方式推动了馆藏资源更贴近读者的需求,但馆藏建设是否科学,还有待商榷。在PDA模式的实验中,有这样的结果:PDA是一种拉动模式,以读者为核心和驱动力,整个过程集成度高,按理应该对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提高。但事实却相反,其原因在于PDA代表少数读者的决策而不代表大多数读者选择的需要,PDA仅仅考虑的是图书馆文献的传递性,而忽略了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其对文献的存储型[7]。可见,对于读者参与的馆藏建设模式,需要有更多合理的制度,来达到科学建设馆藏的目的。
5.1 合理的经费配置
经费是馆藏建设的基础,从经费的角度控制馆藏是最现实的把握馆藏建设的方式。比如根据馆情,将图书馆的经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有一部分是特色建设,有一部分是重点建设,有一部分是读者决策。因为资源的价值有短期和长期之分。读者推荐资源的价值往往是短期价值,读者一般不会考虑所推荐的图书中是否具备长远的价值。所以,读者参与馆藏建设只能占整体馆藏建设的一部分,通过经费加以限制,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的一种可行的办法。读者决策采购的经费配置多少,要依据不同的馆藏建设目的来确定。
5.2 制定科学的机制与标准
实现读者参与的馆藏建设,必须要有控制机制和标准。即读者和馆员在相同机制下对馆藏进行决策采购,而不是随意提出的想法就要满足。现在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荐购缺乏相应的标准,随意性较强,容易让读者对这项服务失去兴趣。机制与标准的建立,要依据馆藏建设的方向,制定出哪类图书属于读者参与,哪类图书不属于读者参与,读者参与到何种程度,读者参与的方式等等。在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统一的标准下,才能建立科学规范的馆藏资源,也才能保证读者参与的效率。
5.3 搭建功能完善的信息平台
读者参与的馆藏资源建设,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读者、馆员、资源的信息可以共享。目前许多图书馆开展的读者荐购,虽然也是一个平台,但是信息量太小,功能欠缺,不能把图书馆的规则容纳进去。PDA模式将新书信息导入图书馆的OPAC,使读者在检索馆藏资源的时候,能够接触到新书的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推送工作,将新书信息自然地揭示出来,读者很方便地就能获取到,不再需要其他渠道查看新书信息。功能完善的信息平台能够将读者需求的信息快捷地获取,从而提高这项工作的成功率。
5.4 多元化的读者参与方式
在电子图书与纸本图书共存的时代,不同载体的馆藏需要渐渐融合在一个平台上供读者使用。多元化的载体形式也给读者参与的馆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馆藏建设,电子图书与纸本图书是分别进行采购,而且有明确的经费分配比例。随着电子图书阅读的普遍,读者对于电子图书的使用与纸本图书区别减小,馆藏建设也需要改变以往的方式。因此,允许读者参与的馆藏建设,也要将多种资源信息集中在一起,让读者在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上,参与馆藏建设。多元化的读者推荐方式,不仅从内容的角度把握馆藏建设,也能从载体的角度,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规则,建设馆藏。
馆藏资源的建设,会随着读者行为与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改进。“以用为主”的思想并非否定“藏”的价值,而是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重新定位怎么藏、何时藏、藏什么。藏与用的关系不仅要体现在馆藏管理中,也要在馆藏建设之初,设定合理的制度,制定馆藏的利用与保存制度。图书馆的馆藏是一个长效的有机体,需要在建立、使用、管理、保存的每一环节,体现出统一的目标性。所以,对于经费有限的大学图书馆来说,要在经费、标准、特色、质量等方面考虑馆藏建设。让读者有效地参与到馆藏建设中,使需求与馆藏建设的方向尽最大可能重合,从而提高馆藏资源的质量。
[1]《2007年中国图书市场概况和城市出版社的市场特征分析》公布[EB/OL].[2014-12-21].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77961/77962/7120551.html.
[2]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新书平均定价已高达52.23元[EB/OL].[2014-12-10].http://www.sinobook.com.cn/guide/newsdetail.cfm?iCntno=10733.
[3]陈庆标,褚淑杰,李风.基于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的高校图书馆文献采选系统研究与实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8):49-52.
[4]刘华.以读者为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美国学术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PDA)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3):89-93.
[5]李豫成.高校图书馆荐购系统的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罗毅.高校图书馆荐购系统现状与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46-49.
[7]赖群.“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采访中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界,2013(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