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2015-02-12张守卫吴松松陈虹羽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刻书刊刻书局

●张守卫,吴松松,陈虹羽(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清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张守卫,吴松松,陈虹羽(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安徽;清代;官方刻书;考证

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清代安徽地区的官方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清代安徽官方刻书的成就.

有清一代,在内府刻书的影响下,地方府州县衙署及其附属机构亦刊刻了许多典籍.现仅就安徽地区,有文字记载和版刻传世的官方刻书机构刊刻的图书及其特点考述如下,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1 官方刻书机构及其刊刻的典籍

1.1各府州县衙署刊刻的典籍

清代,各地政府均重视地方志的编纂与刊刻,据统计,现存清代安徽各种方志印本260种6617卷,其中刻本237种,占总数的91%还多,[1]这些方志除少数刊于外地之外,绝大多数由本地政府就地出资刊刻.如《中国各地古方志集》电子资源数据库著录,今存清代刊刻的安徽地方志即达73种之多,著名的有顺治九年(1652)的《蒙城县志》,十年(1653)的《太湖县志》《宣城县志》,十一年(1654)的《潜山县志》;康熙元年(1662)的《建德县志》,十一年(1672)的《五河县志》,十二年(1673)的《芜湖县志》,三十二年(1693)的《休宁县志》;雍正八年(1730)的《合肥县志》,九年(1731)的《舒城县志》,十年(1732)的《庐江县志》,十三年(1735)的《来安县志》;乾隆八年(1743)的《无为州志》,十年(1745)的《贵池县志续编》,二十三年(1758)的《太平府志》;光绪四年(1878)安徽省署刊刻的吴坤修等修何绍基等纂《(光绪)安徽通志》350卷《补遗》1卷.刻书向来发达的徽州府亦刊刻了"府志5种(今存4种),府属县志26种(今存25种)".[2]除方志之外,各地政府还刊刻了大量的政书和名人的著作.如顺治年间安庆府刊刻的《江南安庆府赋役全书》12种12卷、池州府刊刻的《江南池州府赋役全书》14种14卷,乾隆三十一年休宁县刊刻的《休宁编审红册》,乾隆年间祁门县刊刻的《祁门县修改城垣簿》,同治十三年(1874)休宁县署刊刻的《休宁公呈奉革粮累十二条》,光绪年间黟县署刊刻的丁日昌《保甲书》4卷等均属政书类的图书.刊刻的名人著作主要有顺治十一年(1654)南陵县知县杨必达刊刻的《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31卷;乾隆四年(1739)徽州府署刊刻的朱熹《朱子经济文衡类编》72卷,二十年(1655)婺源县署刊刻的江永《历代纪元部表》2卷,四十一年(1776)姑孰(当涂)县署刊刻的连斗山撰《周官精义》12卷;道光十年(1830)宣城知县梁中孚刊刻的梅尧臣《宛陵先生集》60卷及《拾遗》《附录》《补遗》《续金针诗格》《年谱》各1卷,[3]十九年(1839)歙县署刊刻的《小尔雅疏证》5卷,二十八年(1848)泾县潘氏袁江节署刊刻的姚莹等辑《乾坤正气集》101种574卷,二十九年(1849)颍上县署刊刻的程沆辑《小堂四种》;咸丰十一年(1861)皖城行营刊刻的陶潜撰《陶渊明集》10卷;同治四年至十一年(1865~1872)安徽布政使、署安徽巡抚吴坤修在安庆刊刻的自辑《半亩园丛书》52种264卷,同治五年(1866)皖江藩署刊刻的何曰愈撰《存诚斋文集》14卷、重印道光二十八年(1848)泾县潘锡恩在袁江节署刊刻的姚莹等辑《乾坤正气集》101种574卷,六年(1867)和州官舍刊刻的游酢撰《游定夫先生集》六卷,七年(1877)安徽抚署刊刻的吴坤修撰《释氏十三经合刻》34卷,十年(1871)皖藩经历司刊刻的《皖江同官录》,十一年(1872)安徽藩署刊刻的揭傒斯撰《揭文安公文萃》6卷、梁份撰《秦边纪略》六卷,同治间安徽抚署刊刻的吴坤修撰《三耻斋诗稿》6卷;光绪七年(1881)贵池县署刊刻的杨沂孙辑《海虞三陶先生合刻》、皖江节署刊刻的萧山竹林寺辑《竹林女科证治》4卷,二十年(1894)皖南洪氏衣江官廨刊刻的洪迈撰《容斋随笔五集》,二十一年(1895)徽宁池太广道道员袁昶在任上刊刻的自辑《浙西村舍汇刊》46种262卷,三十二年(1906)定远西廨刊刻的何承道撰《慧定庵近诗》4卷,光绪间石台县署刊刻的《栽桑问答》1卷等,均属著名的官刻图书.

1.2官办学校刊刻的典籍

官办学校,主要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办理的府学、县学、学舍、书院等官办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在培育人才的同时,也刊刻了数量不等的图书,如乾隆四十年(1775)太平府学刊刻的训导连斗山撰《周易辨画》40卷,嘉庆间合肥学舍刊刻的陆继辂撰补《崇白药斋集》20卷《续集》4卷、《合肥学舍札记》8卷,道光八年(1828)宁国府学训导刊刻的沈钦韩撰《初学堂诗稿》17卷《文稿》8卷,道光十九年(1839)歙县学署刊刻的葛其仁撰《小尔雅疏证》5卷,道光二十五年(1845)颍上学舍刊刻的高崇瑞辑《苧城三子诗合存》等.

刻书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官办学校是创立于南宋、地处歙县的紫阳书院.其清代所刻图书主要有康熙四年刻梁于涘、扶纲辑《铁桥志书》2卷、三十年(1691)刻吴曰慎撰《周易翼义集萃》3卷,[4]雍正三年(1725)刻施璜辑、吴瞻泰、吴瞻淇增订《紫阳书院志》18卷(附《四书讲义》5卷)、《程朱阙里志》8卷《卷首》1卷,乾隆元年(1736)重刊《周易翼义集萃》4卷、十三年(1748)刻敕撰《仪礼义疏》48卷《卷首》2卷、《钦定礼记义疏》82卷《卷首》1卷、十九年(1754)刻敕撰《周官义疏》48卷《卷首》1卷、二十四年(1759)刻吴炜辑《唐宋八家精选层级集读本》4卷,乾隆间刻弘历敕撰《御选唐宋诗醇》58卷诗选集.光绪七年(1881)刊刻汪绂撰《书经诠义》12卷《首》1卷、《诗经诠义》12卷《首》1卷《末》1卷、《乐府外集琴谱》19卷、九年(1883)刻汪绂撰《乐经律吕通解》5卷《首》1卷、《诗韵析》5卷《首》1卷《末》1卷、[5]《物诠》8卷《附》1卷、《立雪斋琴谱》2卷,十年(1884)刻《诸近思录》1卷、光绪间刊《理学逢原》12卷等.位于婺源的紫阳书院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朱芾煌撰《文嘻堂诗集》3卷,乾隆五十五年(1790)用木活字刻印山长周鸿的《婺源山水游记》2卷.此外还有南陵籍山书院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重印《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31卷;合肥安道书院于同治九年(1870)刊陆世仪著《桴亭先生文钞》6卷,光绪二年(1876)刊叶裕仁辑《陆陈两先生诗文钞》;[6]396太湖熙湖书院于同治十一年(1872)刊符兆朋修、赵继元纂《太湖县志》46卷《卷首》1卷《卷末》1卷;[6]401芜湖中江书院于光绪间刊《经籍举要》《家塾课程》《中江尊经阁藏书目》《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广蚕桑书》《中江书院丛刊》7种等;泾县泾川书院刊《泾川诗抄》、道光十七年(1837)刊胡培翚撰《研六室文钞》10卷;[6]397休宁还古书院乾隆年间刊施璜辑《还古书院志》18卷等.

1.3官书局刊刻的典籍

清代官书局由曾国藩首设于安庆.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曾国藩率军攻陷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的安庆城后,即派莫友芝组建皖省官书局,准备刊刻其乡贤王夫之的《船山遗书》,地点设在安庆城任家坡的两江总督府的军械库内,1864年曾国藩攻陷南京后,官书局的主要力量随曾国藩迁至南京,新建金陵书局,原留在安庆的官书局易名为曲水书局,后因其泥盘、泥工多来自常州而于同治十二年(1873)迁至常州.该局在安庆期间的最大刻书活动是刊刻《船山遗书》(始刻于安庆,成书于南京)、《李秀成自述》及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7]此局迁往常州后,于同治十二年用木活字刊刻了汪煊著《易经诠义》14卷《首》1卷、《易经如话》二书,[8]595均用白连纸精印,版面宽大,活字摆印精饬,版心镌刻"曲水书局"四字,是极为珍贵的善本.据张秀民记载,曲水书局同治间还用木活字摆印了汪煊的《礼记章句或问》和《孝经章句或问》.[8]634安徽的另一出版机构安徽敷文书局于同治五年(1866)用木活字排印了吴坤修撰《大清律例根源》124卷,同治十二年(1873)刊刻了汪绂撰《汪双池先生丛书》20种.[6]205

2 特点

2.1志书的刊刻较为兴盛

有清一代,安徽地区官刻图书,有刻本传世或文字记载的共667种.在这667种官刻图书中,方志类刻本达237种之多,约占全部官刻图书总数的36%,超过了官刻典籍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方志编纂和出版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安徽地方人文与经济的发达.这些地方志作为一地之信史,搜集和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一地之人文与经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极其珍贵.

2.2府州县衙署刻书较为发达

在有据可靠的全部667种官刻图书中,官学刻书49种,官书局刻书28种,其余590种图书皆为府州县衙署所刻,占全部官刻图书总数的88%还要多,几乎垄断了官方的刻书,成为官方刻书的绝对主力.

2.3刻书数量多,达安徽官刻历史最高峰

清代安徽官刻,不但刻书机构多,刻书地区广,刻书数量也达到了安徽官刻历史上的最高峰,刻书数量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所刻667种图书,远比"宋代有据可靠的79种官刻图书",[9]元代25种官刻图书,[10]明代"近300种"官刻图书[11]多得多.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出版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27.

[2]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M].扬州:广陵书社,2003:93.

[3]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69.

[4]徐学林.徽州刻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39.

[5]孙殿起.贩书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

[6]杨绳信.中国版刻纵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7]徐学林.清末安徽的出版机构[J].江淮文史1997(1):118-121.

[8]张秀民,韩琦.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9]张守卫.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1):57.

[10]张守卫.元代安徽刻书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59.

[11]张守卫.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J].天一阁文丛,2013(11):48.

G256.22

E

1005-8214(2015)10-0068-02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地区刻书研究"(项目编号:AHSK11-12D50),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清代安徽地区刻书研究"(项目编号:kyx12013073)阶段性成果之一.

张守卫(1968-),男,博士,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松松(1994-),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系2012级本科生;陈虹羽(1993年-),女,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2012级本科生.

2014-11-14[责任编辑]李金瓯

猜你喜欢

刻书刊刻书局
近四十年古代书院刻书问题研究综述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金陵书局刻印书籍考论
论元代儒学刻书
李小峰与北新书局
论元代儒学刻书
江西豫章书院书文状况概说